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館藏 | 山西省博物院典藏精品青銅器賞析(二)


山西博物院收藏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北朝、隋唐青瓷和白瓷,各顯風(fēng)采。宋元是山西瓷業(yè)的黃金時(shí)期,窯口遍地,工藝精湛,品種豐富。既有雅致細(xì)膩的佳作,更多質(zhì)樸野趣的精品。裝飾手法或剔或刻,或?qū)懟虍嫞匀粯銓?shí),生動活潑。元代以來,各地窯口衰落,景德鎮(zhèn)漸成全國瓷業(yè)中心。五彩斑斕的彩瓷作品,將中國陶瓷藝術(shù)推向壹個(gè)新的高峰。

獸形觥

高21.5厘米,長24厘米。

1976年靈石縣旌介村出土。


酒器。整體狀如蹲獸。前有寬流,下承高圈足。蓋前端為龍首形,與上翹的流口扣合為頸,高浮雕粗角、尖耳,眉目突出,頸部起扉棱至蓋面中部;蓋後部作獸面,雙耳高聳;器腹前、左、右起扉棱,後有獸首形鋬。蓋部以雲(yún)雷紋襯托兩個(gè)獸頭,器身則以三條扉棱為中軸組成獸面主紋,口沿下飾昂首卷尾夔龍紋,圈足飾夔鳳紋,均以雲(yún)雷紋襯地。三層花紋。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

鸮卣

高19.7厘米,口長徑12厘米,短徑8.6厘米。

1956年石樓縣二郎坡村出土。


盛酒器。形如兩鸮相背而立。蓋為雙鸮首,環(huán)目,尖喙,彎眉,蓋中央置四阿頂方柱鈕,飾雷紋。腹作雙鸮身,子口微斂,垂鼓腹飾卷曲羽翼紋。身下為四爪,兩兩相背。蓋腹相合,兩鸮昂首背立。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不僅實(shí)用,也是精美的藝術(shù)品。鸮是我國古代對貓頭鷹壹類鳥的統(tǒng)稱。

龍形觥

高19厘米,長43厘米,寬13.4厘米

1959年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


酒器。通體呈龍形,前端為龍首,露齒昂翹,瞠目張角,齜牙咧嘴為流。蓋面飾龍紋與前端龍首銜接,襯渦旋紋。腹兩側(cè)以渦紋和雲(yún)紋為襯托,主紋飾鼉紋和夔龍紋,頭向與龍首相反,頗富動感。壹邊壹對貫耳用於懸掛;圈足飾相對的夔龍紋,更增穩(wěn)定之感。特別是鼉紋在青銅器中極為少見,鼉即鱷魚。是商代晚期“方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品。

雲(yún)雷地乳釘紋瓿

高20.5厘米,腹徑29厘米

1957年石樓縣後蘭家溝村出土


盛水器或盛酒器。斂口,溜肩,鼓腹,圈足。頸部飾雙弦紋,肩部高浮雕三個(gè)獸首(或羊首),肩飾目雷紋組成的夔紋,腹部飾斜方格雲(yún)雷地乳釘紋,圈足飾雷紋。通體光亮如新,紋飾細(xì)膩規(guī)整。商代晚期。

獸面紋龍首提梁卣

高34.8厘米

1959年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


盛酒器,整體如橢圓形。龍首形提梁,飾方格紋。腹部花紋由雷紋、目紋、夔紋和蟬紋等組成倒置的獸面紋,圈足飾有壹圈雲(yún)雷紋。商代晚期。

鳥尊

西周

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

2000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出土


盛酒器。出土於第壹代晉侯燮父墓中。整體造型為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壹象首,與雙腿形成三點(diǎn)支撐。器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彜”,說明該器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

豬尊

西周

通高22.4厘米,通長39厘米。2000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3號墓出土。


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晉侯燮父的夫人墓中。器作豬形,豬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雙耳斜聳,形體肥碩,腹部中空,四足粗壯,尾巴上翹,背脊有鬃毛,背部有圓形開口并附蓋。蓋面裝飾目雷紋一周,腹部兩側(cè)均有圓形凸起,裝飾火紋和變形獸紋。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旅飤”。“飤”同“食”,多用于青銅食器銘文中,在酒器中自銘為飤,罕見。

晉侯溫鼎

西周

高23.7厘米,口徑16.4厘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3號墓出土


溫食器。出土於晉武侯之夫人墓中。方折唇,腹略鼓,雙附耳,三卷尾鳥形扁足,三足連鑄有圓形托盤,盤底有三個(gè)“十”字形鏤孔。頸部飾三組相對的回首卷體龍紋,器腹內(nèi)壁鑄有銘文“晉侯作旅鼎”5字。溫鼎是壹件可以在托盤中加木炭保溫的飪食器。

晉侯壺

西周

高68.8厘米 ,腹最寬35.2厘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


盛酒器,出土於晉獻(xiàn)侯墓中。共兩件,形制、紋飾、銘文基本相同。橢方形,帶蓋。長頸,象鼻形獸頭套環(huán)雙耳,鼓腹,圈足。蓋部為高浮雕鏤空波曲形裝飾,蓋面飾體軀交纏的吐舌龍紋;頸部上下依次飾獸目交連紋、波曲紋和鱗紋,腹部飾雙體龍紋,龍首為高浮雕,圈足飾獸目交連紋。蓋內(nèi)鑄銘4行26字,“唯九月初吉庚午,晉侯 (pí)作尊壺,用享於文祖皇考,萬億永寶用”。晉獻(xiàn)侯“ ”是墓地中唯壹能與《史記?晉世家》記載姓名相吻合的壹位晉侯。

晉侯穌鐘

西周

共兩件。壹件高25.9厘米,銑間距14.9厘米;另壹件高22.3厘米,銑間距12.9厘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


該編鐘總計(jì)16件,其余14件由上海博物館從境外購回入藏。編鐘分兩組,三種式樣,非同時(shí)鑄造,測音卻和諧,是標(biāo)準(zhǔn)配律。16件鐘上共刻有355字的長篇銘文,完整記錄了西周厲王三十三年,晉侯蘇率軍參加周厲王親自指揮的討伐東夷的戰(zhàn)爭。晉侯蘇因戰(zhàn)功,多次受賞,因作此編鐘。所記戰(zhàn)爭為史料所闕載,對研究西周和晉國歷史極為重要。銘文全部為鏨刻,西周青銅器首見。

鳥蓋人足盒

西周

高34.6厘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31號墓出土


盛酒器,出土於晉獻(xiàn)侯夫人之墓。器體扁圓,頂有長方形口,口沿外侈,上有圓雕的振翅鳥形蓋,以熊形鏈條與器體相接,前有昂首曲頸的龍首形流,後為獸首形鋬(pàn),器下為兩個(gè)祼體的半蹲人形足,身前傾,背負(fù)器身,表現(xiàn)出兩人負(fù)重時(shí)的姿態(tài)。盒身上部飾體軀相交的龍紋,兩側(cè)由內(nèi)向外依次飾蜷曲龍紋、鱗紋、斜角雲(yún)紋。

刖人守囿車

西周

高9.1厘米,長13.7厘米,寬11.3厘米

1989年聞喜縣上郭村出土


廂式六輪車。車頂部有雙扇蓋可以開啟,蓋面嵌有壹猴形捉手,周邊圍繞四只振翅欲飛的小鳥,器壁飾相背的鳳鳥紋,並有獸形裝飾,器足由兩大、四小共六個(gè)輪子組成,可挽環(huán)牽引,可用手推轉(zhuǎn)動。器壁壹側(cè)有壹小環(huán),另壹側(cè)開壹小門,門扉上立壹受了刖刑的人,頭戴尖帽,左腳殘,左手持拐杖,門栓從此人的右臂腋下穿過,控制車門開閉。整個(gè)器物可轉(zhuǎn)動的部位共計(jì)15處,共有猴、虎、鳥等14個(gè)動物,形象刻畫了西周貴族“域養(yǎng)禽獸”的苑囿之景,與《周禮》“刖人使守囿”的記載相吻合。西周晚期青銅藝術(shù)精品。

荀侯匜

西周

通長35厘米,寬17.5厘米,高16.5厘米

1974年聞喜縣上郭村出土


器形橢圓而長,口緣較直,窄流,深腹圈底,龍形鋬,龍口銜器口。四扁體獸形足。口沿飾重環(huán)紋,腹部飾瓦紋。腹內(nèi)底鑄銘3行14字:“荀侯稽作寶匜,其萬壽子孫永寶用”。西周時(shí)期荀國器,荀國銅器存世極少。荀國在今山西省新絳縣壹帶,被晉國所滅。

賈子匜

西周

通長36厘米,寬17厘米,高13.5厘米

1974年聞喜縣上郭村出土


器形橢圓而長,口緣較直,窄流,深腹圈底,龍形鋬,龍口銜器口。四扁體獸形足。口沿飾竊曲紋,腹部飾瓦紋。腹內(nèi)底鑄銘文44行18字:“唯王二月,賈子己父作寶匜,其子子孫孫永用”。西周時(shí)期賈國器,賈國銅器存世極少。賈國在今山西省臨汾市壹帶,被晉國所滅。

虞侯政壺

西周

通高41厘米,口長17.3厘米,寬12.6厘米 

1980年征集


盛水或盛酒器。長方口,平沿,下腹外鼓,高圈足。肩部兩側(cè)有獸首銜環(huán)。頸部飾鳳鳥紋,腹部為十字條帶紋,圈足飾波曲紋。口內(nèi)鑄銘文4行24字:“唯王二月初吉壬戌,虞侯政作寶壺,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虞國都城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張店鎮(zhèn)附近。公元前655年晉國假道滅虢國後,返回途中滅虞國。虞國銅器存世極少。虞侯政是至今已知唯壹的壹個(gè)虞君的名字。

楊姞壺

西周

高35.8厘米,口徑12.4厘米

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


墓主為晉穆侯的次夫人。共2件。器形、紋飾和銘文均相同。圓壺,侈口,長頸,鼓腹,圈足,蓋子有喇叭形捉手,壺頸部兩側(cè)有獸首銜環(huán)耳。蓋沿和圈足飾獸目交連紋,頸部飾波曲紋,其下為獸目交連紋、鱗紋與瓦楞紋相間排列的裝飾。蓋子口外壁和壺頸內(nèi)壁鑄有銘文9字:“楊姞作羞醴壺永寶用”。有學(xué)者認(rèn)為是姞姓楊國女子嫁到晉國用以陪嫁的媵器,墓主即楊姞;也有人認(rèn)為是姞姓國女子嫁到楊國,稱為楊姞,此壺是晉滅楊時(shí)所得。古楊國位於今山西省洪洞縣。楊國銅器存世極少。

楚公逆鐘

西周

最大者通高51厘米,銑距28.8厘米,最小者通高22厘米,銑距12厘米

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4號墓出土


出土於晉穆侯之墓。壹組8件,紋飾差異較大。甬的斷面呈方形,有旋和斡,旋飾目雷紋。舞部兩面微下傾,飾寬帶卷雲(yún)紋。鉦、篆、枚部位之間,隔以夾有乳刺的雙陰線,枚為平頂兩段式,篆飾長腳蟬紋。隧部飾龍、鳳、虎紋糾結(jié)圖案,兩組對稱排列。右鼓以長耳鱗身獸形或鸞鳥為第二基音點(diǎn)標(biāo)誌。鉦部和左鼓均鑄有銘文,多侵蝕嚴(yán)重。記述了楚公逆為祭祀祖先出征,得到大量銅後作此編鐘。楚公逆即《史記·楚世家》記載的熊咢。在位時(shí)間與晉穆侯相當(dāng)。楚公逆鐘的出土將楚晉交往的歷史由文獻(xiàn)記載的春秋早期提早到了西周晚期。

陳信父壺

西周

通高28.5厘米,寬22厘米

1978年聞喜縣上郭村出土


盛水或盛酒器。自銘為瓶,扁平橢圓形,肩部飾卷曲相對的夔紋。頸部鑄銘文5行20字:“陳公子信父作旅瓶,用祈眉壽,萬年無疆,永壽用之”。西周時(shí)期陳國器。陳國銅器存世極少。

匏壺

春秋

高40.8厘米,最大腹徑18.2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盛酒器。壺蓋為圓雕的鷙鳥形捉手,鳥喙大張,雙目圓睜,全身飾精美的羽翎紋,層次分明;爪抓兩條奮力掙紮的小龍。鳥腹下有子口凸榫,套於壺體母口內(nèi)。壺頸長而側(cè)傾於壹側(cè),鼓腹上有壹虎形鋬,虎口銜壹環(huán),有鏈條與蓋鳥尾連接。壺口沿下飾壹周绹索紋,腹部飾4組乳丁蟠虺紋帶。匏壺與中國古代天文學(xué)中的“匏瓜星”有關(guān)。

鳥尊

春秋

通高25.3厘米,長33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盛酒器。形如昂首挺立的鷙鳥,形體肥碩,雙目圓睜,頸細(xì)長,鉤喙。腹腔中空,與頸、喙相通,鋒銳的鉤喙為自由開合的流口,傾倒酒液時(shí)自動開啟,復(fù)位時(shí)閉合,設(shè)計(jì)巧妙。鳥背設(shè)蓋,上有虎形提梁,蓋以鏈條與提梁相連。鳥雙腿直立,足間有蹼,為了使器體平衡穩(wěn)固,在鳥尾下設(shè)壹虎形支腳,小虎前腿支地,後腿向上蹬,形成三點(diǎn)支承器體。通體浮雕羽翼,羽紋華麗清晰,富有層次感。晉國晚期青銅傑作。

虎形竈

春秋

通高162厘米,竈體高22厘米,長46厘米,寬38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生活用具。壹組7件,由竈體、釜、甑,以及四節(jié)煙筒組成。竈體呈虎頭狀,雙目圓睜,兩側(cè)有用於提攜的提鏈,竈門似大張的虎口,頂部有圓形竈眼,竈眼內(nèi)置釜,釜上套甑,竈眼後有圓形的煙筒,為虎尾。竈體內(nèi)有小凸齒用於搪竈掛泥。爐膛塗泥,既可保持溫度,又可節(jié)省柴薪,也能保證爐膛的熱量集中。釜飾牛頭雙身螭紋帶。甑飾夔龍紋帶。煙筒為子母口,可上下套接。該形制的竈具為國內(nèi)首次發(fā)現(xiàn)。

高柄小方壺

春秋

高28厘米,最大腹徑8.9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共2件,大小、形制、紋飾相同。盝頂式蓋,上有四個(gè)對稱環(huán)形小鈕,以子口插入壺的母口內(nèi)。壺為小方口,頸部微斂,溜肩,鼓腹,下腹內(nèi)收形成平底,下承高柄喇叭形足。蓋面四角飾心形圖案,中央方框內(nèi)兩龍呈“卍”形相交,龍昂首卷尾,其壹加繪黑線,以示雌雄之別。壺身飾菱形和幾何紋圖案,高柄和圈足飾三組神鳥紋,鳥昂首闊步或伸頸長鳴,寓意深奧。該壺紋飾內(nèi)嵌多種礦物組成的黑色物質(zhì),主要是石英、長石、褐鐵礦、錫石、孔雀石等成分組成,制作精美,極富裝飾效果。

附耳鳳螭紋蹄足鑊鼎

春秋

高93厘米,口徑102厘米,耳間距129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附耳,敞口,唇平折,束頸,深腹,獸蹄足。腹部蟠螭紋,以三角回紋,魚鱗紋和瓦紋作填紋。壹對環(huán)形耳鈕。目前所見春秋時(shí)期最大的鼎。鑊鼎用以煮牲,依形制大小分為牛鑊、羊鑊和豕鑊,此鼎應(yīng)為牛鑊。

銅犧立人擎盤

戰(zhàn)國

高14.5厘米,長18厘米,盤徑14厘米,重1.38公斤

1965年長治市分水嶺出土


盤為圓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靈活轉(zhuǎn)動,盤底以鏤空蟠虺紋裝飾。犧牲體肥碩,面部表情溫順,雙目圓睜,長吻大耳,四足短而粗壯,站立平穩(wěn),牲背上站立壹人,面目清秀,束發(fā)垂脊,身穿右衽長袍,雙臂前伸,手握盤柱。“犧”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稱謂。該器的功能尚待進(jìn)壹步研究。

錯(cuò)金夔紋豆

戰(zhàn)國

高19.2厘米,口徑17厘米

1965年長治市分水嶺出土


盛食器。帶蓋,蓋頂有喇叭形捉手。器為直口,圓腹,兩側(cè)有環(huán)形雙耳,下承喇叭形高圈足。通體錯(cuò)金夔龍紋、蓮瓣紋、垂葉紋、斜角雲(yún)紋等。錯(cuò)金紋飾細(xì)膩,工藝精湛。

胡傅溫酒樽

通高24.5厘米,口徑23.4厘米

1962年右玉縣大川村出土


共2件,尺寸、形制、紋飾相同,通體鎏金。蓋中央有提環(huán),周有三鳳形鈕,熊形三足。腹部飾上下兩層浮雕動物紋,有虎、羊、駱駝、牛、猴和龍、鳳等神異動物十余種。器口與蓋下子口沿陰刻銘文:“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中陵為西漢雁門郡所轄縣,縣治在今山西省右玉縣威遠(yuǎn)鎮(zhèn)南。

胡傅酒樽

高34.7厘米,口徑65.5厘米

1962年右玉縣大川村出土


通體鎏金加彩繪,技法十分罕見。器身彩繪虎、象、鹿、馬等動物圖案,形象生動。口沿刻銘文“勮(jù)陽陰城胡傅銅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勮陽和陰城均為西漢雁門郡所轄縣,勮陽位於今應(yīng)縣北,陰城位於今朔州東南。

雁魚銅燈

通高53.8厘米,長31.3厘米,盤徑10.5厘米

1986年襄汾縣吳興莊出土


鴻雁佇立,回首銜魚,雁頸與燈體以子母口相接,魚身與雁頸、腹腔中空相通。圓形燈盤附柄,可自由轉(zhuǎn)動,盤下圈足與雁背直口套合。魚腹部與燈盤相對應(yīng)為圓形覆口,覆口與燈盤之間插立兩塊弧形屏板,交錯(cuò)開合,既能擋風(fēng),又可調(diào)節(jié)燈光亮度,燈火點(diǎn)燃時(shí),煙霧通過魚腹和雁頸導(dǎo)入雁腹,可防止油煙污染空氣。屏板、魚鱗和雁翅均有彩繪。

虎飾匕形器

首寬4.6厘米

1959年石樓縣桃花者出土


商代晚期“方國”青銅器。匕面一虎,大頭長尾,銜物前行,虎目嵌綠松石。

鳳首笄形器

長17.5厘米,首寬4.5厘米

1959年石樓縣桃花者出土


商代晚期“方國”青銅束發(fā)器。

鈴首劍

寬4.5厘米

1971年保德縣林遮峪村出土


商代晚期“方國”青銅兵器。劍首作扁圓球形鏤孔鈴,鈴內(nèi)置活動小球。

舞鐃

殘長29厘米,柄長11厘米

1976年石樓縣曹家垣村出土


商代晚期“方國”青銅樂器。舞動時(shí)發(fā)出聲響,極富北方草原民族特色。

蛇首扁柄斗

長37厘米,勺徑4.8厘米

1957年石樓縣后蘭家溝出土


商代晚期“方國”青銅挹注器。柄首鏤雕二蛇戲蛙,頗具北方草原文化色彩。

人首笄形器

長16.5厘米、首寬4厘米

1959年忻縣蓮寺溝出土


商代晚期“方國”青銅束發(fā)器。笄一端作正面人像,頂作齒狀高冠。

螭柄提梁盉

春秋

高23.4厘米,口徑10.4厘米

1972年長治市分水嶺出土


螭形提梁,拱背卷尾,流作龍首,引頸張口,似在長鳴。整體造型輕盈,富有動感。 

竊曲紋簋

春秋

高24.8厘米,口徑20.8厘米。

1994年曲沃縣北趙村出土

出于晉侯墓地93號墓


共6件,形制、大小、紋樣均相同。通體飾竊曲紋和瓦紋。墓主是第九代晉侯,即《史記·晉世家》記載的文侯仇。公元前770年,與鄭文公、秦襄公合力護(hù)送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創(chuàng)了東周政權(quán),為晉國歷史上一代雄主。

晉侯pi簋

西周

通高38.4厘米,口徑24.8厘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8出土


蓋為隆頂,圈形捉手。器身敞口,束頸,鼓腹,圈足外侈,下連方座。兩側(cè)有獸首垂珥耳,雙耳渾厚,頗具氣勢。圈足底部一環(huán),應(yīng)為系鈴所用。蓋頂、蓋沿、器頸、腹部和圈足各飾獸目交連紋一周,兼飾粗疏的橫條溝紋。方座每面三邊也飾獸目交連紋,方座面上四角各飾一牛角形獸面紋。蓋內(nèi)、器底鑄有銘文4行26字:“唯九月初吉庚午,晉侯作□簋,用享于文祖皇考,其萬億永寶用”。記晉侯作此簋,用于祭祀其祖、父。內(nèi)容與晉侯壺基本相同。晉侯“pi”,是墓地中唯一能與《史記·晉世家》記載的姓名相吻合的晉獻(xiàn)侯。

鈴簋

西周

通高34.5厘米,耳間距33厘米

2006年絳縣橫水墓地出土


圓形帶蓋,圈形捉手,侈口,束頸,雙獸頭垂珥耳,鼓腹,圈足,方形座,座內(nèi)有懸鈴,帶舌。蓋面以四條扉棱分出四組鳳鳥紋,捉手面飾鳳鳥紋,頸部飾兩組相對長體鳳鳥紋,以獸頭分割,腹部以扉棱和雙耳分割為四組鳳鳥紋,方座四面均飾相對鳳鳥紋,均以云雷紋襯底。

獸面紋甗

西周

通高40厘米,兩耳間距33厘米

2006年絳縣橫水墓地出土


甑鬲上下合體,雙立耳,侈口,直腹,獸面分襠足,頸部飾獸面紋,雙眼突出,獸體以云雷紋裝飾。足部飾牛角形獸面紋,器內(nèi)壁有“作寶彝”銘文。

附耳蹄足鼎

春秋

高66厘米,口徑60厘米

1961年侯馬市上馬墓地出土


炊煮器。大口,窄沿,深腹,圜底,附耳外侈,獸蹄形足,無蓋。腹上部飾蟠虺紋,下部飾內(nèi)填雙頭對稱蟠螭紋的垂葉紋,鼎耳飾蟠虺紋。頸、肩和腹部均以绹索紋分割。足部上端飾獸面紋。

臥牛鈕蹄足鼎

春秋

高11.3厘米,耳間距14.5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覆缽形蓋,正中有環(huán)形鈕,鈕中有一圓環(huán),為捉手。周圍置有等距三頭立雕臥牛,牛頭前昂,角、耳、鼻、眼清晰,躺臥在地,悠閑自在。鼎體弇口,唇內(nèi)斂,方形耳,腹壁微鼓,平底,三蹄足,足微外撇,空心。蓋鼎環(huán)鈕和圓環(huán)飾绹索紋,牛身飾錐刺紋,似牛毛,正中心飾渦紋和三角回紋。蓋和鼎身飾寬窄兩周“C”形蟠螭紋帶。蟠螭頭帶角,身相互糾纏,十分緊密。蟠螭身飾三條平行線。鼎身正面線刻“S”紋,側(cè)面飾勾云紋。鼎腹部在兩組紋樣中用凸弦紋為界紋。足根線刻獸面紋。

鋪首牛頭螭紋蹄足升鼎

春秋

高26厘米,口徑26.5厘米,腹徑33.5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一組5件,圖為第3件。大小相次成列,器形、紋飾基本相同,紋樣隨鼎體的減小而略有減少。器物為覆盆形蓋,上置三臥伏狀犀牛作鈕,犀牛昂首,豎耳,圓眼,闊鼻。蓋正中有橋形鈕,銜環(huán)。器為弇口,唇微斂,圓腹微鼓,兩側(cè)設(shè)一對獸面鋪首銜環(huán),短粗獸蹄足,弧形襠低矮。蓋面上自內(nèi)向外有三組花紋,依次為鳥紋、牛頭雙身螭紋和夔鳳紋。上腹部為牛頭雙身螭紋帶。各類主要紋飾都以回紋等幾何紋作填紋。出土?xí)r鼎內(nèi)置牛、羊骨骼。

西周禮制規(guī)定,舉行祭祀、宴饗和喪葬等活動時(shí),奇數(shù)鼎與偶數(shù)簋組合并配置其他器物成套使用。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其中鼎分三類:一為鑊鼎,用以煮牲及魚、臘;二為升鼎,也稱正鼎,主要盛放鑊鼎煮熟的肉食;三為羞鼎,又稱陪鼎,用于盛放佐料,和升鼎配套使用。這種代表身份等級的用鼎制度是以升鼎為中心的。

趙卿墓出土三組升鼎,根據(jù)所盛牲骨的鑒定,應(yīng)屬牛、羊、豕“三牲”齊全的“太牢”或“大牢”,按規(guī)定只有天子或諸侯才能使用。

牛頭雙身蟠螭紋甗

春秋

高29.5厘米,口徑22.5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蒸食器。上甑下鬲。甑折沿,厚唇略外撇,直頸,下腹內(nèi)收成平底,箅圓形,箅孔為輻射形,內(nèi)外共兩周。頸的兩側(cè)有一對獸面鋪首銜環(huán)。頸和下腹部均飾“S”形夔鳳紋帶。上腹部牛頭雙身蟠螭紋帶。鬲直口,肩部微鼓,弇口,短頸,鼓腹,腹壁下半部內(nèi)收成平底,三蹄足。肩部有一對獸面鋪首銜環(huán)。肩部飾一周牛頭雙身蟠螭紋。甑置鬲上,嚴(yán)絲合縫,非常穩(wěn)妥。

夔龍獸帶紋鬲

春秋

高11厘米,口徑14.4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炊煮器。折沿,厚唇,斂口,束頸,腹部微鼓,平底,瓦狀獸蹄足。肩部飾三條龍形扉棱,扉棱內(nèi)填圓點(diǎn)紋。上腹部一周正反組合的夔龍紋帶,龍首在正中,身在四周。內(nèi)填云紋和三角回紋。

散虺紋簠

春秋

高19厘米,口徑36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盛稻粱之器。兩件器物形制、大小、紋樣相同。此圖為其中之一。蓋、器基本相同,上下對合成一體,蓋、器均作長方矩形,平口,直壁,下腹壁斜折,平底。在蓋、器的兩短邊各設(shè)一對獸面鋪首環(huán)形耳,下承四個(gè)曲形蹼形足。腹壁和足壁飾“C”形蟠虺紋。

蟠虺紋蓋豆

春秋

高19.8厘米,口徑16.7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蓋與豆盤扣合后呈扁球形。蓋呈覆碗狀,圓形捉手,母口,可與豆盤子口套合,豆盤深腹,小平底,下承喇叭形矮柄圈足。豆盤兩側(cè)置環(huán)耳一對。蓋面捉手飾花紋四周,由里及外,依次為三角回紋、绹索紋、勾連云紋和云頭三角紋。蓋和豆盤飾寬、窄蟠虺紋四周,紋樣緊密,以凸弦三角紋為界紋。口沿上三周“>”紋,下腹為垂葉紋,其中用一對“S”形夔龍作填紋。環(huán)耳飾貝紋和绹索紋。紋樣圖案化,分節(jié)環(huán)印,接痕清晰。

方座四耳豆

春秋

高17.6厘米,口徑17.5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平沿,折唇,斂口,束頸,鼓腹內(nèi)收,腹壁上置對稱的四個(gè)環(huán)耳,圜底,喇叭形矮圈足,下承方形座。盤壁有寬、窄兩周細(xì)蟠虺紋帶,頸部飾粗绹索紋,環(huán)耳飾回紋和貝紋。方座上飾“S”形蟠螭紋。豆是盛放腌菜、肉醬等調(diào)味品的器具。禮器中的豆多以偶數(shù)組合使用。

鳳鳥紋提梁卣

西周

通高23.5厘米,腹徑16厘米

2006年絳縣橫水墓地出土


器蓋和器身以子母口扣合,蓋和內(nèi)底均鑄有“作寶尊彝”四字銘文。雙獸頭提梁,梁山飾四組變形獸紋,以方形突起分割。蓋為橢圓形,蓋面有圈形捉手,飾兩組相對鳳鳥紋,蓋沿飾波曲紋。鼓腹下垂,圈足,器身飾三組紋飾,通體均以云雷紋襯底。

斜角云紋鼎

戰(zhàn)國

高31.2厘米,口徑33.2厘米

1972年山西省長治市分水嶺出土


蓋呈覆盤形,有三環(huán)鈕,飾斜角云紋。器口外附耳,鼓腹,蹄足。口沿與腹部分飾斜角云紋帶,足根飾獸面紋。

獸形觥

西周

高29厘米,長30.5厘米

2006年絳縣橫水墓地出土


方體,龍頭蓋,腹壁微曲。龍頭張口露齒,唇上飾蛇紋,蓋上飾龍紋和獸面紋,口沿以下飾花冠鳳鳥、長冠鳳鳥和彎角龍紋。觥體四壁和圈足分別飾內(nèi)卷角大獸面和長冠鳳鳥,均以雷紋填地。主體花紋之上又以陰線刻花,形成三層花,豪華富麗。此為倗國銅器。

獸面紋方彝

西周

高37厘米,口長22厘米,口寬15.8厘米

2006年絳縣橫水墓地出土


長方體,蓋和蓋鈕均作四坡式屋頂形,侈口,束頸,腹微曲。花紋浮雕。蓋和腹的四面飾雙龍組成的內(nèi)卷角大獸面,闊口獠牙,巨睛利爪。口沿下飾雙體龍紋。方圈足飾長冠垂尾鳳鳥。自蓋至足的四隅皆有扉棱。頗顯凝重大方。此為倗國銅器。

獸面紋尊

西周

高27.5厘米,口徑27厘米

2006年絳縣橫水墓地出土


體方口圓,腹微鼓。四角有扉棱。花紋粗獷,無地紋。自口沿以下飾蕉葉龍紋和鳥紋,腹部飾大卷角獸面紋,圈足飾獸目交連紋。此為倗國銅器。

獏尊

西周

高11厘米,長18厘米

2006年絳縣橫水墓地出土


短頸,圓眼,圓形大耳,鼻稍長,短尖尾,四足粗壯,背部有蓋,鳥形鈕,通體飾鱗紋。生動可愛。此為倗國銅器。

獏為哺乳類動物,似豬似象似熊,在距今100萬年到1萬年之間廣泛生存于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目前在東南亞尚存它的近親——馬來獏。西周青銅獏尊在橫水發(fā)現(xiàn),說明當(dāng)時(shí)中國還有獏類生存。

夔龍紋觚

西周

高30厘米,口徑17厘米

2006年絳縣橫水墓地出土


器體呈天圓地方形,敞口,長頸,直腹,方足外撇,邊沿加厚,四周出扉棱,頸部飾蕉葉

形獸面紋,下飾鳳鳥紋,腹部飾獸面紋,方足飾獸面紋,上方有鳳鳥紋,整體均以云雷紋為地。方足內(nèi)有九字銘文和族徽。

夔鳳紋鑒

春秋

通高42.4厘米,口徑70.6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一組四件,形制、大小、紋樣皆相同,此為其中一件。大敞口,沿平折,頸微斂,寬肩,曲壁,腹內(nèi)收成弧形,平底,矮圈足。附有對稱的四耳,鋪首銜環(huán)。鋪首為立雕的獸頭,扁平圓環(huán)。鋪首飾云紋、回紋、瓦紋。頸部和下腹部飾夔鳳紋帶,夔鳳正反交織成方形幾何紋圖案。上腹部飾饕餮紋帶。

 蓮蓋夔龍紋方壺

春秋

通高66.7厘米,口徑23.4厘米,最大腹徑35.6厘米,圈足徑25.8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一組四件,形制、大小、紋樣皆相同,此為其中一件。長方形華蓋,中空,有一周凹槽,四周八片鏤空外侈的蓮花瓣,呈波浪式,每片蓮花瓣內(nèi)飾兩條夔龍。子口可插入壺口。壺體母口,厚唇內(nèi)斂,承接華蓋。修長束頸方筒。頸兩側(cè)有一對壯碩的獸形耳。獸回首卷尾,蹲立,眉目清秀,卷鼻,獠牙。肩外弧起棱,鼓腹,腹最大徑接近壺底,圜形底。喇叭形方座,圈足。

夔鳳紋罍

春秋

通高36.3厘米,最大徑37.8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方唇外侈,小口,束頸,溜肩,圓腹,下腹內(nèi)收成平底。肩部兩對對稱的鋪首銜環(huán),大小不一。自器口至下腹部以绹索紋帶為界分別裝飾斜三角回紋、夔鳳紋、蟠螭紋、竊曲紋和垂葉紋。器型端莊,紋飾采用高浮雕形式構(gòu)圖,清晰美觀。為晉國青銅器上乘之作。

夔龍紋舟

春秋

高8.7厘米,口徑最大徑19.2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橢圓形,束頸,厚唇微斂,腹略鼓,小圜底,下接圈足。腹壁有一對環(huán)形耳,腹部飾寬、窄兩周細(xì)夔龍紋,龍互相纏合。下腹部有垂葉紋,垂葉內(nèi)用相向夔龍做填紋。上下紋帶間以凸弦紋為界紋,上刻勾云紋。舟為飲酒器,是春秋中期以后出現(xiàn)的新器形。

絡(luò)繩紋(dan)

春秋  

通高30厘米,口徑16.1厘米,腹最大徑31.2厘米

山西省長治市分水嶺270號墓出土


方唇,侈口,平沿,短頸,圓肩,肩部附二獸首,獸足套環(huán),弧腹,假圈足,平底。腹飾絡(luò)繩紋,內(nèi)填纖細(xì)螭虺紋。通體藍(lán)銹,色彩斑斕,較為少見。

變體蟠螭紋壺

戰(zhàn)國

高31厘米,口徑12厘米,腹最大徑26厘米,底徑15厘米

1964年山西省長治市分水嶺出土


無蓋,平沿,敞口,兩獸首銜環(huán)耳,束頸較短,鼓腹,矮圈足。肩部與腹部分飾四層變體蟠螭紋,層間以斜角云紋帶間隔,頸部飾三角紋,圈足飾蟠螭紋,耳環(huán)飾斜角云紋。

絡(luò)繩蟠螭紋鏈蓋壺

戰(zhàn)國

高34厘米,口徑11.2厘米

1995年定襄縣中霍村出土


蓋平,一環(huán)形鈕,子口。身方唇,束頸,溜肩,圓腹,平底,下接矮圈足。頸部兩側(cè)有一對鋪首銜環(huán)耳,上套梁環(huán)。提梁橫直,兩端下曲,各以四節(jié)交捩鈕下接兩耳。蓋上飾蟠虺紋,器頸部飾蟠螭紋一周,身飾凸起的絡(luò)繩紋,內(nèi)填蟠螭紋和圈點(diǎn)紋,圈足飾绹索紋。

交龍紋壺

戰(zhàn)國

高56.7厘米,口徑15厘米

1995年定襄縣中霍村出土


蓋平弧,正中一環(huán)形鈕,子口。體方唇,直口,束頸,溜肩,弧腹,平底,下接矮圈足。肩部有獸首形環(huán)耳,頸部和下腹部均置四個(gè)鋪首銜環(huán)鈕。身飾細(xì)交龍紋六周,間以寬弦紋帶,以圓珠紋襯底。圈足飾绹索紋。

獸目交連紋匜

西周

高16厘米,長30厘米

2005年曲沃縣羊舌村出土


敞口,流略上昂,龍首形鋬,瓢形器腹,四個(gè)獸蹄形扁足,口沿飾獸目交連紋,腹壁飾數(shù)道橫條溝紋。

獸目交連紋盤

西周

高16厘米,直徑46厘米

2005年曲沃縣羊舌村出土


方唇,窄折沿,淺腹,圈足,圈足下附三小獸蹄形足,口沿和圈足均飾獸目交連紋。

貯子匜

西周

長30.5厘米,寬17厘米,中部高13.5厘米,腹深8.5厘米

1974年聞喜縣上郭村M51號墓出土


器形橢長,前有槽形流,后有獸形鋬,獸首銜器口,敞口深腹,四獸足,獸首頂匜底,尾卷觸地。匜口下鑄竊曲紋,腹部飾瓦紋。腹內(nèi)底鑄銘文4行18字:“佳(唯)王二月,貯(賈)子己父乍(作)寶匜,其子子孫孫永用。”

夔鳳紋三足盤

春秋

高19.6厘米,口徑48.35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盥洗器。平沿,厚唇,直壁,下腹圓弧,平底。盤身兩側(cè)有一對附耳,下接三蹄形足。盤腹壁有一周“S”形夔鳳紋帶,正倒相間。附耳上端,剛勁有力的鳳爪緊緊抓住獸面雙角,獸雙眼圓睜。鳳身羽毛清晰可數(shù)。三蹄形足足根飾獸面紋。

楚公逆鐘

西周

最大者通高51、銑距28.8厘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64號墓出土


此編鐘一組八件,按紋飾差異可以分為兩型三式。一型一式有5件,3件較大,2件較小,甬部略作橢方形,于部弧度較淺,枚等部位用淺細(xì)的單線劃分,間飾有尖凸的乳釘紋。舞部飾勾連云紋,旋飾目雷紋,鼓部飾龍、鳳、虎等相糾的紋飾,篆部飾須爪細(xì)長的墨魚紋。部分鐘鼓側(cè)有一豎耳、身披鱗甲的動物,為第二基音標(biāo)志。一型二式僅一件,是整套鐘中最大的一件,除以淺細(xì)的陽線連珠紋取代尖凸的乳釘紋外,其余與一式相同。二型有兩件,是整套鐘中最小的兩件,紋飾由較粗深的線條組成。篆、鼓部均飾云紋,以鸞鳥紋為第二基音標(biāo)志。

前6鐘均鑄有銘文。從現(xiàn)存銘文看,內(nèi)容記敘了楚公逆為祭祀先祖,出巡四方,四方首領(lǐng)入貢赤銅九萬鈞,楚公逆用以制鐘。楚公逆一般認(rèn)為即《史記?楚世家》記載的熊咢,其在位時(shí)間與晉穆侯相當(dāng)。史籍記載的晉、楚相交,約在春秋早中期之際,現(xiàn)晉穆侯墓出土楚公逆鐘,將晉楚交往的歷史提早到了西周晚期,是晉楚文化交流的見證。

蟠螭紋編鐘

東周

通高17.7~36.7厘米,銑間距12~20.6厘米

1961年侯馬市上馬村出土


紐鐘,一套九件。半環(huán)鈕,篆飾勾連紋,鼓面光素。1977年經(jīng)專家測音,除兩件啞音外,其余音節(jié)都很準(zhǔn)。

鼓座

春秋

高39厘米,最大徑81厘米,底徑79厘米

1996年太原市金勝村674號墓出土


鼓座圓盤,表面隆起,正中有8厘米高的圓筒,以承放貫鼓之建柱。鼓座外壁有4個(gè)鋪首銜環(huán),等距分布。鼓座的頂部飾一道绹索紋;圓筒外側(cè)飾一條蟠螭紋帶。鼓座表面飾5條高浮雕紋帶,除第二條是正反相間的牛頭狀獸面紋外,均為相互纏繞的夔龍紋帶,帶間以素面凸棱和三角幾何紋帶凸棱相間隔。

蟠虺紋車蓋斗

戰(zhàn)國

通高13.3厘米,頂徑9.6厘米

1954年山西省長治市分水嶺出土


斗上作直壁扁鼓形,周壁有長方鏤孔18個(gè),為插輻搭頂所用。斗下漸收,呈細(xì)長喇叭筒形,長三角鏤孔8個(gè),為固定蓋頂所用。斗頂飾蟠螭紋和渦紋。

虎鷹互搏銎內(nèi)戈

春秋

長20.3厘米,援長13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前鋒尖銳,援作三角形,橫斷面中間厚、兩側(cè)薄,中心透鏤精美花紋,惜已朽蝕。短胡,橢圓形銎,上端有圓形穿孔,用以固定戈柲。銎上部與內(nèi)上立雕一猛虎擒扼雄鷹,虎昂首張口,曲身卷尾,前爪抓住鷹尾,后爪扼住鷹頭,鷹則伸頸翹尾,奮力搏殺,構(gòu)成一幅緊張激烈、栩栩如生的虎鷹搏擊圖。虎頸飾绹索紋一道,身飾鱗紋、卷云紋。鷹身飾羽紋、鱗紋和重環(huán)紋。銎腔上飾貝紋一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

錯(cuò)銀承弓器

戰(zhàn)國

長21.3厘米,口徑2.7×4.8厘米

1954年永濟(jì)縣薛家崖村出土


為戰(zhàn)車上承托弓架的器具。前端向上彎曲作長頸獸頭狀,后端為長方筒狀銎,口部有固定用的穿孔。

兔尊

西周

高22.2厘米,長31.8厘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8號墓出土


兔作匍匐狀,雙目前視,兩耳向后并攏,四腿蜷曲,腹部中空。兔身兩側(cè)飾三層依次凸起的圓形紋飾,由里向外依次是渦紋、四目相間的斜角雷紋和勾連雷紋。以兔作為尊的器形,在青銅器中尚屬首見。在晉侯墓地的晉獻(xiàn)侯夫婦(M8組)、晉穆侯夫婦(M64組)墓中均有數(shù)個(gè)銅兔尊作為禮器陪葬,且大小不一、形制有別,是為奇觀。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圖文來源于山西博物院  由古玩元素網(wǎng)整理編輯  同行轉(zhuǎn)載請聲明版權(quá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山西博物院典藏精粹
晉國雄風(fēng) 山西出土兩周文物精華(5)
史上最宏偉的青銅器陣營——山西博物院
龍年賞龍:與龍有關(guān)的文物
江漢吉金 湖北省博物館典藏商周青銅器(2)
簡介我國青銅器文化一[130P]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化市| 房产| 双牌县| 京山县| 城步| 马鞍山市| 夏津县| 马公市| 莆田市| 咸阳市| 象山县| 会理县| 佛冈县| 凤凰县| 集安市| 拜泉县| 新干县| 台山市| 太白县| 绵竹市| 思茅市| 西乡县| 察哈| 双柏县| 江城| 六枝特区| 门源| 昌乐县| 光山县| 淮安市| 苏州市| 静宁县| 安化县| 桦甸市| 和政县| 保德县| 泸水县| 松原市| 万安县| 永福县| 兴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