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花瓷器燒造過程中,使用的青料不同,瓷器發色也就不同,最終展現的韻味自然也各不相同。而我們本期提到的雍正青花,就在青料的使用中呈現出鮮明的特色。他的仿古青花真的能將明代各朝青花不同特點仿制到極致嗎?請看本期文物大講堂......
雍正早期的青料延續了康熙時期的色澤特點,青料顏色有一點暈散、有一點淺淡。但是到了雍正中期,青花發色就變得非常純正。由于雍正皇帝對明代永樂、宣德、成化、嘉靖、萬歷時期的瓷器的偏愛,所以他命令匠人刻意地去仿制明代青花。雍正時期對燒造手段的把控已經非常嫻熟,成功用當時最好的青料,首先仿造了永樂和宣德時期蘇麻離青料的效果。進口的蘇麻離青料是一種高鐵低錳型的青料,它的暈散、鐵銹斑、濃艷都是自然天成的。可是到了清代,國產浙料并沒有蘇麻離青料的效果,那么當時的匠人們又是如何克服這一技術難題的呢?
宣德青花
蘇麻離青料的暈散,國產浙料是不能自然形成的,但卻可以靠人為來形成。雍正時期就是用“點“的方法達到這一效果。所以這個時期我們看到雍正的青料,用人工點了許多的小點,來表示它的暈散,大的地方稍微點大一點,小的枝干上面點小一點。但是這種人為做出的效果還是不同于青料自然暈散出來的那種效果。這個在瓷器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來。
雍正仿永宣
我們知道明代宣德時期,器物上面會有橘皮紋,這種橘皮紋是在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雍正朝時也能在自然的燒造情況下使瓷器出現橘皮紋。
宣德瓷器的橘皮紋
不同的是,宣德瓷器的橘皮紋更加粗糙,雍正瓷器的橘皮紋比較細膩且均勻。這一點也是鑒別雍正瓷器和宣德瓷器不同的地方。雍正時期和康熙時期都有“官仿官”的現象。所謂的“官仿官”就是雍正官窯仿永樂宣德的官窯,瓷器也會落款寫大明宣德年制。
雍正瓷器的橘皮紋
雍正朝不僅仿制蘇麻離青料的效果,同時也仿制成化時期的淡雅瓷器。雍正時期充分運用浙料若有若無的特點渲染紋飾,形成的效果跟成化時期幾乎可以達到一致。但是他們在器形和紋飾上面會有不同,如果我們進行比較的話可以發現,成化畫的紋樣會比較圓渾。但是雍正畫的紋樣就顯得非常纖細和俊秀。
成化青花
雍正仿成化
雍正和成化時期青花的胎質也不一樣,雍正朝的胎質瓷實,成化朝的官窯胎質雖然也瓷實,但是相比較而言,雍正的胎質比成化細得多,這就是他們不同的地方。
雍正仿嘉靖
雍正青花極致的地方還在于,當時的匠人甚至同樣可以用浙江青料仿制嘉靖萬歷朝的青花,那種青花發色藍艷深沉的感覺,模仿的十分逼真。這一點體現了青料在雍正時期運用范圍的廣泛,并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