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地綠彩錐拱海水云龍紋碗(殘片)
明弘治
高4.2厘米
2004年江西省景德鎮市御窯遺址出土,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藏
弘治皇帝是個好皇帝,也是一位好人,在位18年,奉行恭儉節制、勤政愛民思想,不好玩樂,致使統治相對穩定、國家相對安定,弘治朝也因此被史學家稱為“弘治中興”,弘治皇帝則被譽為“中興之主”、“太平天子”。從文獻記載來看,弘治年間鑒于被派往景德鎮督造瓷器的太監往往假公濟私、用一造百,致使燒造御用瓷器擾民傷財,有關大臣曾多次奏請裁減或罷免前往督造的內官,弘治皇帝也采納了大臣的意見,但均未長久,不久即又復遣,這說明弘治皇帝對瓷器燒造感興趣。弘治朝御窯瓷器藝術風格延續成化朝御窯瓷器,仍以造型俊秀、胎體精細、釉質溫潤、裝飾文雅而著稱于世。目前統計弘治朝景德鎮御器廠所燒造瓷器品種大約有16個,幾乎只有前朝成化所燒造約29個品種的一半。其中尤以澆黃地青花瓷、白地綠彩瓷和澆黃釉瓷等取得的成就最高,最受世人稱道。尤其是澆黃釉瓷器,溫潤如雞油,色澤嬌嫩,博得“嬌黃”之美稱。
后仿正德朝御窯瓷器一般系指造型、紋飾、年款等均模仿原作的一類仿品。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只署正德年款、但造型和紋飾則為當朝風格的瓷器,顯示出后人對正德朝御窯瓷器的推崇。
明代晚期以來,隨著文人品評和收藏古玩之風的盛行,明代永樂、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各朝御窯瓷器均稱為收藏者競相獲取的目標,致使其價格驟增。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則趁機進行仿制,以牟取暴利,此風一直影響到清代。
清代康熙、雍正時期,景德鎮盛行仿明代各朝御窯瓷器,御窯廠和民間窯場均有仿制。所見仿正德朝御窯瓷器品種有青花、斗彩、白地礬紅彩、黃地綠彩、白釉、澆黃釉瓷等。個別仿品水平較高,幾能亂真。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白釉,足端無釉。內壁近口沿處和內底均畫綠彩弦線一道,內底飾綠彩錐拱云龍紋。外壁近口沿處和圈足外墻均畫綠彩弦線一道,腹部飾綠彩錐拱海水龍紋。
白地綠彩錐拱海水云龍紋碗
明弘治
高7.2厘米 口徑16.3厘米 足徑6.9厘米
故宮博物館藏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內斂。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白釉,足端無釉。內底和外壁均飾以綠彩錐拱云龍紋。內底飾一條五爪龍和三朵云,外壁飾兩條五爪龍,襯以錐拱海水紋。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圈款。
明代御窯的瓷器燒制也有很多創新,很講究色彩的搭配,例如白地綠、白地醬、孔雀綠地灑藍、黃地綠、紅地綠、黃地紫等都屬于雜釉彩的一種,下面介紹的這件里黃釉外孔雀綠地灑藍錐拱云龍紋盤,在故宮并沒有傳世的完整的。
里黃釉外孔雀綠地灑藍錐拱云龍紋盤
明弘治
高3.8厘米 口徑15厘米 足徑8.8厘米
江西省景德鎮市公安局移交,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藏
盤撇口、淺弧壁、圈足。外壁以孔雀綠釉為地,錐拱兩條行龍收尾相接于云紋之間,紋飾內填以灑藍釉。內壁施黃釉,素面無紋,口沿處因釉薄而呈色稍淡。圈足略高,足墻微內斂。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圈款。
此盤同時施孔雀綠釉、灑藍釉、黃釉三種單色釉,不見于傳世品。
白地黃彩云龍紋盤
明弘治、民國加彩
高4.5厘米 口徑21.2厘米 足徑12.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盤敞口、淺弧壁、塌底、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白釉,足端無釉。內、外均以黃彩裝飾。內底繪一云龍戲珠紋,外壁繪二龍戲珠紋。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圈款。
此盤做工精致、黃彩明艷,從色彩與畫法上看,龍紋描畫線條僵硬,不夠生動,不是明弘治時期龍紋的特征。結合胎、釉特征分析,此盤應是民國時期利用弘治白釉盤加繪黃彩而成,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白地黃彩云龍紋盤外壁龍紋局部特寫
再來個局部特寫圖細看,首先龍身的黃色與弘治時期的黃色有所不同,其次龍的畫法也不同,比如弘治時期畫龍的眼睛基本都是一個圈,里面點一個點兒。但是這件盤子上的龍連眼睛上的睫毛都畫出來了,弘治時期是不這么畫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