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有親子作家說要順著孩子的意思去教養,才不會抹殺小孩的創造力,但我發現一直順著她,我變得好累。比方說她會抗拒刷牙、洗澡,我若強行要她做,她就大哭大叫,然后我婆婆就會跑來詢問。 那位作者也說不能用暴力,否則孩子長大會打人,但有一次我失去耐性,打她的手,她雖然哭得更大聲,之后卻突然變得很聽話,難道是被打的關系嗎?
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的過程不過十幾年,必須因應身心的快速成長而不斷適應和學習,因此一直都在相當急劇的變化當中,這就是為什么以前的婆婆媽媽會說幼兒乖半年,又會皮半年,其實都是孩子探索環境、互動、學習的各種階段性表現。
針對孩子的成長歷程,您可參考專家、學者關于幼兒身心行為階段性變化的理論和著作,給自己做好應對的準備。
“創造力”不等于“行為不受約束”
至于孩子唱反調時,該不該順著他的意思?
當然得看孩子堅持的事對或不對吧!常有人把“創造力”和“行為不受約束”混為一談,或誤認為在藝術上比較狂放的表現能力,才叫“創造力”,以為要求孩子遵守規范,就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其實,生活上有自我約束能力的人,不表示在思想上就沒有創造力,因為不論是科學理論或藝術表現的突破,都需要扎實的學習和自我要求。
不過,每個人對于怎樣才叫“有創造力”的標準并不相同。
當父母在“尊重”與“放任”之間沒有抓好分際時,所付出的代價,往往就是不得不面對孩子成年后的脫序言行。
建立合理的“賞罰制度”
每個孩子天生的個性和長處都不一樣,這些是要給予尊重的,但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并能夠自我約束,則是為人父母的重大責任。
我們期待每個孩子都能思想自由,言行有度,但良好觀念、態度與生活習慣的養成,還是需要家長巧用“賞”和“罰”去引導、建立。
“罰”的方法其實很多,不一定要用打的,比方圈限行為或剝奪權利,都可以達到處罰的目的,不過“痛感處罰”在父母設定規范時,對幼兒來說是相當易懂又有效的方法,這或許就是您覺得孩子被打過后變聽話的原因。
究竟要不要采用適度合理的“痛感處罰”,是每個家庭自己的選擇,不該把它跟“情緒失控的父母對孩子暴力相向”當成同一件事。
父母需要做好情緒管理
我認為親子互動比較重要的事,在于做父母的必須有正確、合理的原則,有能力堅持,并時時做好情緒管理。幼齡兒童其實不需要多嚴厲的打罵,通常,家長只要能保持理性,并淡定、溫柔地堅持,頂多做到態度嚴厲、堅定,就可以得到效果。意見多、喜歡自我主張的孩子,通常比較善于獨立思考,也比較有勇氣挑戰既有框架,其實是好事。若能確實區分孩子的意見,究竟是該予以鼓勵的“思考能力”,還是該予以制止的“不當言行”,覺得是前者時,就耐心跟孩子對話,并引導提問,對孩子來說,應該是很好的思考邏輯訓練。
您只要從欣賞的角度看待,當成機會來把握,就不會覺得孩子很煩、很啰唆。
多收集資料,與長輩溝通
不妨多收集數據,為自己建立一套教養的觀念、邏輯,再找機會對婆婆說明,并尋求支持。
關于教養的觀念與方法,我在我的第一本親子教養書《梁旅珠教養書》中有比較詳細的說明,您若抽得出時間,可以去圖書館借閱或找來看看,希望對您有參考價值。
現在的長輩多半可以溝通。您如果態度理性,又能提出確切的見解與方法,就不難得到婆婆的尊重哦!
教養TIFS:
1.當父母在“尊重”與“放任”之間沒有把握好界限時,所付出的代價,往往就是不得不面對孩子成年后的不當言行。
2.意見多、喜歡自我主張的孩子,通常比較善于獨立思考,也比較有勇氣挑戰既有框架,其實是好事。
您可以這樣做
“罰”的方法很多,比方圈限行為或剝奪權利,都可以達到處罰的目的。
幼齡兒童其實不需要多嚴厲的打罵,通常,家長只要能保持理性,并淡定、溫柔地堅持,頂多做到態度嚴厲、堅定,就可以得到效果。
請確實區分孩子的意見,究竟是該鼓勵的“思考能力”,還是該制止的“不當言行”。
多收集數據,為自己建立一套教養的觀念,再找機會對婆婆說明,并尋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