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覺得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教?打不得,罵不得,有主見,性子倔。你說一句話,他有理有據的頂回來十句話,拿他完全沒辦法。
你是不是對孩子教育充滿焦慮,眼看著未來已來,但考試還得看分數和排名,父母如何權衡?
心理學博士張怡筠認為,這些煩惱都是因為“情商不足”。無論是高效育兒,還是備戰未知世界,父母應提升自己情商,同時成為孩子的情商教練。
本文作者:蝎子號。無錫華銳海歸人才子女學校傾心打造“全球勝任力培養”教育公益系列活動,本文系心理學家張怡筠博士在活動中的講座:“AI”時代情商教育主題內容整理,文末有后續講座預告。
張怡筠,畢業于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博士,過去她頻繁出現在電視節目中,擔任心理顧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在節目中聽過了太多家庭不睦、親密關系失衡、親子關系破裂的故事,張博士意識到,有些人無論成功與否,都難以獲得幸福人生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兒時情商教育缺失造成的。
孩子的情商受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擁有高情商,意味著他們能以更科學的方式與子女溝通,教孩子正確處理情緒,培養孩子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獲得幸福人生。
上周六,張博士在無錫中銳海歸人員子女學校舉行了一場“AI時代的情商教育”講座,我聽了全程2個小時,獲得非常多啟發,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孩子的情緒是天生的,情緒管理卻需要后天學習
張怡筠是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心理學博士,曾在大學任教11年,1996年開始研究情商,近年專注于幼兒及青少年的情商教育,擔任過國內多檔教育節目的心理嘉賓和嘉賓主持。
張博士告訴大家,大人首先需要知道孩子的情緒從哪里來。以下這張圖中,紅色的部分叫“杏仁核”,是我們情緒產生的地方,孩子出生沒有多久,杏仁核就基本發育成熟了,所以情緒是天生的本能。綠色褶皺部分叫“大腦皮質”,是理性中樞掌管認知的地方,比較晚發育成熟,與后天的教育有關。
在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成年人都無法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是大腦的這塊綠色區域沒有得到充分的訓練。
所以當孩子開始“無理取鬧”了,請牢記:情緒是天生的,情緒管理是后天學習的。
如果覺得教育很累,父母需要給自己的情商充值
做好爸媽靠的是什么?博士學位也未必管用,做好父母靠的是情商,有能力就沒壓力了。知道孩子的情緒的來源,我們就要來看看父母如何擔任孩子的情商教練,把孩子的情緒指向何處。
先做一個小測試,看看你是什么類型的父母。
測試:孩子要買東西時,你不同意,他開始發脾氣:“我就是要買……”這時候你的反應是?
A、不理會,冷處理。
B、“我早就說過不會買的,你不該生氣。”
C、“別生氣,我們去買吧。”
D、“不能買它,讓你很失望吧?”
你選哪一個?我們來看一下解答:
A、鴕鳥型。這種類型的家長心里的想法是孩子還小,因此采取的方法就是冷處理。風險是孩子會覺得:1,爸媽不愛我,為什么我叫那么大聲他們還是不理我?2,既然爸媽不在乎我的情緒,那我也不應該關注自己的情緒,長大后就會成為忽視自我情緒,關注他人的人。
B、老虎型。教練風格是強制型的,我說的話就是圣旨,你得聽我的。風險是:當你非常強硬地要孩子聽你的話的時候,孩子的內容感受無人理解。久而久之,他會覺得很委屈,再也不會跟爸爸媽媽溝通自己內心的想法了。
C、綿羊型。對孩子有求必應,容易與溺愛畫上等號。好處是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意,風險是讓孩子缺乏自制力,長大后沒有耐心、暴躁,覺得全世界都要圍著自己轉,成為團隊中不討人喜歡的角色。
D、袋鼠型。容易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做法,但是光理解是不夠的,最后孩子會莫衷一是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除了以上四種選擇,張博士說,高段位的父母要成為“牧羊犬型”的情商教練。即不僅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還要教導孩子找到處理情緒的方式。
關鍵在八個字:接納情緒,設立規矩。牧羊犬把不僅要關心羊群,還要把羊群引領到該去的地方。在上面的那個案例中,“牧羊犬型”的父母也許會這樣說:
“媽媽非常感謝你告訴我你喜歡這個玩具(理解),但我們出門前說好不買玩具的,媽媽決定一起跟你遵守這個約定(放下父母的身份,用兒童的語言),我們想想現在可以做什么更棒的事情(處理失落的情緒)。”
孩子產生情緒的時候,父母講道理到底有沒有用?一點用都沒有。讓杏仁核“安靜”下來的關鍵是理解孩子。當矛盾沖突發生后,真正聰明的家長遵循“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這個原則對孩子適用,對成人也同樣適用。
設想一個場景:媽媽回到家,看到孩子打游戲沒有做作業,“噌”一下就冒火。這時候該怎么辦?記住:“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不要去伸手就搶奪孩子的游戲機,不要先急著罵孩子,先處理自己的情緒,讓杏仁核安靜下來,再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想一個方式去說服孩子。
如果你覺得教育很辛苦,說明自己的情商需要“充值”了。
學校學習和考試,最大的功用是鍛煉心理能力
張怡筠博士曾路遇一位焦慮的母親,她看不到女兒在語文科目上的優異表現,看不到女兒在其他方面的突出能力,而是牢牢抓住女兒數學只有60分這一點不斷焦慮。
像這位母親這樣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無比焦慮的父母,在這個時代比比皆是。這種焦慮有必要嗎?
張博士在現場提問:“我們在初、高中階段學到的知識你還記得多少?”一眾家長回復:幾乎都不記得了。
那么,現在我們在學校的學習意義何在?在AI時代,你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很大概率未來不會用到。是不是說明你就可以不用心學習了?不是這樣的。張怡筠博士說:
“我會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雖然知識會被淘汰的,但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你獲得的心理“肌肉”是永恒的。中高考最大的功用,不是學會知識,而是鍛煉心理能力。抗壓能力、抗挫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沖突管理能力等等,這些情商力才是跟著孩子走一輩子的。”
《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說:在人工智能的未來,人類必須遵守情商和韌性,才能贏得與機器的戰爭。
張博士認為未來越來越重要的四種能力分別是:情商力、科學力(思維力)、創造力(思維力)、學習力。而情商力的內涵包括:一個人自我情緒管理,自我情緒管理,理解他人的情緒,創作雙贏的人際關系。
如果父母也能理解這個關鍵,很多無謂的焦慮就迎刃而解了。你不會再為了孩子一分兩分的上下特別計較。
父母要做最重要的事:是幫助孩子有能力快樂
那么,既然成績和分數沒那么重要,父母教育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張怡筠博士認為,是激發出孩子的潛能,而這又是通過三個層面來實現的:
第一是基本功層面:父母要幫助孩子成人,再成人才,而不應該倒過來。人格健全,心理成熟的人,這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事。
第二個是生活層面:孩子有快樂的能力,能獨立生活。
第三個是生命層面:父母能幫助孩子自我實現,孩子能找到自己這一輩子最想做的事和生命目標,并有能力去完成它。“我把我的潛能發揮出來,我活成我最想要的樣子。”
三個層次完成后,教育的目的就完成了。
張怡筠博士從12歲開始就立志要學心理學,從本科到博士到現在,她都在心理學上“一條路走到黑”。而這么堅定自己信念的學生,在當年臺灣應試教育的環境下絕對屬于異類。老師甚至拒絕在她的大學志愿上簽字——那么優秀的學生去考分數很低的心理學,太對不起學校了!
張怡筠對老師說:“我知道只要我念這個,我這輩子不會離幸福快樂太遠。”這句話最后打動了老師。
本科畢業后,張怡筠遠赴美國留學,第一天上課就徹底“奔潰”了。老師上課就直言:上課我是不會教書的,因為讀書是你們自己的責任。
那老師上課干什么呢?學生上課前會讀完老師規定的書目,上課答疑。老師問:你們有什么問題?繼而又問另一群學生:你們能回答嗎?整個就像綜藝節目主持人!
在美國的求學經歷整個改變張怡筠的學習習慣,她知道下功夫讀書是自己的事情,同時找到了正確的讀書方法。至今她依舊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學習力,每天都會讀書,沒有一天落掉學習這件事。
父母的教育是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有趣的一件事,要充分調動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讓孩子會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才是這個時代的父母應該去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