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童童收到兩位媽媽留言,一位媽媽說:
“我們家孩子不能做共情啊,我每次使用共情法,他本來已經不哭了,再重復梳理發生的事情時,就又大哭了!”
另一位媽媽說:
“有個親戚把我兒子逗哭了,我當時就采用了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兒子也沒事;但是后來只要提到那個親戚要來我家,孩子就緊張兮兮不敢露面。”
這兩位媽媽說的并不是同一個類型的事情,但背后卻有著兩個相同的育兒關鍵詞:
生存和成長。
孩子哭了,讓她不哭;孩子餓了,讓他不餓,這是在幫孩子解決生存問題。
而孩子哭了,讓他學會自己面對問題而不再哭;孩子餓了,讓她學會如何尋求幫助,讓自己不餓,這就是在引導孩子成長。
育兒中最考量父母智慧的,就是:如何把每個生存問題的解決,變成讓孩子成長的機會?
這非常難。
即使我們學了再多的育兒知識,潛意識里,還是希望用了這些招數可以讓孩子開心、快樂、順利。
所以:
當孩子被欺負了,爸爸媽媽稍微安撫之后,馬上就轉移話題;
當和孩子梳理情緒時,孩子再次哭泣,我們就開始質疑共情……
這樣是否正確呢?
當孩子陷入某些負面情緒后,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馬上把他們解救出來。
其實,適當的讓孩子在痛苦里多待一會,我們才能讓這些生存問題變成孩子成長的機會。
2
我們都知道,想要保持心智健康,我們的大腦需要處于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之間。
我們經常會對那些抓狂憤怒的人說:“請你找回自己的理智”,其實不無道理。
當某個人特別激動時,他大腦的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成人尚且如此,孩子在這些方面更容易失衡,表現也會更嚴重。
育兒的本質就是,在孩子大腦可塑性最強的幾年,通過父母的回饋和引導,讓孩子建立一個平衡的心智模式。
感性和理性的平衡,本能和思辨的平衡,自我和外圍的平衡,這樣的平衡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更好與這個世界溝通。
但我們都太習慣在孩子平衡的狀態下錦上添花,卻常常忘記了每次孩子的哭鬧,就意味著平衡模式的打破。
而所謂的“不破不利”,這時候的雪中送炭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3
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應對孩子大腦失衡。
其實,任何啟蒙也好,教育也好,本質都是整合大腦,讓大腦各個部位都能協作。
我們談早教啟蒙、全腦啟蒙,是要保證孩子大腦掌管的每個部位都能夠得到刺激。
孩子心智情緒管理,其實本質核心也是整合,讓占了上風的負責感性的那部分情緒回歸。
當孩子陷入某些負面情緒時,就是大腦失衡的一個指標。
這時,不該用任何的伎倆去拯救他們,比如分散注意力,強行制止不能哭……
這些方法的本質就是人為掩蓋孩子失衡的問題,沒有從根源解決問題,最終還是會從其他方面表現出來。
4
相反,我們要允許孩子在這樣的痛苦里面多呆一會,幫助孩子引入理智的那部分,重建大腦的平衡。
可以用復述事實的方式,用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孩子重新回憶當時發生了什么?讓孩子再次面對、消化當時的痛苦。
但更關鍵的是:幫助孩子理解到底是怎么了?為什么會發生這個?
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解讀孩子的反饋,不要泛泛而談。
在引入理智幫孩子恢復大腦平衡的過程中,孩子一定會再次出現情緒波動。
這就好比排毒一樣,每一次的自我波動就是在自我消化這些情緒,直到最終可以真正接手,然后成為他們的人生經驗之一。
當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度過這些困難時光時,我們不僅僅讓孩子生存了,也教會了她們今后面對困難的人生武器。
我們不妨試想一下:我希望孩子以后成為什么樣的人?
正確答案是:希望他成為一個心智平衡的人,一個理性且溫暖的人。
所謂心理健康,就是有能力使自己保持在一條幸福之河的中央。
想象一下,人生就像一條河流,一邊的河岸代表著“混亂”,也就是我們的感性情感。
它會讓我們失控,陷入激流,被困惑和焦慮包圍。
另外一邊的河岸意味著“刻板”,也就是我們的理性邏輯,他會讓我們強行控制每一個人和事,不愿改變妥協。
我們都是劃著獨木舟的人,我們需要做的是:
不管周圍環境怎么變化,我們要保持在河道中央,避免撞上河岸,在中心飄蕩才能享受人生。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孩子們的人生小船需要我們導航。
導航的第一步就是當他們撞上岸時,教會他如何再次找回河道中心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愛孩子,那么就請讓他在痛苦里多待一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