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pJr
作為家長,我們如何才能讓孩子不再“吃醋”,減少孩子的嫉妒之心呢?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在親子節目《想想辦法吧!爸爸》中,有一段關于戚薇女兒Lucky“吃醋”的場面,讓人看了不禁捧腹大笑。
節目中的嘉賓在一起吃飯,黃英的兒子小九兒自己吃餃子,這讓在一旁的戚薇老公李承鉉感到很驚訝,直夸小九兒好厲害,能夠自己獨立吃飯。這時,女兒Lucky就不開心了,非常生氣地跟李承鉉說她也要吃餃子,同時給了爸爸一個大大的表情包:翻白眼。
這個大大的白眼其實是在告訴爸爸:我“吃醋了”!為什么你夸別人家的小孩兒而不夸我!
看了這段視頻以后,我樂不可支,想起了很多自己女兒日常“吃醋”畫面:
爸爸和女兒一起在看電視,我拿一瓶酸奶遞給爸爸,女兒看見了,馬上撅起小嘴說:“你就愛你老公,不愛我。”
和閨蜜一起帶著孩子爬山,我叮囑跑在前面的閨蜜孩子:“寶寶,慢點兒。”女兒當時就酸酸地說:“又不是你家孩子,叫啥寶寶,你要是喜歡她,讓她當你寶寶得了。”
我夸英語輔導班的一個小朋友:“這個孩子發音好標準呀。”女兒不樂意了,氣呼呼地說:“你總是看別人家的孩子好!”
這些在大人眼里本來是很正常的小事兒,在孩子那兒卻打翻了醋壇子,氣得不得了,好象發生了很大的事一樣,這是為什么呢?
心理專家說:孩子愛“吃醋”,其實是嫉妒心在作怪!
一、孩子為什么愛“吃醋”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3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有了“吃醋”心理。比如媽媽和別人聊天忽略小寶寶時,他就會用蹬腿、“咿咿呀呀”的叫聲或者嚎啕大哭來表示抗議!
孩子長到一歲左右時,這種現象就表現得很明顯了。
曾經在網上瘋傳過這樣的一個視頻,視頻中媽媽抱著小寶寶,爸爸過來親了媽媽一下,小寶寶看到了,小嘴一咧,馬上哭起來,爸爸覺得好玩,故意又親了一下,寶寶更不干了,馬上又哭起來,同時下手直扒拉,好象要推開爸爸的樣子……
研究表明:嬰兒往往從一開始就會對某一位照顧者表現出強烈的偏愛,而這個人通常就是他的媽媽,和媽媽建立了穩定的依附關系的嬰兒就把媽媽當作了他的安全港。
而一旦孩子覺得媽媽不是那么安全了,他就會大叫、大哭,這就是為什么嬰兒會“吃醋”的原因。
而孩子慢慢到4-6歲時,這種“吃醋”行為就會擴展為對抗、哭鬧,甚至報復。
專家把這個階段稱為“兒童的情感敏感期”。
這個時期的寶寶開始關注父母是否愛自己,并且一直在確認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如果父母的表現達到了自己的要求,他們就會認為父母是非常愛自己的。而相反孩子就會非常的傷心。
這時候的孩子就表現得很“霸道”,希望父母只愛自己,不能夠分心,所以爸媽有一點把“愛”分給別人的行為,他們就會不高興,會用“吃醋“方式阻止爸爸媽媽做這樣的事情,甚至會傷心哭泣。
在網上就有一個非常搞笑的的真實視頻,記錄了這個時期的小孩的“吃醋”表現:
片中,胖胖的小女孩因為爸爸抱了別人家的孩子而“吃醋“哭訴:“你還抱他,你還喜歡他,你有能耐你喜歡喜歡我啊!”
多倫多約克大學嬰幼兒研究中心的負責人Maria Legerstee 認為:當有人威脅到穩定的社會關系時,人就會產生嫉妒心理,這是正常反應。
由此看來,孩子在幼年時期表現出的“吃醋”現象,在孩子成長階段正常的情緒體現。所以這是家長必須要懂得的兒童心理,不要感到莫名其妙,甚至覺得他們是在無理取鬧。
二、孩子愛“吃醋”,家長不要忽視
小孩子愛“吃醋”,家長有時覺得很好玩,根本不當回事,有時還故意逗他們,特意做出令他們“吃醋”的行為。
殊不知,如果兒童長期處于嫉妒這種消極的心理體驗之中,情緒上會產生壓抑感,使兒童產生諸如憂愁、懷疑、自卑等不良情緒,甚至會做出極端的舉動。
網上曾報道過這樣一件悲慘的真實事件:
一個6歲的小女孩親手將滿月弟弟從樓上扔下去,導致弟弟當場摔死!起因竟然是因為鄰居的一句玩笑話。
小女孩的爸爸媽媽懷了二胎,小女孩剛開始還挺期待的,每天回家還摸摸媽媽的肚子。
可是有一天鄰居看到了小女孩,就想逗逗她。
鄰居說:“你媽媽要給你生小弟弟了,你爸爸媽媽不愛你了,不要你了,你還是來我家來給我當女兒吧。”
小女孩信以為真,從此以后,生活在爸爸媽媽生小弟弟而要拋棄她的恐懼之中。
而在弟弟出生以后,全家人都忙著照顧小弟弟,每天都是圍繞著小弟弟轉,自然也就忽略了小女孩的感受。
小女孩愈加相信鄰居的話是真的,要失去爸媽的恐懼越來越深,也就開始對新生的弟弟產生了恨意。
滿月那天,很多親戚朋友都來喝喜酒,又是夸弟弟,又是抱弟弟,小女孩的“醋勁”更大了,感覺沒人再愛她了,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弟弟的到來引起的。
壓抑已久的恨意在這一刻突然爆發,小女孩趁人不注意,將熟睡的弟弟從10樓扔下去,導致弟弟當場死亡。
所以說,吃醋嫉妒是一種破壞性因素,家長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雖然說有時小孩子“吃醋”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但如果這種情緒過多過強,大人又忽略它,不加以重視,就有可能成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從而使孩子養成不良的性格。
因此,父母發現這種行為時,不能放任不管,而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三、孩子總愛“吃醋”,大人應該怎么辦
有人說,人性的弱點中,吃醋嫉妒永遠是排在前位的。
那么作為家長,我們如何才能讓孩子不再“吃醋”,減少孩子的嫉妒之心呢?
1、作正確引導,并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愛永遠是百分百的
有一次我女兒因為我把好吃的分給了朋友的孩子吃,就“吃醋”了,當著朋友的面,氣呼呼地跑回自己房間,把門關上,在里面故意弄出“噼里啪啦”的聲音來發泄自己的不滿。
事后我和她溫和地談了一次。
我問她:“為什么要那樣做?”她說:“因為你把我的好吃的都給她了,明顯是愛她不愛我。“我告訴她:“寶寶,你記住,這和愛不愛你一點關系都沒有,媽媽這樣做是出于禮貌,是最起碼的待客之道。無論媽媽怎么做,媽媽永遠都是最愛你的……”
用話語安撫她的的同時,我還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
然后有一天,我就聽到她對到我家做客的小朋友說:“你吃吧,媽媽這樣做是禮貌,不是不愛我。”我不禁啞然失笑。
2、關注孩子情感需求,不忽略他的內心感受
在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蔡少芬帶著自己的一對姐妹花女兒參加了節目。
她在節目中闡述了自己的教育方式: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忽略,不偏袒。
早在妹妹還未出生時,蔡少芬就開始關注姐姐湯圓的情緒,一直再跟姐姐說將來爸媽對她的愛一點都不會少,只會多一個愛她的人陪她玩。
二女兒出生后,蔡少芬還跟丈夫買了份禮物給她,對她說這是妹妹包子送給她的,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融洽姐妹倆的關系。
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蔡少芬從來不對老大說:“你是姐姐,你要讓著妹妹”這樣的話,而是采取退后一步的方式,讓姐妹倆自己去磨合相處。
而我們在節目中也能看到,姐姐湯圓對妹妹包子特別寵愛,被調侃為“老母親般的姐姐”,妹妹對姐姐也非常依戀,有時還主動讓著姐姐,堪稱“姐妹情深”。
對于有二孩兒的家庭來說,蔡少芬的做法,可以說是完美典范。
3、不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有一位知乎網友分享了她小時候的經歷:
我從小就被母親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年幼的我我總以為母親不愛我,她一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時,我就非常“吃醋”,也特別恨那個小孩兒......
家長有意或無意的比較,無疑加劇了孩子心中的那份不安全因素,還沒有明辨能力的孩子只會懷疑父母對他的愛,從而處于憂慮之中,身心得不到舒展。
孩子愛“吃醋”,愛嫉妒,其實都是在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在向父母進行情緒“反饋”!而父母這時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他足夠的愛與關懷。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曾經特別強調:童年經歷對人格形成的影響至關重要。而父母對待孩子情感需求的態度,對孩子的人格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
教育專家說: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其實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只有給足了孩子充盈的愛與安全感,孩子才會少“吃醋”,少“嫉妒”,養成健康人格,從而走向獨立的多姿多彩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