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的兒子快要3歲了,雖然是個小淘氣包,但還是很可愛,不過有一個問題讓小梁頭疼不已,每次帶孩子上街,只要看到玩具就要買,特別是玩具車,挖掘機、攪拌車、罐裝車、小汽車、面包車……啥都買過,原本孩子喜歡,小梁沒覺得有啥,問題是每次出門看到都要買,盡管家里已經有一模一樣的了,不買就大哭,講道理完全行不通,所以小梁現在每次帶兒子出門,都會盡量繞開賣玩具的地方。
小孩子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會表現得很直接,他們不會考慮這件東西需要花費多少,當孩子說出類似“媽媽,我想要這個”這樣的話時,媽媽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未來的眼界和格局。
1.委婉勸解的媽媽
妮妮是一個愛美的小女孩,從小便以小公主自居,特別愛穿漂亮的裙子,每次逛商場看到都會忍不住向媽媽要。可能很多媽媽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都會說:“家里的裙子多的都放不下了,怎么還要買?”但妮妮的媽媽卻說:“寶貝,媽媽也想要一條裙子,你的裙子可不可以給媽媽穿一穿或者你也給媽媽買一條裙子呢?”
妮妮顯然不會上當,回道:“可是妮妮的裙子媽媽穿不上啊,這里的新裙子媽媽也穿不了。”媽媽繼續說:“那真是太可惜了,等妮妮長到媽媽這么大的時候,小裙子再也穿不上了,全都得扔進垃圾桶里。”媽媽見妮妮不說話了,接著說:“妮妮家里的裙子如果現在不穿的話,以后就得丟了,妮妮肯定舍不得對不對?”從那以后,妮妮變得很會“花錢”,買東西的時候從來沒有非理性消費。
2.嚴厲斥責的媽媽
在琳琳小時候,想要東西從來都不敢張口說,學校里要交錢的時候也只敢和爸爸說,因為她的媽媽是個有名的嚴母,其實琳琳的家庭條件并不差,父母都是老師,怎么也算是中等,可是媽媽就是不愿意花錢。
琳琳高一的時候,要去參加一場很重要的演講比賽,她想跟媽媽說買一套300多的衣服。媽媽一聽她想要這么“貴”的衣服,特別嚴厲的斥責她:“咱們家什么情況你不知道嗎?你怎么這么愛攀比呢?你看看我和你爸穿的,你怎么忍心要那么貴的衣服呢?”媽媽的話讓琳琳心里非常委屈,也感到很自卑。長大以后,琳琳自己開始掙錢了,因為小時候被壓抑太久了,她從來不知道攢錢,比月光族還月光族,只要手里有余錢不花了心里都會覺得難受。媽媽現在十分后悔,可琳琳的性格已經定型了。
3.物質獎勵的媽媽
球球是個聰明的小男孩,有一次他跟媽媽說,想要跟鄰居家小朋友一樣的玩具槍,媽媽查了查價格,發現要100多,覺得乘此機會教育一下孩子也好,于是媽媽對球球說:“這個玩具槍有點貴,媽媽不能白給你,你每天要做好3件家務,一直做一個星期,媽媽就給你買。”接下來的這一個星期,球球就像是打了雞血一樣,特別積極主動幫媽媽做家務,最終如愿得到了心愛的玩具槍。
但隨后問題就來了,媽媽很快就品嘗到了自己種下的惡果,因為不管她讓球球做什么,球球都會提附加條件,想要好處,就連在幼兒園里,球球也活像個“小商人”,幫助同學之后還想要好處。
如果是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