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楊慶中:《周易》與中國哲學(上)
【中華文化與文明探源】【專訪】楊慶中:《周易》與中國哲學(上)2022年01月24日 15:5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李秀偉
關鍵詞:周易;易學;中國傳統文化
打印 推薦
文化自信開啟了文明自覺,而脫離了經學的中國哲學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建構當代中國哲學形態,中國傳統“經學”則應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突破口。2021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網合辦的“哲學的殿堂——2021年度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反響熱烈。其中,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楊慶中主講的“《周易》古經對孔子思想的影響”反響很大,觸動聽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和中國哲學基脈的關注。為回到元典,重新梳理傳統思想發展的脈絡,以求獲得啟迪,獲得來自本原的力量,中國社會科學網哲學頻道編輯對楊慶中進行了專訪。
學者簡介:楊慶中師承著名中國哲學專家、佛學家石峻教授,是中國哲學研究、尤其是先秦哲學和易學研究的杰出學者代表。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學院教授,國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學學刊》主編,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出版有《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周易經傳研究》《周易解讀》《周易與人生》等。
【中華文化與文明探源】【專訪】楊慶中:《周易》與中國哲學(上)
【中華文化與文明探源】【專訪】楊慶中:《周易》與中國哲學(中)
中國社會科學網:《周易》是一部怎樣的書?它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如何?
楊慶中:《周易》是一部經歷圣人之手最多,編纂時間最長的一部書。《漢書》謂之“人更三圣,世歷三古”。三圣即伏羲、文王、孔子。漢代儒生又加上了周公,那就是“四圣”。史載伏羲畫八卦,為《周易》的創制提供了文化資源。文王重八卦為六十四卦,為《周易》建構了一個符號系統。文王之前已有重卦,文王應該是在已有重卦的基礎之上對六十四卦的卦序做了新的安排。周公的貢獻是為六十四卦符號系統系卦爻辭。周公于攝政期間在文化建設方面有個大手筆,就是“制禮作樂”,把他父親留下的這套符號系統進一步完善,系上卦爻辭,可能就是“制禮作樂”的內容之一。最后是孔子作《易傳》。《易傳》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部系統解釋《周易》的著作,如果沒有這本《易傳》,今人可能基本上是看不懂《周易》這本書的。這樣說來,《周易》是經歷幾千年,由幾代圣人相繼努力才完成的一部著作。
關于《周易》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已故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先生有一個說法,很值得參考。李先生在為朋友的一部易學著作所寫的《序》文中說:“現在大家都認識到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必須溯其始源,探其根本。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學術內涵,即所謂國學。國學的范圍也很寬廣,不過從歷史角度來說,就是我近幾年反復在講的'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這里我想再加上一句:'經學的冠冕是易學’。”李先生的話很耐人尋味,也與傳統經學視《周易》為眾經之首的觀點相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說,《周易》是中國古代學術核心的核心,沒有比它更核心的了。
正因為它是核心,所以在古代它也是知識分子的哲學教科書,老子應該是研讀過《周易》的,孔子晚而喜《易》則見于史載。到了經學時代,幾乎所有有成就的知識分子都是易學家,隨便舉幾個例子,如董仲舒雖然以公羊學聞名,但也是易學家。對地震很有研究的張衡是易學家,還寫過易學方面的文章。魏晉時期的王弼是一位青年易學家,他的《周易注》在歷史上的影響非常大。數學家祖沖之是易學家。宋代的歐陽修,是史學家,也是易學家。他寫過一本書叫《易童子問》,這部書在民國時期產生過很大的影響,郭沫若、顧頡剛等都曾引用《易童子問》里邊的一些觀點來懷疑《易傳》與孔子的關系。歐陽修之外,蘇軾寫過《東坡易傳》。至于北宋五子,就更不用說了,都是一流的大易學家。程頤一輩子就寫了一本書——《程氏易傳》,這本書對理學的影響很大。其他像南宋的朱熹、陸九淵,也都是易學家,朱熹著有《周易本義》、《易學啟蒙》,都是很有影響的著作,陸九淵雖然沒有易學專著,但在他的書信集里邊多次提到《周易》。明代中期的王陽明,在獄中讀《周易》而開悟……。總之,從老子一直到民國之前,幾乎所有的哲學家都是易學家。
其實,拋開經學,從更廣泛的文化視角看,我們還可以透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里的一段話來談《周易》的價值:“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易》說至繁。”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周易》所包含的道理至廣至大,無所不包,主流(經學)的不說了,旁及的像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至于道士煉丹等,都可以“援《易》以為說”,也就是都可以用《周易》的理論來加以解釋。這說明什么?說明《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理論基礎。所以在古代各行各業都學《周易》。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中國傳統學術的核心,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哲學教科書,就這三點就足以說明《周易》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網:《周易》有這么高的學術價值,為什么許多人視《周易》為“筮占之書”呢?
楊慶中:《周易》本為筮占之書,但三代的筮占,是主流意識形態,是帝王決策的重要參考之一,《尚書·洪范》“稽疑”條目下說得很清楚。西周時期,卜筮掌于史官之手,為天子服務。那個時候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機會。這種情況到了西周末期,尤其是春秋時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周天子權威旁落,力量不斷削弱,甚至還不及一些大的諸侯。于是在他身邊謀職的這些世守之官,開始散落到民間或各個諸侯國,這叫“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孔子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興辦私人教育的。在招生對象方面,孔子突破了原來的官辦模式,提倡有教無類,什么貴族、平民,只要交學費,都可以受教育。孔子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祖師爺。也正是在這一“學術下移”的過程中,《周易》的性質開始不斷發生分化。一方面,一些史官繼續用《周易》進行占卜;另一方面,一些史官開始把他作為經典,不占而直接引用其中的卦爻辭,作為分析問題的根據。這后一方面的傾向很值得關注,開了《周易》經典化的先河。也就是說,《周易》這樣一部典籍,有卜筮的外衣,又包含豐富的人生智慧,二者在春秋時期開始發生分化,一方面繼續被用作卜筮之用,一方面它的人存的智慧,即人文主義的思想也開始漸漸地從卜筮之用中獨立出來而受到人們的重視。
卜筮與人文思想的進一步分化始于孔子。孔子早年對筮占層面的《周易》不太感興趣,他曾諄諄告誡弟子:“德行亡者神靈之趨,智謀淺者卜筮之繁。”意思是說,德行差的人才拼命地祭祀,智謀淺的人才拼命地占卜。孔子晚年再讀《周易》,發現這部書不單是講筮占,里邊還有“古之遺教”,有“德義”可觀,孔子對此進行了發掘。從《易傳》和相關的出土材料可知,孔子解釋《周易》,主要凸顯或者主要是強調《周易》里邊的“德義”。至于筮占,雖然沒有予以否定,但也沒有發揮。這樣,在孔子之后《周易》就進一步分化了:一方面筮占的系統逐漸脫離《易》的系統,而更加術數化了;另一方面,儒家知識分子透過《周易》講哲學,甚至提出“會《易》者不占”的觀點。到了漢代,《周易》被立為經,孔門易成了主流,這一點在《漢書·藝文志》中表現得特別明顯。《漢書·藝文志》就是漢代見存圖書目錄分類匯編。在這里面,它把占卜的《易》與人文義理的《易》分開,前者歸入“術數”類,后者歸入六藝(經學)類。而且在經學中,《周易》還被奉為眾經之首,被視為諸經之源,而受到經學家們的重視。
經學與術數的關系,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有點像人文與科技的關系。歷史上有一些易學家知識比較豐富,他們既通經學《易》,又通術數《易》,如西漢著名經學家京房就是一例。這就好比西方哲學史上有一些大哲學家,既是哲學家,又是數學家或者科學家一樣,我們不能因為它既是哲學家又是數學家,就把他的數學等同于他的哲學,或者把他的哲學等同于他的數學。同樣不能因為京房既懂經學《易》又懂術數《易》,就把京房的術數《易》等同于京房的經學《易》,這一點是需要說明的,因為很多人在這一點上有誤解。總之,說《周易》是筮占之書也好,說它是哲學書也好,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因為它是兩個方面都包括著的。重要的是,這兩方面在春秋時期開始發生分化,然后各自又獨立發展出了不同的知識體系。上世紀初葉,古史辨派打破經學,開創了學術研究領域思想解放的新局面,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遺憾,比如說打破了經學的觀念,卻把經學的《易》等同于術數的《易》,而同時又視術數為方術迷信,這樣就給人一種印象,《周易》是一部迷信之書。所以一提到《周易》,很多人,包括一些文化人都會首先想到賣卜算卦。這樣是比較可悲的。
中國社會科學網:通過易學的發展可以進一步探尋《周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那么,易學研究史上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征是什么?
楊慶中:我們可以換一種說法,易學發展有幾個階段,大致來說,可以分為先秦易學、兩漢易學、魏晉隋唐易學、宋明易學、近代易學。當然各個階段又可以分出一些小的階段。從《易》的產生到孔子贊《易》有三個階段:巫之《易》、史之《易》和孔門《易》。孔子到漢初這一段時間的傳承,《史記》《漢書》都有記載,但細節不詳,可易學在這一階段的發展卻十分關鍵,《易傳》就成書于這一時期。同時,這一階段內,巫之《易》和史之《易》也一直在發展,這一點從出土秦簡文獻中日書之類的材料特別發達,以及《呂氏春秋》《淮南子》,孟熹易學、《易緯》中都能梳理出一些蛛絲馬跡。很可惜,材料太少,細節不清楚。
漢代易學的最大特點是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宇宙論比較發達。漢代經學的問題意識源于武帝劉徹的重大理論關切,大儒董仲舒以天人感應為哲學基礎作答,奠定了西漢經學的理論格局。孟京易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登場的。他們試圖把《周易》與當時最先進的科學——天文歷法結合在一起,建構一個推演陰陽災異的邏輯系統,以推演社會人事之吉兇。值得注意的是,天文歷法面對的是自然的必然性,或者說是根據對自然必然性的理解而建構的一套體系,用《周易》來整合這一套體系去談社會政治問題,實際上等于是把人的社會政治活動降低為一種自然的必然性行為,這對人的社會政治的人文性多少是一種摧殘。另一方面,由于漢代學者奉《周易》為圣經,故又常常以六十四卦規范天文歷法,這對天文歷法所具有的自然的必然性多少又是一種扭曲。
兩漢之際,“易緯”興起,《易緯》的成書,主要也是在這個時期,當然其各篇所依據的材料,有的可能比較古老,但基本上是對西漢象數易學的一個系統化,也可以稱之為“西漢易學原理”。《易緯》主要是總結西漢以來用于解釋或者擴展經義的那一部分易學內容的。《易緯》有很明顯的本源意識、哲學意識,比如對三易的探討,基于筮法而對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等的探討,以及對于中華文明發生史的探討,作者總是試圖找到一個最可靠的,或者說是早到不能再早的起點。由于《易緯》對西漢象數易學的這樣一種哲理化,所以東漢時期的易學家,如鄭玄、荀爽、虞翻等,開始把《易緯》中的一些思想轉化為解經的體例來注釋《周易》,形成東漢易學的特色。
漢魏之際,知識界的致思理路出現了宇宙論向本體論的轉向。這一時期東漢易學的傳統風韻依然,但最能反映時代特色的乃是王弼易學。王弼回歸《易傳》的解經系統,一改漢代象數解易的傳統,提倡得意忘象,史稱義理易學。唐初孔穎達撰《周易正義》,以王弼的易學為主,再整合兩漢象數易學的一些理論,為漢晉易學向宋易的過渡搭建了橋梁,奠定了基礎。
宋代易學,透過道教的接引,創建圖書易,傳承了漢唐宇宙論;透過佛教尤其是華嚴宗、禪宗的啟迪,傳承王弼的義理易,拓展了傳統本體論的深度。南宋大儒朱熹在理本論的基礎上整合圖書易和義理易,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易學體系。明清易學在朱熹易學的規模內有所發展,但理論的創新不大。清代也有個別學者嘗試借用一些西學的知識來解《易》,如焦循和方以智等,但沒有形成一個新的解《易》范式。清代經學研究中方法的自覺是一個特點,因此文獻學特別發達,經學家做文獻的目的是為了求經學之“是”,而這種文獻學卻為民國時期的打破經學提供了方法的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網:從《周易》中看,人類自身靈魂與肉體的最真切的訴求和吶喊是如何呈現的或者是如何表現的,人類早期的知識形態是如何開始的?以何種方式表達?
楊慶中:這是一個比較刺激的話題,也很富有挑戰性,以往的易學研究,很少有人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但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談到人的肉體與靈魂,肉體受必然律支配,靈魂受理想引領。前者是自然,后者是應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自然與人文的關系。《易傳》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說,觀察天上星象運行的軌道,來辨察季節的變化;觀察人倫、政治的運行規律,來教化成就天下。你看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人文”這個概念,但中國思想史上并沒有出現過人文主義思潮。這主要是因為自然與人文之間的內在張力不大。《周易》視天地為萬物及人的本原,古代思想家在建立人和社會的價值基礎時也都是回到天地這個本原。但由于天地之生人及萬物不是有意為之,所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所以他從來不給人立規矩,不會讓人感到壓迫感,而且他的“生生之德”還讓古人體會到了宇宙之愛。所以《周易》和先哲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追求必然與應然的合一,以使人的存在更加具有合理性,并在這種合理性的追求中成己成物。
回到靈魂與肉體的主題,中國古人追求靈魂與肉體的統一,就像追求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一樣,這一點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中國人對超驗領域不太下功夫,周公講“以德配天”,把配天的責任全部落實到主體身上,從而淡化了對天的研究。孔子講“不知生焉知死”,讓人把如何活著放在首位,從而淡化了對靈魂世界的研究。當然這并不是說中國古人對于人的生命的局限性沒有認識,也不是不渴望超越這種局限,但這種超越不是透過超驗世界的設計來完成的,而是透過現實生命的延續來完成的。古人有所謂三不朽思想,即立功、立德、立言,這些都是超越個體生命局限性的嘗試。還有對生命繁衍的自覺,宗廟祭祀,香火延續,這些都是要在人的世界里超越生命的局限性。也因此,古人比較追求透過自身的修養而實現與自然的合一,這種修養所達到的境界不是內在的超越,內在不能超越,只能完滿,完滿之后,人的生命存在形式是否會發生改變?或者是與大化合一,同歸于寂?古人沒說。
中國古代文化源于巫史傳統,巫在世界各種文明中都出現過,為什么中國文化的發展最后形成了這個樣子?這個問題是可以研究的,可能與地理環境有關,這個以后有機會再談。至于說到人類早期的知識形態是如何開始的,可能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知識就開始發生了,巫就是最原始的知識形態之一,還有“史”。著名經學家金景芳先生說,三代的巫、史,“不僅是卜的職業家,而且還擔當繼承、傳播與促進文化的責任。其中有不少人具有極為廣博的知識。自今天看來,他們都既是宗教家,同時也是哲學家,又是文學藝術家、自然科學家,而且還活動于政治舞臺。實際他們是擁有沒有分化的全部科學知識。”巫史的身份特征也決定了知識表達的方式,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最早的知識形態應該是天文歷法。
中國社會科學網:《周易》對中國人來說來說是耳熟的,但似乎很難說是“能詳”的,今天我們如何走進《周易》,從中國的文化瑰寶中汲取智慧和尋找力量的源泉?
楊慶中:易學研究有一個特點,就是多學科、多視角、多層面交叉研究,因此走進《周易》有多種途徑,比如大家可以從自己專業的角度入手進入《周易》。當然無論從哪個角度進入《周易》,都離不開對《周易》經傳的研究。因為易學史上的很多問題都是從《周易》經傳中引發出來的。
至于“從中汲取智慧和尋找力量的源泉”的問題,我們可以反問一句,為什么我們要從《周易》里尋找這些東西,這本幾千年前的一部典籍,它里面是否有21世紀要找的那些東西?現實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疑問,這也是經典詮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也是為什么歷史上人們總會不斷地回歸元典的問題。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遇到一些新的問題、新的困惑,當想要解決它時,就需要回到元典,重新梳理思想發展的脈絡,以求獲得啟迪,獲得來自本原的力量。所以我們是帶著嶄新的時代問題回到元典比如《周易》的,因而汲取智慧和尋找力量的源泉是有的放矢的。
那么,我們今天面臨著什么樣的問題呢?我想從目前最現實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談起。在這次抗疫過程中,中醫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中西醫各有優長,無需挑起中西醫孰優孰劣的爭論。但對中醫所具有的作用,哲學應該如何給出解釋,是需要研究的。張岱年先生曾在為一部書寫的序中指出:“中國醫學的基本觀點實源于《周易》。”這表明解決上述現實的問題是需要在《周易》中“汲取智慧和尋找力量的源泉”的。還有我們要復興傳統優秀文化,照李學勤先生的說法,《周易》是國學主流中、經學這一核心上的冠冕,那么,今天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還是不是冠冕?這個冠冕還要不要?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思考。還有很多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從中汲取智慧和尋找力量的源泉”的放矢之“的”。
成中英先生上世紀80年代曾提出一個命題:“《周易》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源頭活水”,我覺得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現在已有學者提出,有別于古希臘哲學的源于驚異說,中國哲學源于憂患意識,我本人也認可這種觀點。而《周易》就被《易傳》視為“憂患之作”。所以從《周易》出發梳理中國哲學的起源是沒有問題的。
中國社會科學網 李秀偉采訪/整理
分享到: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賈偉)
相關文章
【中華文化與文明探源】【專訪】楊慶中:《周易》與中國哲學(中)
《周易》:從卜筮之書到哲理之書
《李鏡池周易著作全集》首發式在華南師大舉行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余敦康先生的學術貢獻
【社科網評】做好新時代節日文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引領
汲取傳統文化“體證性”教育智慧
以世界郵票為紐帶 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楊慶中:《周易》與中國哲學(全文)
【中華文化與文明探源】【專訪】楊慶中:《周易》與中國哲學(下)
周易的現代反思
觀點| 解構與建構:傳統易學的基本問題
《周易》與中國傳統文化
演講 | 李學勤:《周易》與中國文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栾川县| 大竹县| 兖州市| 宁远县| 英吉沙县| 辽宁省| 绥棱县| 新晃| 建德市| 鸡西市| 左权县| 芦山县| 兴化市| 汕头市| 牡丹江市| 禄劝| 芜湖市| 朝阳市| 峡江县| 平湖市| 资兴市| 广平县| 赤壁市| 公主岭市| 昌吉市| 延川县| 凤台县| 临夏县| 乐业县| 张掖市| 五指山市| 武夷山市| 高青县| 罗源县| 巨鹿县| 邹平县| 大同市| 济阳县| 陆丰市| 睢宁县|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