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是中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也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分布亦廣,據歷史考證其還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重要的組成部分。羌狹義為中國古代西部民族名稱,廣義為中國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稱。羌族源于古羌,主要在長江上游一帶活動,古羌人以牧羊著稱于世,所以成為以羊為圖騰的西北原始游牧部落。后歷經戰亂,多次遷徙,目前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區,以茂汶羌族自治縣最為集中。在陜西的寧強和略陽兩縣,曾是羌族較為集中的聚居地,目前也有部分羌族群眾居住。
羌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歷史考證,大約在8000年前左右,在關中盆地的東部邊緣、崤山的西側(今天的陜西渭南、河南三門峽一帶)就生活著古羌人部落。后經幾百年的繁衍生息,隨著人口不斷增長,各種資源日趨緊張,古羌人部落與周邊部落時常爭奪領地,各種爭斗不斷,彼此之間互有傷亡。在這種情況下,古羌人被迫順著黃河,開始向東遷徙的歷程。距今約5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了炎、黃兩大部落。據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羌屬羊部,為西戎牧羊人,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都表示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西北原始游牧部落。炎帝屬于古羌族部落,在經年的戰爭中,炎帝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相互融合,成為華夏族(即就是今天的漢族),另一部分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融合,成為了漢族、羌族以外的民族先民。
殷商時期,羌為方國之一,當時羌人已向商朝稱臣納貢。據《詩經·商頌》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氏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古羌與殷商關系密切,在挖掘清理的殷商甲骨文中,發現了唯一一個關于民族(氏族或部落)稱號的文字,就是“羌”,這是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族號的記載。周時,大量羌人融入華夏,據《尚書·牧誓》中所提到商末古羌人曾隨周武王伐紂,就是漢水和嘉陵江上游的羌部族。秦王嬴政滅六國,定都咸陽,稱秦始皇。據史學家蒙文通考定,秦始皇的老家在甘肅天水,而天水正是羌人故里,秦的族屬是羌,'秦之為戎,固不自疑'。秦始皇也曾頒布法令,不準對西邊的羌戎部落用兵。至今在四川茂縣松坪溝,羌族聚居地仍有其始祖是秦始皇的說法。
漢朝時,因匈奴強大,羌人服屬于匈奴。西漢景帝時期,羌人一部分請求內遷,漢景帝劉啟允許研種留何率族人遷于隴西郡的狄道(今甘肅臨洮)、安故(今甘肅臨洮南)、臨洮(今甘肅岷縣)、氐道(今甘肅西和西北)、羌道(今甘肅岷縣南)等地。漢武帝劉徹為了反擊匈奴侵擾,徹底掃平匈奴之患,派大將軍霍去病攻打匈奴,開辟河西四郡,隔斷了羌與匈奴的聯系,并派軍隊進入湟中,在今甘肅永登筑令居塞;后又在湟水流域置縣,始設護羌校尉,總轄羌中事務。三國時期,河西諸羌和武都、陰平的羌部分別降屬魏、蜀。魏、蜀之間相互攻伐,都征召羌軍參加作戰,許多羌人遷入了隴、蜀、秦、雍之地,即主要分布于中國西部(現甘肅、青海、四川一帶)。魏晉南北朝時,嘉陵江河谷、漢水河谷是羌人的一個重要居住地,在這個時期,雖棧道千里,通于蜀漢,溝通了關中和成都兩大平原,但是相對于中原大地,交通不便的秦巴山地依然偏離政治中心之外,這讓羌人在這里找到了生存的世外桃源。這一時期,羌人楊氏建立了武興國,南安羌人姚氏建后秦政權,成為羌族在中華文明史中一個明亮的時光片段。之后,還有幾個羌人部落相繼興起,即隴南的宕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的鄧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
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青藏高原東南部的羌人部落有黨項、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附國等,其中,西山八國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諸山各部的統稱。他們處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勢力之間,有的同化于藏族,有的內附中原王朝,或同化于漢族,或在夾縫中生存,在唐蕃長期和戰不定的局勢下,得以單獨保存和發展。宋代以后,南遷的羌人和西山諸羌,一部分發展為藏緬語族的各民族,一部分發展為現在的羌族。羌族民間廣為流傳的敘事詩《羌戈大戰》中記述:遠古時候,羌人曾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因戰爭和自然災害被迫西遷和南遷,南遷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強力壯的“戈基人”,雙方作戰,羌人屢戰屢敗,正準備棄地遠遷,卻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他們在脖子上系羊毛線作為標志,用堅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打敗了“戈基人”,終于得以安居樂業,并分成九支散居各地。這段傳說,反映了羌人遷徙的一段歷史,與史書文獻及考古資料結合,印證了羌族的來源。明末清初時,一部分羌族由四川遷往貴州銅仁地區,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羌族歷史悠久,文化也獨具特色。由于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擁有自已的語言,其文化都為代代口口相傳。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羌族的“羌”字,在漢文獻中解釋為牧羊人,故字型從羊從人。羌人是從事畜牧并以養羊為特色的民族,其文化也具有濃郁的牧羊民族特色。
羌族家庭以個體家庭為主,兒子長大成婚后分家。家庭內實行父系家長制,盛行一夫—妻制。結婚儀式復雜而隆重,訂婚過程有“開口酒”、“小訂酒”和“大訂酒”。結婚有“女花夜”、“正宴”、“謝客”三個形式。羌族喪葬以前有火葬、土葬等。火葬是歷史悠久的傳統,但現在多盛行土葬。羌族服飾,男子一般包青色和白色頭帕,穿自織的長過膝的白色麻布或藍色長衫,外套車皮褂子,腳著草鞋。或有少數人穿布鞋或牛皮鞋,裹羊毛或麻織的綁腿,束腰帶。婦女喜纏青色、白色頭帕,或于頭頂置瓦狀的青布一疊,然后以兩根發辮纏繞其上作髻,身穿拖至腳背的麻布或棉布長衫,外套羊皮褂子,裹綁腿,衣服袖口和襟邊均繡有鮮艷美麗的花邊,衣領上鑲有一排小顆的梅花形圖案銀飾,腰系繡花圍裙和飄帶,戴耳環、項圈、簪子、銀牌等飾物。繡花鞋狀似小船,鞋尖微翹,鞋幫上繡有各色云彩圖案,俗稱“云云鞋”。羌族的主食有玉米、土豆,輔以小麥、青稞、蕎麥等。食品中以玉米餃團、土豆糍粑、蕨菜、野菜、臘肉、咂灑最有特色。蔬菜有圓根、蘿卜、白菜、辣椒、豌豆、雜豆等,佐以圓根葉子和白菜泡制的酸菜。常烹制的食物有王米粥加蔬菜、烤玉米或麥麩饃饃、蒸玉米面、以玉米面為主拌合大米的“金裹銀”和以大米為主拌合玉米面的“銀裹金”。殺豬后,內臟為年節的菜肴,豬肉切割成小塊,風干后成為“豬膘”,存放得越久就越珍貴。男女老少都喜歡飲用青稞、大麥煮熟后發酵而成的咂酒。飲時啟壇灌入開水,插竹管,輪流吸飲,完后再添水入內,直至淡而無酒味為止。
羌族的建筑技藝獨特而精湛,其中以碉樓、石砌房屋、索橋和棧道等最為有名。羌寨的建設既是其建筑技術的具體表現,又是羌族物質文化的典型代表。早在《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就記載,羌族先民“皆依山而居,累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為邛籠”。羌族住房均就地取材,用石塊、黃泥砌成,擅長砌石墻,住房多呈方形或長方形,高二至三層,底為畜圈,中間住人,頂為曬場,以獨木截成鋸形樓梯上下。住房中心為“鍋莊”,即火塘之上置一鐵或銅、石質的三足架,用于炊爨。火種終年不息,有“萬年火”之稱。鍋莊上方供奉祖先的神位,平時全家聚會、飲食、接待客人、節日歌舞以及祭祀祖先等都在鍋莊旁邊進行。一般聚族而居,三五十家聚集成為村落。寨中建有石碉樓,方形,底大上小,高達數丈。羌碉以功能分有戰碉、哨碉、界碉、風水碉、官寨碉,以形狀分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碉等,以質材分有石碉、夯土碉、木碉。石砌樓房利用地形而建,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宛如城堡,蔚為壯觀。羌簇建筑技術的另一個成就是掘井、筑堰、淘灘、善治水。溜索、索橋和棧道也是羌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溜索是一種古老原始的渡河方法,即用一根竹纜橫跨河川兩岸,利用傾斜之勢,人懸于溜筒上,從此岸滑向彼岸。索橋是在橋的兩岸砌石為橋洞門,用幾根或十余根竹繩并列,繩頭固定于兩岸石礎或木柱上,竹索上鋪有木板以方便人們通過。
羌族傳統的民族節日大多與農事活動和宗教信仰有關。“羌年”是羌族一年中慶豐收、送祝福、祈平安最為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就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羌族新年。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09年,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都要上演一場極具羌族傳統文化特色的“非遺”慶典,展演羌文化歌舞,展示民俗絕技,展現羌文化的別樣風情,感受民族團結、欣欣向榮的景象。
羌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不僅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古羌人創造的輝煌的文明,既古老神秘又引人入勝,推進了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我們召喚人們回歸傳統,來探尋多民族國家的輝煌歷史,見證歷史,傳承文明。
作者:漢中市博物館 曹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