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文匯報2019-05-08 09:55
作者:李宏昀
在《史記》中,“戰國四公子”分別占了四篇列傳。其中,信陵君魏無忌是被特別優待的:其他三位的列傳篇名都是以封邑系,如孟嘗、平原、春申;只有信陵君魏無忌的這篇被命名為《魏公子列傳》,系以國名,以示尊重。在全篇中,“公子”一詞凡147見?;蛟S在司馬遷心目中,要做到魏無忌這個程度才真正夠得上“公子”吧。古人所言不差:“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傳亦太史公得意文?!?div style="height:15px;">
本傳中第一個場景,是魏公子和魏王在玩桌游。當時邊境傳來烽火,說趙國軍隊來犯。魏王沉不住氣要召大家來商議,魏公子淡定地說:“沒事,趙王只是在打獵?!蔽和蹉枫凡话?,無心游戲。過了些時候,邊境傳來消息:“趙王是在打獵,并沒有來犯?!蔽和醮篌@失色問:“公子你是怎么知道的?”魏公子說:“趙王那邊有我的門客,有事就報告我。”就這樣魏王領教了公子的實力,并且“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魏公子人生的結局,就在這里埋下了伏筆。
有一位隱士名叫侯嬴,七十多歲了,在魏國國都大梁城做看城門的小吏。魏公子有心結交他,侯嬴愛理不理。于是魏公子在家里宴請魏國的軍政要人,滿屋的賓客坐定之后,魏公子親自駕車,車上空出尊貴的座位,直驅城門邀請侯嬴。侯嬴大模大樣坐上車,魏公子恭恭敬敬駕車,沒走多遠侯嬴說:“我要去市場見一位殺豬的朋友,希望借你的馬車一用?!蔽汗泳婉{車趕往市場。侯嬴下車見到屠戶朱亥,兩人旁若無人,談笑風生。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魏公子的神情越發愉快。市場上的人都看到魏公子手握韁繩和馬鞭靜靜等候侯嬴先生,而此時滿屋的軍政要人正等著公子舉杯開宴。侯嬴看到魏公子臉色始終不變,這才告別朱亥上了車。
到家后,魏公子領著侯嬴坐到上座,并向全體賓客介紹這位高人,滿座皆驚。酒酣,魏公子向侯嬴先生敬酒上壽,侯嬴說:“今天我可沒少難為公子啊。我一個看門老頭,委屈公子親自駕車到大庭廣眾之中來接我;這還不算,我還讓公子屈尊陪我去看朋友。其實我是想成就公子的大名,所以故意讓公子久久地站在市場中等候我,結果公子越發謙恭。這下可好了,滿街的人都認為我侯嬴是小人,都見識到公子您是位禮賢下士的大人物啊?!本蒲缰螅钯统闪宋汗拥馁F客。
《魏公子列傳》行文至此,信陵君魏無忌的人設已經完成。以下“竊符救趙”的故事,是預定劇本的展開。從此以后,魏公子的傳奇借助太史公的手筆穿透了重重歷史,被一遍又一遍地傳誦。比如李白的《俠客行》: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司馬遷把魏公子的美德歸結為“不恥下交”四個字。我們不妨簡單地把這個理解為謙虛或謙卑。但是要記得,你總得先有一定的高度,才有可能“謙”得下來;正如“平易近人”這樣的詞,是用不到真正“平易”的普通人身上的,除非是為了譏諷。當然,有高度的人也未必做得到“謙”。能量越是足,才越有底氣把自己放低——魏公子的可貴之處,就在這里。
“竊符救趙”之后,魏公子在趙國又結交了兩位朋友,一位是“藏于博徒”的毛公,一位是“藏于賣漿家”的薛公。趙國的公子平原君知道了這件事,就對他夫人說:“我原以為魏公子有多了不起,現在看來,他和博徒、賣漿者一起玩得這么開心,只不過是個妄人罷了?!边@話傳到魏公子那里,魏公子說:“我原以為平原君是個人物,所以看在他的分上,我違背魏王救援趙國。現在看來,平原君結交朋友只不過是故作豪邁,并沒有什么眼光。我當年在大梁的時候就聽說過毛公、薛公的大名,到了趙國唯恐見不著他們。憑我這個人跟他們交往,還怕這兩位看不上我呢。如今平原君竟然把跟他倆交往視為羞恥,可見他的器量不過如此罷了?!?div style="height:15px;">
多年后,魏公子為解救魏國的危難回了國,一時威震天下。然而魏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剝奪了魏公子的兵權。在此之后,魏公子的日子就是日夜“飲醇酒,多近婦女”,四年后在酒色中去世。
魏公子的結局,固然是形勢所迫,卻也是他自己的選擇。作為一位驕傲的公子,他可以“不恥下交”,卻無法甘心于平淡甚至平庸的生活(所以大概也不會想到在魏王面前收斂鋒芒)。與其無所作為地活過下半輩子,他寧可把自己的人生華麗麗地揮霍掉。魏公子去世后又過了十八年,秦軍攻破了大梁城。
我曾經很喜歡這段文字(現在依然喜歡),想來也是因為這話里面透出的傲氣。能夠把人生中的大起大落、遍歷滄桑當成絕妙享受,當然是能量足的表現。驕傲的魏公子或許足以做到這一點。然而對他這樣的人來說,接受平凡,需要的是更加強大的能量。
在《魏公子列傳》即將結束之際,司馬遷提到,漢高祖劉邦少年時是魏公子的迷弟,即天子位后“每過大梁,常祠公子”。我想,少年劉邦在仰慕魏公子的時候,多半是期望自己能夠被這樣的貴公子賞識、結交,好一道叱咤風云。那時何曾想到,歷史竟會把自己推到比魏公子更高的位置?都沒法跟歷史客氣一句“另請高明吧,我實在也不是謙虛”。不過,劉邦在分享自己成功經驗時說出的這么一段話,還真看得出幾分魏公子的神韻:
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無論貴公子,還是老流氓;也無論市井小民,還是帝王將相——善于觀察的你,可以在各種人身上發現某種共通的東西在變幻,在閃光。這就是美好德性在歷史長河中的不絕如縷、薪火相傳。
話說回來,劉邦這話說得固然漂亮,但作為“成功經驗”能否成立,就是另一回事了。成功者自己未必清楚自我奮斗與歷史進程這二者所占的份額,當這些人在介紹經驗時,即便用心真誠,也無須全信;至于如法炮制,“復制”他們的成功,就更屬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