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時期,因最后一位帝王(周幽王)因烽火戲諸侯最后失信于江湖,導致孤軍無緣葬身驪山后,也意味著天下共主的西周時代的結束,周平王在遷都洛邑后,東周時代開啟,也標志著古代中國進入了持續近五個半世紀的紛亂割據的大分裂時期,周平王雖然遷都中原,但是早已失去了天下共主的權威,中原各地的諸侯勢力都想在這個節骨眼上一展身手,爭王稱霸。因此在各諸侯國爭霸戰爭期間出現了春秋五霸和后來的戰國七雄。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繼位后,在李斯和尉繚子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六國,成霸業的策略,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在短短十年間秦國滅掉其它六國,結束了五個半世紀的大分裂時代,完成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春秋戰國時期雖然紛亂割據動蕩不停,但它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代。秦國從一個諸侯國崛起成為一個強大的一統帝國,也標著著古中國這時期的經濟、軍事、文化、制度等方面都已經達到了當時的一個頂峰。
回顧秦國初期,也就是秦非子(號稱惡來五世孫)時期,當時的秦國還是周朝的諸侯國,各方面非常弱,直到秦文公時期才開始設立史官,跟隨皇帝記錄前朝國家歷史以及現任帝王言行以及政務。因為秦設史官比其它諸侯國晚了好多年,所以在《戰國策》里就此事說秦國是“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意思就是秦國不注重歷史,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
秦國雖然是春秋初期諸侯國之一,但是因為他的地理位置和自身邦交原因,在中原一帶諸侯國中是不討人喜歡的,甚至都覺得秦國地位很卑賤。在《春秋三傳》中曾提到“秦者西夷也”,意思是秦人來自西北戎族,后來中國一位國學研究者在《秦都邑考》中也提到:秦之祖先,源于西陲戎狄。意思就是先秦是的祖先是土著戎族,非文明之邦,地位卑微。但是近年來,有學者推翻了此結論,表示先秦之祖并非來自西陲而是來自富饒的東方。
這位學者推翻秦者夷也的根據是什么呢?首先這位學者指出,嬴姓部族首領(蜚廉和惡來)早在殷商時期就被商紂王重用,是商朝貴族,后來商周大戰期間,惡來被西周士兵殺害,后來這些嬴姓部族的人又參與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對周平王發動的叛亂,結果被周成王擊敗,為了逃避周朝軍隊追殺,嬴姓部族被迫四處逃亡,其中有一大部分人逃到甘肅和陜西。
逃亡之路十分兇險,因為是外來部族,所以去往甘肅的嬴姓部族在到達當地后被當地的戎族視為外敵,遭到圍攻的嬴姓人大部分名葬于此,而去往陜西的嬴姓人(領頭的叫秦非子),運氣就比較好,后來得到周孝王的賞識,還獲得封地,開創了先秦。
那么既然嬴姓部落是來自商朝,先秦立國也給出了答案,那么這個族群的發源地到底是哪里?
在20世紀末期,甘肅禮縣的考古工作者對該區域發現的多處西周春秋時期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通過對出土的文物研究比較,發現了一個人們一直都想證實的“秦國密碼”。
從出土的車馬坑和祭祀坑中,發現大部分的許多人體骨骼都出現屈肢的現象,這非常符合先秦時期奴隸殉葬方式。再者就是發現的馬匹骨骸和戰車,排列非常整齊,根據專家的推論,這些馬匹都是在殺死后再埋進去的,排列整齊有序,這和安陽殷墟商墓極其相似,但卻跟陜西發掘出的周朝墓葬方式截然相反。
按理說,商朝滅亡后,先秦應該遵從周朝的殉葬制度才對,由此可見,即使先秦受西周恩惠才得以延續,但這支嬴姓部族依然堅持沿用商代的殉葬方式。在秦墓中還發現帶有“鳥”類的圖騰標志,這也和商朝圖騰“玄鳥”風格相近,這也充分說明,嬴姓秦人族源東夷,也就是來自東方中原地區,即秦商同源。
雖然,牧野一戰,姬發滅了商朝,但791年后又再次被與商同源的秦帝國所滅,真可謂風水輪流轉,天道好輪回啊,商王帝辛看到這個結果可以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