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2020-08-24 09:32
作者:周思明
七夕,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并延續至今,因被賦予與愛情有關的內涵,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意蘊。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崇尚愛情、追求幸福的美好夢想。乞巧風俗注重家教,祈禱福祿壽,與現代婦女事業發展相融合,有了新的時代內涵。曬書、拜魁星等傳統習俗,與如今崇尚閱讀、熱愛學習、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氛圍息息相關。七夕的自然崇拜、時間崇拜、數字崇拜等,則與生態保護、尊重生命的現代理念絲絲相扣。
一言以蔽之,在“七夕”這個文化符號里,積淀著中華傳統美德的元素。七夕以牛郎織女浪漫的愛情為表征,還體現出對道德、責任、情懷等的重視和發揚。若用現代理念來詮釋,七夕的核心內涵可歸結為“美”字和“善”字。
首先,七夕體現的是自由美好的愛情,象征著男女雙方對美好愛情忠貞不渝,具有感人的力量;其次,七夕也體現了家庭美德。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每對夫妻都承擔著家庭責任。對上,要贍養雙方的父母;對下,要撫養自己的兒女。除此,還要與兄弟姐妹、親戚朋友之間保持友好互助的關系。再次,七夕還由美好愛情、家庭美德延展到家國情懷。包括七夕在內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塑造民族美善品質、培育民族道德精神,有著春風化雨的重要作用。
七夕以“不悖乎人性”的美與善為基石,是中國古人出于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向往,而設立的一種良俗文化的慶典形式。古人把愛情的美好浪漫以及對家庭的責任視為道德,因而通過節日的方式將之固定、積淀下來。美與善,在七夕的節日內涵里是和諧統一的。這與中國古典美學強調的“美善統一”觀點高度契合。
中國古典美學從孔子開始,就鮮明地把美善結合作為詩學理想。這種審美理想,其實也蘊含著人文道德理想。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真”,主要指倫理的真和情感的真;美則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是真的自由抒發達到了善。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七夕以情感人,緣情而發,而此情又是以禮、義為出發點和歸宿的。浪漫是七夕的顯著特點,但這浪漫的情感抒發,是以服從對善與美的追求為最高意旨的。
黑格爾說:“比單純的符合規律更高一級的是和諧。和諧是從質上見出差異面的一種關系,而且是這些差異面的一種整體,它是在事物本質上找到它的根據的。”可以說,和諧之美是七夕的一個突出特征。這一特征是與人類發展的根本趨向、人性本質的深刻認識相溝通的,因而具有突出的道德人倫價值和審美藝術價值。
七夕體現了中國人民的美善情愫,不僅包含著浪漫主義,還有著現實主義和古典主義因素。它以獨特的道德倫理文化特質,在中國乃至世界節日文化譜系中熠熠閃光,雖日月更替星移斗轉,依然不減價值光澤。七夕作為一種良俗體現,本質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元素的反映,可視為中華民族追求真美善相統一的文化心理的沉淀積累。這種沉淀積累,逐漸滲透在潛意識中,對現代人的言行產生積極影響。這也就是我們過七夕節的必要性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多年來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國內不少年輕人熱衷于過情人節、狂歡節、愚人節、圣誕節等,而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知之甚少。即使過傳統節日,往往也只是流于形式。有些節日,儼然已經變成了“消費節”“旅游節”等。對此,應該保持警惕。身為炎黃子孫,我們在過好七夕節的同時,也應主動了解、大力弘揚節日的美善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實現生命的健康、人性的美善。
(作者系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