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相信大家都從小說或是電視劇電影了解了羅貫中所描繪的三國世界。只是很多人會產生一個疑惑,為什么將星云集的蜀漢最終沒能笑到最后呢?要知道三國時期十大猛將蜀國五虎將就獨占了五個名額。這個問題其實并不難回答,其一是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基本上是以劉備的蜀漢集團發展歷程為框架進行敘述,所以對于蜀國自然會更加了解。
而第二個原因便是蜀國“二代”都沒什么太大的才華,尤其是劉備的接班人劉禪。無論是小說《三國演義》還是正史《三國志》劉禪都是一個昏庸無能的昏君,其中最能體現劉禪昏庸的就是樂不思蜀的故事。《三國志·后主傳》中就記載到:司馬昭曾經設宴招待劉禪,曾經問劉禪是否想念故鄉,劉禪直接答道:“此間樂,不思蜀。”
這件事情讓劉禪徹底坐實了昏君之名,但是劉禪真的是一個十足的昏君嗎?不論智商或是品德,至少劉禪的情商是完全過得去的。在夏侯霸投奔蜀漢的時候,劉禪就立刻接見了他,并且對他說:“刀劍無眼,你先祖之死和我們沒有關系。”之后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道:“這也是你的子侄呀!”(夏侯霸的堂妹是張飛的妻子,而他們兩的女兒就是劉禪的皇后)并且沒有因為夏侯霸的過去排擠他,還對其委以重任。劉禪在任的時候雖然被詬病親近小人黃皓,但是從《華陽國志》中劉禪對黃皓的評論“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我們可以知道劉禪也知道黃皓不是什么好東西,只是因為抹不開顏面才一直不處置他。
研究了劉禪封給蜀國五虎將的謚號來看,劉禪對這些先帝時期的重臣的優缺點也是看得非常透徹:關羽壯繆、趙云順平、張飛桓侯、馬超威侯、黃忠剛侯。這些謚號充分地展現了關羽雖然武勇但是剛愎自用、趙云武藝高強又穩重可靠、張飛擅長上陣拼殺開拓戰果(辟土服遠曰“桓”)馬超神威難當、黃忠雖然老邁卻依舊剛強。所有人的性格都被概括了進去。
再說說劉禪的學習能力,14歲開始劉禪就在諸葛亮的教導下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書籍《管子》《韓非子》等等,同時還在成都射山附近地區練習武藝。到了18歲左右的時候劉禪就已經可以出師,連諸葛亮都評價其“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從這些實例來看,劉禪絕對不能算是一個蠢笨的昏君,只是劉禪的性格比較懦弱,又有些優柔寡斷,實在不適合在當時的那個環境下生存。而且劉禪的治國能力不高,只能依靠諸葛亮來維持蜀國的發展。因為諸葛亮事事都親力親為,沒有注意培養劉禪以及其他將領,導致蜀國后期青黃不接,只能靠70多歲的趙云來打頭陣,之后姜維北伐的時候還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境地。
蜀國文武人才凋零才是蜀國衰敗的主要原因,倒不能完全怪在劉禪頭上。
前文已經說過《三國演義》是小說巔峰之作,是作者羅貫中收集了史料以及一些民間傳說之后精心編寫而成的佳作,無論是歷史價值還是文學價值都非常之高,在清朝的時候就已經引起清朝國民的熱愛,上至王公下至百姓無不對《三國演義》喜愛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