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小兒感冒說下去越來越專業了,如果您是醫生,僅做參考;如果您是愛好者,請遵醫囑。
上期說道,小兒感冒,特別重的那種:高燒、怕冷、身痛、脈浮緊,就用麻黃湯:麻黃3克、桂枝2克、炙甘草1克、杏仁5個。順便說一下,如何判斷怕冷,簡單得很,如果孩子一邊發高燒,一邊哆哆嗦嗦,或者裹緊被子,那就是怕冷無疑,中醫術語叫做惡寒。復習一下《傷寒論》原文:第一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第三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第三十五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治療這一類感冒,確實簡單,但是要注意與《傷寒論》后面說的:溫病相辨別。但是,到了明清時代,由于溫病學說興起,醫生“畏麻如虎”,甚至連桂枝也怕得要命。特別是南方中醫。所以麻黃湯也就隨之凋敝,一直到現在,敢開麻黃湯的醫生,也只有經方派醫生所為。以至于,這樣一個《傷寒論》開篇就講的小病,搞得遷延不愈。醫生不敢用麻黃的原因,就是認為麻黃發大汗,我仔細查過《神農本草經》,根本就不是這么一回事。為此,我在前幾年的一篇文章中聊過?,F在到度娘搜索《建軍回到本草學經方=====麻黃湯(第十九方)》,還可以找到,認為當時的觀點還算不離譜:“都說麻黃湯是發汗俊劑,畏之如虎。自古醫家口口相傳,不知親身實驗者有幾。都說麻黃不過幾克,親身實驗者又有幾?中醫不沒落,那才怪呢!以本人試驗,我喝過葛根湯,麻黃45克,喝完等著出汗,愣是沒有多少。麻黃本身不會發汗,是有汗才能發!麻黃配桂枝發汗,也是須有麻黃湯證,才可能發汗。有人說麻黃是瞎子,看誰領路。桂枝領路,就發汗,石膏領路,就利小便。當然利小便也是開表。結論,麻黃湯,不是發汗俊劑,其所為俊,當有其證。還有所謂這家那家禁忌癥,也不全因為怕喪失津液,也有畏其開表之慮。結論:麻黃===發表出汗《神農本草經》 ,怎奈,后人把中間兩個字去掉,得出一個發汗結論呢,須知是:發表和出汗。發表非解表,出汗非發汗 。當時我還配了一首打油詩:“千古麻黃屬第一,今人麻黃畏如敵;麻黃湯證南北有,奈何南人不敢提”!
不過,如果您還不放心,擔心大汗失陰亡陽,還有變通之法。一下說的幾個方子,來自中醫大家,古樸我本人有的親自試驗過,說來聽聽:
一個來自是民國時期中醫大家,《醫學衷中參西錄》之作者張錫純:
1、張錫純麻黃湯之變通方。他說:“愚弱冠后,初為人治病時,用麻黃湯原方以治傷寒,有效有不效。其不效者,服麻黃湯出汗后其病恒轉入陽明,后乃悟今人稟賦多陰虧,后再用麻黃湯時,遂于方中加知母(近時知母多偽,宜以天花粉代之)數錢以滋陰退熱,則用之皆效。”后面還有加減法,有心者自習之。張錫純用麻黃湯,總是加點知母,這樣很好的解決了后世人們擔心麻黃湯發汗傷陰的顧慮,看其醫案,效果很好。不過本人沒有試驗過。
2、張錫純之阿司匹林石膏湯。張錫純通過實踐得出結論,西藥之阿司匹林,如同麻黃湯發汗之力。自創了阿司匹林石膏湯:生石膏(二兩,軋細) 阿斯匹林(一瓦)。上藥二味,先用白蔗糖沖水,送服阿斯匹林。再將石膏煎湯一大碗,待周身正出汗時,乘熱將石膏湯飲下三分之二,以助阿斯匹林發表之力。迨至汗出之后,過兩三點鐘,猶覺有余熱者,可仍將所余石膏湯溫飲下。若藥服完,熱猶未盡者,可但用生石膏煎湯,或少加粳米煎湯,徐徐溫飲之,以熱全退凈為度,不用再服阿斯匹林也。這個古樸本人用過,效果很好。而且即便在你猶豫不決,是傷寒還是溫?。慷伎梢杂?。其實,這個辦法,過去農村人廣泛采用,而且也沒有石膏。感冒了,就吃一片“止痛片”,阿司匹林是也!這個遠比生姜水、大蔥水有效。如果按照張錫純的辦法,估計1毛錢不到。所以,醫生不會告訴你,更不會給你開這樣的藥方!
還有一位現代山西名醫劉紹武,創立“三部六病”學說,可惜目前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前面的張錫純前輩也是山西名醫。看來三晉之地,人才輩出。
劉紹武老前輩之三部六病之葛根麻黃湯。本人曾于2000年參加北京經方論壇,時接觸中醫不久。論壇有山西名醫大家馬文輝老師做三部六病講座,內有葛根麻黃湯之介紹。時不解,以為麻黃湯加葛根,未深究。2010年,網友力勸,參加在山西太原舉辦的“三部六病培訓班”,劉老諸弟子推崇三部六病備至?;貋砗?,翻看三部六病一遍,恰好老婆感冒。 本人記載病案:老婆,自訴昨日吹風感冒。今日開始頭痛身痛咽痛。無咳、稍勿寒,無熱。脈稍浮。 考慮,傷寒,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此乃傷寒輕癥。處:三部六病之葛根麻黃湯:葛根60麻黃10杏仁15石膏30炙甘草10。晚10時,服一次(一半),時許,微汗。晨癥失,一次而愈。 后,女兒感冒,形似傷寒,棄麻黃湯,而試葛根麻黃湯,效果出乎意料。后曾推薦給多為網友,效佳。后再研葛根麻黃湯,其應用范圍應該較廣。張錫純認為麻杏甘石湯本為溫病而設,葛根麻黃湯則為此方加葛根。故傷寒及溫?。柮骼餆幔┚煽紤]。此己之獨想,有待商榷!如果用作小兒,劑量可以減半,或者三分之一,但是一定要濃煎,盡量一次服三分之一。因為中醫治療感冒傷寒,最好的狀態是“一次取汗”,而不是“反復發汗”。如果那樣的話,就會發生《傷寒論》后面所述病證。
[醫案舉例]溫某,男,48歲。1973年9月下旬,因事夜出,時屆中秋,深夜已涼,著衣單薄,次日遂發熱惡寒,咳嗽無汗,頭痛體痛。診其脈浮而數,苔薄而白,舌尖紅,為表陽證,與葛根麻黃湯1劑,服藥后一刻鐘,覺周身發熱,繼而汗出,約2時許,汗止熱除。一夜安睡,病即霍然。(馬文輝.劉紹武三部六病傳講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205.)。
后來又數次應用葛根麻黃湯,效如桴鼓。有時,感嘆中醫前輩終其一身研究的方劑,被后人束之高閣,自己還在那里瞎鼓搗,實在可惜。如果想辦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那你不也就是巨人了嗎,甚至超過了巨人!
古樸中醫原創于20140426
古樸中醫微信號:gpzyljj
古樸中醫微信平臺訂閱號gpzyliujj
感謝老朋友關注!期待新朋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