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五官與五臟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故有“鼻為肺之官、目為肝之官、口唇為脾之官、舌為心之官、耳為腎之官”之說,即當身體器官出現問題時,會相應地作用于五官,今天我們主要介紹一下如何從“口”里辨病機。
口水多
口病中最常見的病證是口水多。口水多是胃寒特別重的象征,胃酸上逆,口吐清水,久之胃上口被胃酸侵蝕,則食道不能下咽,下涸作痛,形成胃脘心痛之癥。
胃寒的人除了忌冷飲,還要多按揉中脘穴,多按摩腹部。胃氣不是一天就損掉的,每天堅持按揉,可以幫助胃氣逐漸恢復。
口熱舌干
口熱舌干是腎經的病,因為腎經挾舌本,津液為唾,來自舌下,潤澤靠唾液,腎液上泛為唾,所以唾是由腎液調上來的。當嘴巴里邊老是熱的,舌頭老是干的,就是腎液沒有調上來的緣故,這屬于干燥綜合癥。
但腎液上不來,并不是腎液虧損的象,腎液之所以上不來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氣的虛弱,氣不足,就無法把腎液帶上來。
口苦
早上起來出現口苦,這是膽氣上逆所導致。因為膽汁為苦,膽氣上逆就會形成口苦。如果口苦咽干目眩,是典型的少陽的病,也就是膽經的病,中醫一般會用小柴胡湯來治此病。
口苦的人經常會唉聲嘆氣,這是膽氣被壓抑的象,而膽經被壓抑就會造成膽結石等病癥。
口臭
口臭實際上是胃的腑氣上逆,人的消化功能出了問題。胃氣是以降為和的,就是一定要往下降,如果胃氣總是往上壅,腑氣上逆的話,就會形成口臭,這是脾胃出現問題的一個征兆。
口甘
“口甘”顧名思義就是口里發甜。脾對應的五味為甘,就是甜味。如果脾的輸布太過、收斂不住的話,就會上溢到嘴唇、口、舌頭等部位,出現口甘的癥狀。
以上這些病癥基本上都與脾、胃、腎、膽有關。有些人總是會問有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子是專治××病的啊,這就是不懂中醫了。中醫講究的是辨證論治,不是腎病就治腎,脾病就治脾,腎病無唾也可以從膀胱經氣化的角度去治,大便秘結也可以從肺氣上去治,因為肺與大腸相表里。
像口水多這種胃寒的病,若無其它并發癥,按理說用【附子理中湯+黃連】就會有效,口苦的毛病用【柴胡湯】就會有效,可是如果不辨證用藥,僅是一概而論也會出問題。如果元氣已經大虛,老用柴胡這些清陽的藥調著,會使人越來越虛。所以,中醫治病一定要看到人,望聞問切。
小編推薦平臺最受歡迎的健康精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