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王樂亭(1895-1984),名金輝,河北省香河縣人。曾考入中國大學學習,兩年后,棄學從醫,拜北京針灸名醫陳肅為師。1929年考取“醫師執照后,王樂亭開始使用針灸行醫治病,人稱“金針王樂亭”。1953年,被聘至北京中醫學會,曾任北京市第二中醫門診部顧問,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醫師,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北京中醫學會委員、針灸委員會理事。《金針王樂亭》一書是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很好總結。
金針王樂亭針灸操作手法詳解
先師王樂享教授根據《針灸大成》和周伯勤之《中國科學針灸》所介紹的捻轉補瀉手法之論述,經過自己幾十年的臨床反復實踐,最后形成自己的獨特手法之風格。先師最后將捻轉補瀉之手法歸納為“隨濟迎奪、進插退提”八個字,即按各條經的循行方向面行補瀉手法。正如先師在著者所整理的臨床資料中,批語部分有一段自敘曰:“我選用捻轉補瀉手法,因它對深淺刺的穴位都能用,其如頭面、胸脅、腰背、手足指部等處,皆是淺刺的部位。其它手法如提插、青龍擺尾、白虎搖頭、鳳凰展翅、蒼龜探穴等手法都不能用,故選定捻轉手法深淺皆宜,全身可用矣。”
捻轉補瀉法
手足十二經由于左右側經絡循行的方向不同,所以補瀉的方法也不相同。例如:低血壓的病人,應當補手陽明經的曲池,對于左側曲池穴,醫生的大指應向后捻針,其針體向右旋轉(逆時針);若刺右側曲池穴,醫生的大指應向前捻針,其針體向左旋轉(順時針)。如果病人是高血壓,則患者之曲池應取瀉法。其左、右兩曲池穴之捻轉手法應與上述捻轉方向完全相反。所以對于上、下肢,左、右側以及用補、用瀉的手法皆各不相同。為了便子記憶,韓福如主任曾設表格,茲錄于后說明之(詳見表1)。督脈、任脈皆起于會陰部,均是由下向上循行,所以督任二脈之補瀉捻轉方向是相同的,都以醫生的大指向前捻針為補;大指向后捻轉為瀉。綜合諸所述,手足十二經之中,手三陽與足三陰的補瀉手法是一致的;手三陰與足三陽的補瀉手法是一致的。任脈、督脈的補瀉手法是相同的。總之順經捻轉、旋針為補,逆經捻轉、旋針為瀉。先師嚴格按照十四經的起止和循行方向進行補瀉,再配合輕、中、重度之刺激量的補充。形成一整套簡單易行,而且是卓有療效的虛實補瀉手法。留針時間
《靈樞·營衛生會》曰:“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指出營衛一晝夜各在人體內運行50周次,也就是說一整天24小時經氣在經絡中,循環運行50周次。《靈樞·五十營》曰:“人經絡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指出氣血運行一周于身,需時二刻。留針時間的長與短,對臨床療效有直接關系,是針治過程中較為重要的環節之一。臨床中留針時間多不一致,有15分鐘、20分鐘、30分鐘、40分鐘、60分鐘、甚至數小時等。那么留針時間究竟以多長時間為適當呢?著者在隨先師佐診時,曾請教老師。師曰:“針刺入經穴,通過經絡疏導經氣,使臟腑氣血得到暢通或補益,從而促進虛實平衡,但必須要經過運行一個周次的時間,方能取效。”進而言之,每晝夜24小時,總共運行50周。每分鐘60秒鐘,則0.8分=60秒×0.8=48秒。因為留針時間,必須要待經氣在經絡中運行達到1周的全過程。因此標準的留針時間應該是28分48秒。所以說留針時間一般采取30分鐘為宜。針刺手法綜述
古人說:“必欲治病,莫如用針。”(《針灸大成·通玄指要》)楊繼洲注解此話詳盡說。“夫治病之法,有針灸、有藥餌,然藥餌或出于幽遠之方,有時缺少,而又有新舊之不等,真偽之不同,其何以奏膚之功,起沉也?惟精于針,可以隨身帶用,以備緩急。”這足以說明針刺療法應用之廣泛、方便。但是針刺療法要在臨床上取得良好的療效,必須抓住三個關鍵問題。針刺療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祖國醫學最重要的特點是辨證施治,也就是將患者現癥中(參考既往病史)諸多不同的癥狀,通過四診去偽存真,再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做一個總的證候概括。在針灸科的辨證中,除準確地應用八綱辨證外,還應結合辨經、辨病才能對證候認識更清楚。辨證反映在取穴,辨證是為了取穴治療,取穴是在正確的判斷、分析后根據立法而采取的治療方法。它是根據立法而完成治療方案的手段。因此,在臨床治療上只有三者配合恰當,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針刺手法最初奠基于《內經》,在《內經》中,對手法的臨床意義和運用進行了探討和研究。《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出:“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針刺時,只有產生了針感(氣至),才能產生治療效果,而針刺手法是產生針感的重要因素,故在刺法方面提出“九刺”、“十二刺”和“五刺”;在補瀉方面,《靈樞》已提到疾徐補瀉和迎隨補瀉;《素問》提出呼吸補瀉和開合補瀉;《難經》則提出子母補瀉,提插補瀉和捻轉補瀉。晉唐至宋的有關著作均是闡述《內經》和《難經》所述。到金元時代,竇漢卿《針經指南》提出“下針十四法。”以后又創造了一些復式手法,如明初陳會的《神應經》創造了提插、捻動與動搖三者結合的催氣手法,1439年徐鳳的《針灸大全》中的《金針賦》提出了一整套復式補瀉手法,并對燒山火及透天涼作了系統論述,此賦成為以后各針灸專著對針法進行發揮的藍本。因此從古到今,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各醫家留給我們許多各種各樣的手法,在針刺治療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是對針刺手法做一個初步的探討。(一)基本操作手法
針刺手法(指毫針針刺法)系指在針刺過程中的操作手法。應該注意的是刺法與手法不同,刺法的范圍比較龐雜,既有配穴的內容,如輸刺、偶刺、巨刺。有不同疾病采用不同針刺深度的原則,如毛刺、浮刺,也有放血療法的種類,如絡刺、豹刺等。針刺手法的基本動作,根據《針灸聚英》、《針灸大成》、《針灸問對》、《針灸學簡編》的記載,有下列數種:①揣,②切,③爪,④進,⑤退,⑤捻,⑦搓,⑧彈,⑨循,⑩攝,?搖,?刮,?弩(按),?捫。上述諸法包括押手的動作,用于進針前取穴、進針、行針、出針的全過程。古人總結的基本操作法十四種,這些手法大部分有實用價值,但有些臨床用得很少,絕大部分經過長期臨床實踐被發展提高,形成目前我們臨床上常用的手法。下面就試論幾種常用手法。一般以右手持針,施術的手稱“刺手”,左手按壓皮膚,協助施術的手稱“押手。”《靈樞·小針解》載:“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指出針刺操作時,必須雙手協作。《難經·七十八難》提出:“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這是在《內經》的基礎上強調了押手的重要性。押手除了協助進針外,下針手法的按、爪、切等法都有賴于左手。《標幽賦》更有具體記載:“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總之,歸納起來,押手可分為五個方面的作用:①確定穴位,不致進針時移位;②協助進針,防止針體彎曲;③減少疼痛,或者不痛,④宜散氣血,避免刺傷血管;⑤加強針感,提高療效。①指切法:用左手拇指甲切押于穴位上。指切法有宜散局部氣血,避免疼痛,固定穴位和協助持針的右手躲避肌腱、血管的作用。②分撥法:定穴遇到肌腱血管時,用手指向前向后或左右推拔,使其分開按住穴位。如針內關穴,左手拇指緊按其穴,將兩肌腱和血管拔開。同時要找到患者酸麻感覺的部位,以便進針。③旋轉法:定穴遇到骨骼肌腱血管覆蓋的穴位時,令患者將有關部位旋轉,使其被覆蓋的穴位充分顯露,以指按穴。定養老穴就需按此法。④升降法:如遇伸屈關節才能較好顯露穴位時,應采用升降法。如取解溪穴,以左手固定肢體,拇指緊掐其穴,右手握住足尖,上下搖動以松動踝關節。便可定清穴位。押手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熟練的刺手,也不能完成針刺操作。常用的進針手法有:①指切進針法: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面將針刺入。此法主要適用于短針的進針。②夾持進針法:左手拇食兩指夾握棉球,裹住針尖,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于長針的進針。③提捏進針法:左手拇食兩指將針刺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刺入。此法主要適用于皮肉淺表部位的進針。④舒張進針法:左手拇食兩指將針刺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之繃緊,右手將針刺入。此法主要適用于皮膚松弛或有皺紋部位的進針。進針后,為了使患者產生針刺感應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稱為行針。針刺部位產生了經氣的感應,稱為“得氣”。針刺必須引起得氣才能收到效果,這是古今醫者所公認的。《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明確說明得氣與治療效果的關系。①針刺時,施針者手下所得到的感覺。《標幽賦》中記載:“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又說“氣之至之,如魚吞釣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這就說明針刺得氣時,施針者手下有沉緊的或被什么東西吸引住的感覺。未得氣時,針下空松如無物。②是受針者的針刺部位有酸麻重脹等感覺。因此,得氣的概念應包括醫者手下的沉緊感覺和患者針下的酸麻重脹等感覺。另外,患者針刺時局部肌肉的跳動和肢體的抽動等也是得氣現象的反應。總之,行針得氣就是針刺俞穴,通過捻轉提插等各種手法,使針刺部位得到經氣的感應。只有得氣才能施行補瀉手法。由于補瀉手法、性質、刺激量大小不同,對經氣的功能動力產生促進或抑制,從而達到補虛瀉實、扶正祛邪的治療作用。①提插法:將針從淺層插向深層,再由深層提到淺層,如此反復地上提下插,其幅度大、頻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②捻轉法:將針左右來回旋轉捻動。捻轉角度大、頻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則小。③針向(芒)法:如果要經氣和針刺感應向上,進針后針尖須向上斜刺。如果要經氣和感應向下,針尖斜向下刺。④按壓法:操作時,如要感應向上,可用手指緊壓針刺穴位的下方;如要感應向下,可用手指壓迫穴位的上方。如采取上述措施仍不得氣,針下仍“如閑處幽堂之深邃,”就要施行“行針輔助手法”來催氣行氣。有的書稱此為“催氣術。”①彈法:本法是留針過程中的一種催氣手法。操作時,用手指輕彈針尾,使針體微微震動,以加強得氣的感應。適用于針刺得氣遲緩的患者。②刮法:左手拇指扶住針體下端,右手拇指抵壓針柄頂端,用右手食措或中指指甲由下向上刮動針柄,可以加強針感的擴散。③搖法:對直刺的針體,搖動針柄時可以加強針感;對斜刺的針體,播動其針柄時,可使針感向一定方向傳導。《針灸問對》中記載:“搖以針氣。”說明搖法的作用在于行氣。④飛法:《醫學入門》中記載:“以大指、次指捻針連搓三下,如手顫之狀,謂之飛。”操作時,以捻轉為主,連續捻3次,然后拇食指立即張開,如飛鳥展翼之狀,反復數次,可以使針感增強。⑤顫法:右手持針柄,作小幅度、較快速的提插,狀如震顫,可以增強針感。出針的方法,劉宗厚曾具體地指出:“出針不可猛出,必須作3~4次,徐徐轉而出之,則無血;若猛出必見血也。”明代針灸家在“出針貴緩,急則多傷”的基礎下,通過實踐經驗,對出針的方法,又有了新的發揮。如《金針賦》載“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始根,推之不動,轉之不夠,此為邪氣吸拔其針,乃至氣真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復,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針,豆汗……出針貴緩,太急傷氣。”楊繼洲認為“凡持斜欲出之時,待針下氣緩,不沉緊,便覺輕滑,用指捻針,如拔虎尾之狀也。”文獻所載的出針法極為豐富,從古典出針法研究和分析,可分為輕捻、平穩、迅速等拔針法,以適應不同情況出針的需要。(1)輕捻提出法:這是指用較長的毫針刺入深部以后的起針法。它不用押手,只需要執針的手指輕微地捻動針柄,邊捻邊提,慢慢地分段把針起出。(2)平穩拔出法:這也是用較長亳針刺入深部以下的起針法。起針時,它可以用押手,就是用一手的中食兩指夾著針體壓在皮膚上,用一執針的手輕巧敏捷地拔出。主要用于針治某些疾病,為了提高療效,起針前要提插數次,有意識地給患者的局部造成沉重感覺,然后適時將針平穩拔出,讓它保持一種持續性沉重感覺。(3)迅速抖出法:這是適用于短針速刺淺刺的起針法。起針時,操作動作要輕巧敏捷,在針刺入0.4~0.6厘米后,隨即迅速地進行提插,趁著提插時把針拔出,給局部以一種強烈的刺激。針刺補瀉手法
針刺補瀉的意義就是補虛瀉實。“補”就是補正氣之不足。“瀉”就是瀉邪氣之有余。凡是虛證寒證則用補法;實證熱證則用瀉法。熱盛用刺血法;不虛不實用平補平瀉法。補:有扶助正氣的作用,能促使人體內各種機能的旺盛和恢復;瀉:有祛除邪氣的作用,能疏導病邪,使其恢復正常生理狀態;平補平瀉:有調和氣血,促使陰陽平衡的作用。補法和瀉法雖然具有調節正虛邪實的作用,但必須依靠經絡氣化的功能,才能達到補虛瀉實的目的。《素問·氣穴論》中說:“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說明通過針刺補瀉手法,可以調和營衛氣血,使陰陽平衡,促使臟腑功能得到恢復,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因此,針刺療法能消除疾病,首先是結合四診八綱,辨證立法,擬定出針刺處方并要求取穴準確,然后施以恰當的補瀉手法而獲得的。針刺補瀉效果的產生,主要取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①機體狀態:在不同的病理狀態下,針刺可以產生不同的調節作用,即補瀉效果。如機體處于虛脫狀態,針刺可以起到回陽固脫的作用。當機體處于實熱閉證的情況下,針刺又可起到泄熱啟閉的作用。由此可見,針刺時機體的狀態是產生補瀉效果的主要因素。當然,針刺對機體的這種調節作用也和機體正氣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機體的正氣旺盛,經氣易于激發,針刺的調節作用就顯著;如機體的正氣不足,經氣不易激發則針刺的調節作用就較差。②針刺手法:針刺手法是促使人體內在因素轉化的條件,是實現補虛瀉實的重要環節,為了達到補瀉的目的,進針以后往往需要配合一定的手法。針刺補瀉手法是由針刺手法的某幾種基本動作結合構成的。補瀉手法的演變由簡到繁,內容繁多。(1)迎隨補瀉:順著十四經的循行方向進針,得氣后將針推進半分左右為補;逆著十四經的循行方向進針,得氣后將針提退半分左右為瀉。正如《靈樞·終始》篇說:“瀉者迎之,補者隨之。”如《難經·七十八難》說的“得氣,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這種方法是以經脈流注的方向為依據,認為順經而刺可以推動氣血的運行起補的作用;逆經而刺可牽制氣血的運行而產生瀉的作用。(2)呼吸補瀉法:在呼氣時進針,得氣后在吸氣時出針為補,在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吸氣時氣入胸部,此時進針則針與氣逆,呼氣時氣出于胸,則腹壁虛而下陷,此時出針,則氣隨針出,損其有余,令病邪隨針外散故為瀉法。呼氣時進針,氣出時腹空氣虛,此時進針補正扶虛,吸氣時出針,腹滿氣足,針隨氣行,可使真氣留存不瀉為補法。(3)捻轉補瀉:在行針時捻轉較重,角度較大為瀉法,捻轉較輕,角度較小為補法。還有一種說法,向左捻轉時角度較大,用力較重為補,向右捻轉時角度較大,用力較重為瀉法。關于此法《標幽賦》、《針經指南》、《針灸大成》、《神應經》等古籍多有記載,但各家說法不一,在此不一一引述,需要臨床上進一步證實。(4)徐疾補瀉:進針時慢慢地刺入,略于捻轉,出針時將退至皮下一二分時,較快出針為補。目的在于扶助正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起到補虛的作用;進針時迅速刺入,多加捻動,出針時較緩慢地退出為瀉。目的在于祛除病邪使其由深至淺,由里達表而散邪。(5)開合補瀉:出針較快,針退出體表時立即以手按揉外孔,勿使氣瀉為補;出針較慢,漸出針漸搖針柄,使之開大針孔,針退出體表時不按針孔,任氣外泄為瀉。(6)提插補瀉:進針得氣后,將針上下提插,先淺后深,反復重插輕提為補。反之,先深后淺,反復輕捅重提為瀉。據報道:提插這一基本手法,臨床上確有實用價值。反復提插可以找到準確的穴位感受器,以增強針刺感應,特別是用力向下重插時易獲得針感,而且針感反應多強,易發生熱感,對疼痛麻痹癱瘓等癥取效甚捷;反之,輕微向下插入,則刺激作用較弱,適用于一般體弱年老、幼兒和初針畏針的患者。(7)九六補瀉:此法是以提插或捻轉的次數來分補瀉。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凡行補法時須從九數,提插或捻轉九次,或二九十八次,或三十六次;凡行瀉法須從六數,捻動針次為六次、十二次或十八次。①燒山火法:在操作時分天、人、地三部進針(《金針賦》曰:“初針刺至皮內,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入肉內,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針刺入皮下后,先在天部施行重插輕提法反復九下,再將針刺入人部,繼續做重插輕提九下,最后將針刺入地部,做重插輕提九下,此為一度,即謂“三進一退。”出針時,緊按慢提,急速揉按針孔,勿使氣泄。②透天涼:在操作程序上與燒山火法適其相反,進針時直入地部,開始行輕插重提的手法六下,次退到人部,亦如前法提插六下,最后退至天部,再如是提插六下,此為一度,即謂“一進三退”,出針時,緊提不按其孔,任邪外出。以上這兩種手法的具體操作是以徐疾補瀉(三進一退,一進三退)、提插補瀉、九六補瀉、呼吸補瀉、開周補瀉組成。前者純用補法,后者純用瀉法。認為通過這樣的操作可以使“陽氣”向下或使“陰氣”向上。由于“陽生熱”,用燒山火手法時,病人可有溫熱的感覺;“陰生寒”用透天涼手法時,病人可有寒涼的感覺。主要適應于寒癥和熱癥。①陽中隱陰法:先淺進針,按穴位的深淺先刺入應刺深度的一半,施提插補瀉法的補法,反復行九陽數,待針下有熱感,再將針深入到應刺的深度,行提插補瀉法的瀉法,反復行六陰數,至針下有清涼感覺后出針。②陰中隱陽法:先深進針,一直刺入應刺的深度,施提插補瀉法的瀉法,反復行六陰數,待針下有清涼感覺后,將針退出一半,施提插補法,反復行九陽數,至針下有溫熱感后出針。以上兩種是由徐疾、提插、九六等法組成的補瀉兼施法。前者先淺后深,先補后瀉以補為主,可治療先寒后熱,虛中挾實的疾患。后者先深后淺,先瀉后補以瀉為主,可治療先熱后寒、實中有虛的疾患。(3)捻轉補瀉法——龍虎交戰:施術時在手三陽足三陰任脈這七條經脈上取穴時,捻針向左轉九下行補法,稱為龍;繼之捻針向右轉六下行瀉法,稱為虎。在手三陰足三陽督脈這七條經脈上取穴時,先右捻六下行瀉法后,再左捻九下行補法,如此一補一瀉,一龍一虎地交替施針,故名曰龍虎交戰。本法是由捻轉九六兩個單式補瀉手法組成,企圖以順經捻轉和逆經捻轉來推運或牽制經氣的運行。本法疏通經氣止痛,適應于一切疼痛之癥。(4)捻轉提插補瀉法——子午搗臼:進針后先緊按慢提左轉九數,后緊提慢按右轉六數,反復操作。這種手法綜合了提插和捻轉等法,認為有調和陰陽、疏通經脈的作用。它與以捻轉為主的“龍虎交戰”不同之處,在于增加了提插動作(搗臼),所以其刺激量比龍虎交戰更強。本法能調和陰陽,疏通經氣,適應于水蠱脹病。(5)捻轉升降行氣法——龍虎升降:先在天部左盤一圈(盤法:在肚腹肉軟處施針,如循環之狀360°環形盤轉針尾),緊按至人部,慢提至天部,右盤一圈,提按如前九次,然后插針至地部,先右盤緊提慢按再左盤提插同前六次。最后施用等法,以中指按住針身,如拔弩機狀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本法先在天部盤旋,目的使陽氣向下;再在地部盤旋,目的使陰氣向上,認為可以和調陰陽疏通經氣,適應于陰陽失調營衛不和之癥。①青龍擺尾:進針得氣后,斜刺向病所,不進不退執之不轉,一左一右擺動針尾,九數或三九二十七數。本法針尖指向病所和搖擺針尾以控制和加強感應的傳導。本法由搖法和九六法組成。②白虎搖頭法:本法是由搖法攝法和九六法所組成。在進針得氣后以右手拇食指捏住針柄,輕輕左右搖動,速度較青龍擺尾法稍快,搖動六次、十二次或十八次,如針感向上傳導,即用左手拇指壓住穴的下方,使經氣繼續向上傳導,如針感向下傳導時,左手食指即壓住針穴之上方,使經氣繼續下行。留針片刻后,出針時可繼續搖動針柄。③蒼龜探穴:是以三進一退的徐疾法和針向行氣法綜合組成,目的是使感應向四周擴散,在針刺未出現感應時于不同深淺向不同方向進行探索使針刺易于得氣。④赤風迎源:是以呼吸捻轉提插行氣法組成。這一方法是在進針后先插至地部,后提至天部再進入到人部,大幅度的插提捻轉。以上四法,其組成是以行氣法為主。四法共有通關過節運行氣血的作用。青龍擺尾重在行氣,白虎搖頭重在行血,蒼龜探穴重在行經脈,而赤風迎源重在行絡脈。四種手法可用于經絡氣血壅滯不通之病。①流氣法:先在穴位內七分深處,施行提插補法九數,得氣后深入一寸深處施行提插瀉法六數,反復進行。認為能破氣消瘀,主治氣塊癥瘕。②提氣法:先緊提慢按六數,目的在于瀉邪,待氣至針頭沉緊時,再用指捻法并輕提其針,使針下氣聚。認為能疏通營衛,主治冷麻頑痹。③運氣法:先緊提慢按六數以起瀉的作用,得氣后將針斜刺所病處,并令病人吸氣以使氣運行,控制感應使病所擴散。針刺時叫病人加深呼吸,對于放松肌肉緩解疼痛有一定作用,可治一切疼痛。④納氣法:以運氣法為基礎,用九數或六數,得氣后斜針向病斷,再立起針向下按納。認為這樣可以不使其經氣回流,有行氣除積的作用。主治痿痹積聚之癥。平補平瀉法
關于針刺“平補平瀉法”的記載,雖見于明代陳會《神應經》和楊繼洲的《針灸大成》等書,但是他們所敘述的并不是一種獨立的針刺補瀉方法,而是指一種針刺補瀉法中的瀉法與補法在針刺時交替應用的一種操作方法。此與現代針灸界所使用的有其操作內容的平補平瀉法名同而實異。現今的平補平瀉的概念是:針刺入穴位得氣后做均勻的提插捻針。此法適用于虛實不太顯著或虛實兼有的病癥。這種方法是以《靈樞·五亂》篇中:“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的記載為立法依據的。“徐入”是指針由淺部徐緩地微捻納入深部,“徐出”是再由深部徐緩地捻退至淺部,在《內經》中稱之為導氣法。這種徐入徐出就是運用不快不慢均勻地提插捻針,也就是現今的平補平瀉。這種方法可以誘導邪氣外出和導引正氣恢復,同樣有瀉邪補正的作用,都是以保護精氣為最終目的,所以稱為同精。它不適應于有余或不足所產生的疾病,而是平復由亂氣之相逆而發生的疾病。所謂“亂氣之相逆”,亦即是機體一時性的氣血紊亂所表現的疾病。從感應強度來講,這種手法要求在運針時不快不慢,均勻提插捻針,使針下感應介乎輕重之間中等度刺激量的手法。適用于虛實不太顯著或虛實兼有的病癥,此也即是上述所謂“是非有余不足也”之意。總之現今的平補平瀉是以《靈樞·五亂》篇中的導氣法為立法依據,用以平復“亂氣之相逆”而發生的病變,從其針刺強度來說,又是介乎于輕重之間的中等度的刺激量。下針十四法
臨床價值:此方法以后發展為青龍擺尾法,對控制針感亦有作用。操作:下針之后將針或向內或向外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左轉插針為熱,右轉提針為寒。臨床價值:此法以左轉右轉插針提針分寒熱無臨床價值,但大幅度捻針,對加強刺激有效。操作:凡欲出針先退針九分,在皮下留片刻,然后按補瀉法的操作原則出針。操作:下針后氣不至,男外(左),女內(右),邊捻邊進。臨床價值:此法男外女內之說不切實用,但邊捻邊進對催氣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助氣。操作:在肚腹肉軟處施針如循環之狀(360℃環形盤轉針尾),每次各五次,左盤插針為補,右盤提針為瀉。臨床價值:能加強刺激,在施用強刺激手法時參考應用。操作:下針后氣或澀滯,用大指食指中指甲在所針刺經絡處來往按切。操作:以捻轉為主不進不退,可以用手指按壓針身如發等之狀。操作:凡下針用手指揣摸穴位,以指甲切掐其處,針方有準。操作:凡欲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然后下針。臨床價值:這是進針法一種,能夠減少疼痛。此法仍在應用。以上對針刺手法做了初步探討。究競應對針刺手法如何認識呢?我們知道:針刺是對穴位的一種刺激,通過經絡的反應達到調整氣血而合陰陽的目的,正如《靈樞·根結》篇云:“調陰與陽,精氣乃充,合形與氣,使神內藏。”說明針灸的作用在于調整人之機體的盛衰、陰陽,平衡臟腑和調,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針刺手法及操作技術與療效有密切的關系。對針剩療法,我們不但要掌握經絡臟腑辨證的治療法則,取穴正確,配穴恰當,而且要靈活運用手法,這是對疾病奏效的關鍵。因此說針是治病的條件,經穴是治病的根據,而針刺手法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 注:【本文摘自《金針王樂亭經驗集》,作者:張俊英,由培醫教育(TCMEDU)整理發表,本平臺所發布內容的版權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協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