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出現(xiàn)頭痛、發(fā)熱,不出汗或者輕微出汗,不怕風寒或者不明顯,還有咳嗽、心里煩躁,口渴,咽喉干,我們再看下他的舌頭,舌頭是紅色的,這個人是怎么了?
這個人十有八九是感冒了,而且還是陰虛感冒。
頭痛、發(fā)熱,常見的感冒癥狀。但是又口渴、咽喉干,說明陰虛了,陰就是水,缺水了。水克火,水不足,就控制不了火,火讓人煩躁。舌頭紅,火是紅色,這個時候,他或她的舌苔是薄黃或者很薄很薄。
怎么辦呢?一般感冒,我們煮點姜湯,吃點蔥白可能就有效,現(xiàn)在我們該則么辦?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個古方“加減葳蕤湯”治療。它是《重訂通俗傷寒論》里面的方子。這本書是由俞根初、何廉臣、曹炳章三位老中醫(yī)先后合作而經(jīng)過徐榮齋中醫(yī)師根據(jù)現(xiàn)代學理給以重訂的。
方子:
葳蕤9g 蔥白2-3枚 桔梗4.5g 白薇3g 淡豆豉12g 薄荷4.5g 炙甘草1.5g 紅棗2枚
方中為葳蕤,本品味甘性寒,滋陰潤燥,用以潤肺養(yǎng)胃、清熱生津,滋而不膩,對陰虛而有表熱證者頗宜;薄荷辛涼,“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用以疏散風熱、清利咽喉,共為君藥。蔥白、淡豆豉解表散邪,助薄荷以逐表邪,為臣藥。白薇善于清熱而不傷陰,于陰虛有熱甚宜;桔梗宣肺止咳;大棗甘潤養(yǎng)血,均為佐藥。使以甘草調和藥性。
加減葳蕤豉蔥白,桔薇薄荷甘紅棗
陰虛感冒多無汗,滋陰解表功用好
本方共有7味藥,如今在臨床已經(jīng)很少見,臨床中多是十幾味,二十幾味。其中蔥白,紅棗生活中隨處可見,另外甘草,豆豉也是廚房常用作料。只有葳蕤,白薇多少有點陌生。并且量很小。真是好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