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全社會都在忽悠“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起跑線無非就是那些奇貨可居的教育資源而已,而正因為這一畸形扭曲的教育思維,最終被利欲熏心唯利是圖的形形色色教育機構利用,成了名符其實的詐錢機器,當然忽悠的是那些可憐孩子家長的錢,從中考、再到小升初、再到現在如北京的幼升小,還有各種只要你能想象得到的從幼兒到高中生培訓機構。但象北京這樣,幼升小都能收到數萬到25萬的擇校費,則實屬登峰造極了,能拿出25萬來上所謂的重點小學,絕非一般工薪階層所能仰望,最終也只能拼爹了,反正如今也是個拼爹的時代,原以為一般只是就業或辦事需要拼爹,沒曾想上個小學也需要拼爹,真是令人感嘆。
我們看到報導說,據了解,義務教育階段名校收取“贊助費”其實是“合法”的,經過有關部門許可。北京市小學和初中擇校費的“法定”標準約為3萬元,但因人而異,被要求繳十幾萬、幾十萬元的大有人在。家長將擇校費存到區教委指定的銀行賬戶或教育基金會賬戶上,但無任何正式單據和憑條。區教委一般按70%~80%的比例返還給學校,主要用于改善辦學條件和教師待遇。正因為如此,名校收費的動機十分強烈。21世紀教育研究院去年9月公布的《北京市小升初擇校熱的治理:路在何方》調查報告顯示,北京小學生的擇校費已猛增至8萬元至25萬元,幾家重點學校憑借“小升初”的機會,每年就可創收15億元。
15億元的天文數字,恐怕一些貧困或偏遠地區幾年的教育經費也比不上他們一年收取的擇校費了,事實上因為收取擇校費已經成了一門賺錢的產業,而且當地教育部門也能提成,所以那些所謂的重點小學,真正就近入學的小學生僅僅只占學生總數的20%,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是擇校生,而這是隨著近年來“小升初”擇校熱的蔓延,以及出現“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幼升小”的擇校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和復雜,與“小升初”類似,也出現了以權擇校、以錢擇校、考試入學等多重方式。巨額的擇校費形成的結果就是那些所謂的重點小學的學生非富即貴,成為以招收擇校生為主的“貴族學校”。收這么多的錢干了什么?據說一是硬件投入,二是老師待遇提升,普通的實驗設備居然都從國外進口,窮奢極欲到幾乎變態,有北京的教育專家就曝光說:“這些被家長稱為‘牛小’的小學究竟有多牛,可以從以下事例中窺得:其教學實驗設備多是從英國進口,校慶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運動會在奧運會主場館鳥巢舉行,學生文藝表演在國家大劇院舉行。”
這到底是在試圖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呢?真的進了這樣的學校,孩子就贏得了起跑線?或者說小學教育到底應該側重于什么呢?北京的教育部門何以在不當利益面前公然放縱這種明顯有違教育本質和目的的扭曲教育呢?公眾一直在聲討政府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實施不公平的傾斜政策,甚至從小學基礎教育階段就刻意如此,顯然是典型的唯利是圖行政,為了謀取巨額利益,故意在經費投入、教師配備、硬件建設、招生等各方面采取傾斜性的優惠政策,形成與普通學校的巨大差距。以至于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名校與普通學校之間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繼續擴大,這種過分照顧少數權勢階層而忽視絕大多數孩子平等教育權的政策,顯得極不道德,更不公平。
當高達25萬元的巨額擇校費展現于社會,其結果必然是呈現出窮奢極欲的拼爹局面,教育部門忽悠孩子家長的錢財,喪失了基本的教育公平性原則,家長花了錢,又未必能獲得實在的教育結果,這一點教育部門比誰都清楚,這個奇貨可居的畸形教育產業市場的形成,本身就是教育部門精心策劃和炒作出來的生意招牌,而很大程度上對拼爹的孩子們并不一定帶來有益的教育成果。比如有家長就稱:“其實家長花了大價錢,削尖腦袋擠進重點小學并非理性,最主要的是孩子身心健康。聽說有個孩子上了一年實驗二小就趕緊轉學了,因為進去后發現周圍的同學非富即貴,自己用的東西都跟別人不一樣,他媽媽一看不對勁,最后考慮再三,將孩子從這所著名小學轉學了。”,可見這種教育環境,未必能起到正面的教育結果。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大忽悠,最終也成了教育機構謀財的大賣點,家長趨之若鶩固然不理性,但教育部門對此應承擔更大的責任,國家的基礎義務教育被扭曲異化到這種變態的程度,是教育的恥辱。如果拼爹的結果除了滿足教育機構唯利是圖的目標和孩子的虛榮心,那對家長來說,這無異于坑爹游戲,輸掉的是孩子的未來、教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