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蜀中學黨委書記、原重慶八中校長張勇在其微博上發了一條微博,據說是北京的一所小學的一道入學考試題目。
微博是這樣寫的:一個數學老師給我出了一道題,是北京小學招生幼兒園入學孩子的,反正我沒有做出來:1到10十個數字被分為四組——1、3、7、8;10;5、9;2、4、6。問是按什么規律劃分的?
名校老師沒能做出來的小學題,網友們解答出來了嗎。
有人從數字之間的關系深刻分析
結論:“看來要重讀幼兒園了”“是不是超綱超標了喲”
看這道題第一眼,很多網友覺得有點莫名其妙。有人大呼,這題也太“恐怖”了吧,我二年級的孩子都不一定能算出來。也有人分析數字之間的關系后“大膽斷言”,應該是在小學二年級之后才可以學習的。“用在小學招生上,是不是促進幼兒園小學化喲。”
當然,更多網友感覺到的是一種深深的挫敗感,“看來要重讀幼兒園了”。還有網友懷疑,“用這道題來測驗幼兒園學生,是不是超綱超標了?成人都做不出來,對小朋友來說,是不是有點難度過大?”
有人沒把它當數學題來做……
結論:成功解題,“說穿就是按漢語拼音來分組的!”
正所謂人多力量大,這倒“怪題”,終于還是有網友攻破了。一位網友“犀利”地指出,如果你把它當數學題來做,就徹底“錯”了。其實,這4組數字,是按發音聲調分的:1、3、7、8是一聲,10是二聲,5、9是三聲,2、4、6是四聲。
答案讓無數人跌破眼鏡,連張勇也覺得,這是道不折不扣的“偏題怪題”。“反正我是沒有做起,在場的數學老師也沒有做出。”但是,他也從另一個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這道題,不是考孩子,不是考父母,而是“考”的我們的教育制度。
有網友贊同他的觀點:只有思維極其發散,想象力天馬行空的孩子,才有可能劍走偏鋒地想到這個答案。
你以為是道數學題?
NO!
它考的是想象力
“灌輸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是做不了的”
小小的一道題,最終引發的卻是網友們的自我反思。
網友“李劍星”說:“這題之所以讓大人覺得難,是因為大人的慣性思維太嚴重了,我們根本不會從音調上考慮問題,而是極力想從數學組合的規律來著手。”
他認為,小朋友的思維發散性很廣的,他們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在他看來,這樣的題更注重于培養小朋友多樣化的思考方式,“倒有點類似于一些跨國企業的面試題。”
心理咨詢師“七爺”覺得,這道題出得不錯,只是大部分老師駕馭不了,也沒有足夠的智慧分析孩子給出的千奇百怪的答案。這道題可能會暴露出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們“跟不上”小朋友們的大膽的思維。
“這樣的題目,用灌輸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是絕對做不出來的。”新村幼兒園的羅老師說。
但是,看問題也要一分為二
這樣的題目只適合當智力游戲
不適合用于考試評判
昨晚,我們電話聯系上了張勇,他說,是學校的數學老師考他的,確實是沒有做出來。“我承認,自己的思維被限制了。”
他表示,發這條微博,是想讓大家從評論的角度來看看。“但真正考試的話,我并不贊成用這樣的智力題,因為它沒有區分度。所謂沒有區分度,就是,遇到過這道題的娃娃能做出來,沒有遇到過的,幾乎不可能解答出來。所以我認為,這樣的題目,只能用在智力游戲上,而不是用在考試評判上。”
張勇說,游戲是學前兒童的天性,“如果娃兒覺得是一種玩耍,是可以的,可以鍛煉孩子的想象力。”張勇還舉了個例子。比如孩子看到“又”字,說:“這是一條魚”這就是一種想象力的表現。
他說,從人的發展來看,年齡越低,可塑性越強。如果孩子解答出了這道題,上了小學,不可以太自喜;如果孩子沒有解答出來,也不必灰心,這并不意味著孩子想象力不好。
“這也讓我們想到了我們的評價機制,比如排名,其實A同學,B同學,他們可能各有有一科很行,但是總分排名體現不出這種某一方面的優勢,以后的目標就是要發展同學們強勢的那個方面,不是就充滿了生機、創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