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銜環結草,以恩報德”,講的都是感恩。感恩是每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會懂得回報父母養育之恩;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能更體會到自己的職責和責任;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就會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學會感恩,就會擁有一顆孝順的心。作為道德自覺的孝道為百善之本。孝道不僅是父母的需要、老年人的需要,也是兒女的需要、年輕人的需要,是一種良心債,是對父母慈愛的一種回饋、反哺,是年輕人做人的一個道德需要。
家庭養老的危機既是人口危機,也是道德危機。不爭的事實是,孝的外在約束和內在自覺都在退化。過去孝寫在心上,現在孝寫在紙上。惟利是圖的經濟理性已經使一些人失去基本的倫理道德。道德退化和生活資源緊張使得代際關系沖突嚴重,老年人對生活控制能力的下降導致權威的下降。拜金主義導致人心變質,道德淪喪。現在的社會是“好利”甚于“好德”,一些老人自殺事件是兒女和社會共同遺棄的結果,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時候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正如北京大學季羨林先生在《季羨林說和諧人生》(1995年)一書中談到的:“父母年老了,子女來贍養,就不說是報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數子女不這樣做,我們的國家和社會能負擔起這個任務來嗎?這對我們迫切要求的安定團結是極為不利的。這一點簡單的道理,希望當今為子女者三思。”
老齡化社會是一個更需要道德資源和道德建設的社會,這是因為代際關系在人口老齡化的浪潮中將變得逐漸的緊張和撲朔迷離。中國需要重建道德秩序,否則人口快速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將會使整個社會走向“老年失養”。老人要的與其說是物質,不如說是尊敬、孝順和關心。孝本質上是一種感恩和反哺。“德”是需要造就的。如果不注意保養,良知就可能泯滅。透過現象看本質,子女不孝也有做父母之過,因為父母沒有將孩子心靈中善的一面加以培植,結果反而害了自己。教養子女最成功的做法就是要使子女成為真正負責的人,真正有愛心的人。子女能拿出多少的養老資源并不是最首要的問題。自私、驕橫的子女必然成為老年父母的負擔和麻煩。
孝需要引導和建設。一些組織和單位已經自覺擔負起了拯救良知的社會責任。各地類似“助老愛老十大楷模”社會公益活動早就拉開帷幕,“回饋父母,奉獻愛心”旨在倡導每位公民愛老助老,揚中華民族助老養老的傳統美德。
為什么在一些農村地區,多子女的父母反而老來無養?這里的問題并不是子女有沒有養老資源的問題,而是子女之間的平衡問題。歸根結底是子女太計較,缺乏感恩之心。21世紀的人類需要倡導“孝養觀”。一來孝是養的結果,也就是說,贍養是撫養的結果,否則道德倫理就無從產生;二是孝重于養。孔子說得好: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遺憾的還有,鄉村中國普遍缺乏老年人的維權組織。如果既沒有來自家庭的溫暖,也沒有社會的熱心幫助,對老年人的人道關懷體現在哪里?不少老人幾乎是生活在人道主義的災難和危機之中。按照法律的規定,不管父母是否對其兒女盡了撫養義務,兒女都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情與法的沖突是令人遺憾的,雖然法律具有強制性,但法律最好建立在倫理的基礎之上,否則靠強制的力量來推行,心理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所以最好將法律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礎之上。孝反映的就是回饋的代際關系。的確,很難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度量父母的付出和子女的回報是否成比例,但只要有付出,就應該有回報。中國各地需要開設“家庭道德法庭”,由社區成員、法律人員和倫理學家一起共同組成,對不孝子女從各個方面予以制約和教育,以促其改邪歸正。
在更高的層面上,孝就是使帶給父母的滿足效用最大化。譬如,讓父母丟面子,就是“不孝”——這涉及到了子女的行為對于父母心理和精神的影響。最大、最高的孝就是在符合法律和倫理的前提下使自己的行為給父母帶來最大的精神滿足,譬如人生成功、光耀祖先。讓父母的精神、情感和心理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使得父母衣食無憂、老有所依、倍感尊敬和榮耀,這才是天地都為之動容的大孝。
來源:中國網 作者:穆光宗 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