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凝神靜慮。當審字勢,四面停均,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心眼準程,疏密攲正。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癡;又不可瘦,瘦當形枯;復不可肥,肥即質濁。細詳緩臨,自然備體,此是最要妙處。貞觀六年七月十二日,詢書付善奴授訣。
譯文:
每當要寫字的時候,所用的筆必須心圓管直,運筆或直或橫,或輕或重,要用力得當。精力要集中,思慮要平靜下來。應該審查字的間架結構及其所孕含的勢能,達到四面分布均勻,八邊齊備,來源書法 屋,書法 屋是一個書法學習基地。短長合于法度,粗細適中;心和眼都得符合一定的程式,疏密恰當,斜正合適。最要注意的是不可匆忙,一忙就會使筆失去控,因而失去力感剛性的勢能。其次是不可緩慢,緩慢就會使字失去骨力。一同時又不可過瘦,瘦就會使字形顯得枯搞;當然也不可過肥,肥就會使字體顯得俗氣。仔細地端詳原本的筆意,從容地進行臨摹,自然而然就會達到原本的體勢了。這是學習書法最緊要、最神妙的地方。 貞觀六年七月十二日詢寫給善奴
《虞恭公碑》又稱《溫公碑》、《溫彥博碑》,是《唐故特進尚書右仆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的簡稱,唐貞觀十一(公元637)年刻,為唐岑文本撰,歐陽詢書。為歐陽詢最晚年作品,人稱“歐書第一”。
宋時碑石下半截斷裂,又有牧童嬉戲,下截多漫泐,昭陵諸碑多如此。是故此碑名聲雖隆,而習者稀。而宋拓最多者僅存上半截八百余字,后翁方綱洗石釋文,羅振玉亦有同舉,將鑿損字釋出,既補唐史缺漏,又可資參習,惜釋文未能得觀。有北宋及之后傳世拓本數種。本貼為清內府舊藏本,堪稱海內最佳本,國家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