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第五次“反圍剿”戰爭,我們知道最多的就是當時“左”傾機會主義領導者博古拒不接受毛主席的正確建議,一味迷信洋顧問李德的瞎指揮,實施“短促突擊”的陣地戰術和“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戰略,用陣地戰代替游擊戰和運動戰,和老蔣硬碰硬,拼資源、拼消耗,使紅軍完全陷于被動挨打的境地,導致了反圍剿戰爭的最終失敗。
但是,對當時飽受排擠的毛主席究竟提出了那些打破第五次反圍剿的正確建議,恐怕大部分人都不太了解。今天,我們就聊聊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以及如果由毛主席指揮或者左傾中央如能接受毛主席的建議,我們能不能打破老蔣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
蔣介石在第五次圍剿中,所采用的戰略戰術與前四次有了很大的不同。
他一改前幾次圍剿中常犯的急躁冒進的錯誤,強調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以嚴密的工事和碉堡層層推進,通過緩慢但有效的占領方式,壓縮紅軍的作戰區域,限制紅軍的作戰空間,迫使紅軍最終選擇真正的主力決戰。
這一戰術的要義,就是利用自己在后勤保障、武器裝備、作戰兵力上的巨大優勢,通過建筑碉堡層層推進,逼迫紅軍陷入節節抵抗,步步硬拼,打資源、拼消耗的持久消耗戰,最終把蘇區根據地的戰爭資源耗盡,把紅軍逼死在蘇區根據地內。
總的指導方針是“不先找匪之主力,應以占領匪之必爭之要地為目的。”
老蔣還做過這樣的判斷:“匪區縱橫不過五百方里,如我軍每日能進展二里,則不到一年,就可以完全占領匪區”,方法看起來雖然愚笨而緩慢,但往往最愚笨的方法,恰恰就是最有效的。
其實,這種戰法并不新鮮,早在70年前,他的偶像曾國藩和太平軍作戰時就用過,美其名曰:“結硬寨、打呆仗”,而曾國藩的這一愚笨戰法確實讓當時的太平軍束手無策。
但這種戰法最大的弊病就是,需要自己前期投入海量的人力、物力資源,以當時中國的國力,如果沒有英美帝國主義在金融貸款,武器裝備方面的援助,搞不好是會讓國民政府的經濟崩潰的。
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鐵蹄步步緊逼的情形下,老蔣卻把有限的國力投入到對蘇區的圍剿上,其反動性和愚蠢性讓人無語。
為了這次圍剿,蔣介石調集了100萬兵力,還配置了大量的飛機,坦克,這也是老蔣國民政府戰爭動員的極限。其中,直接用于進攻中央蘇區的兵力達50萬人。
其部署為:
北路軍:總司令顧祝同,指揮老蔣嫡系中央軍第1、第2、第3路軍,計33個師又3個旅。以北路軍為此次圍剿的先鋒主力,集結于蘇區北大門南城、南豐、臨川地區。任務是:由北向南,構筑碉堡封鎖線,實施對中央蘇區的主攻,向蘇區重鎮廣昌推進,尋求紅軍決戰。
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率所部粵軍11個師又1個旅,筑碉扼守蘇區南大門武平、安遠、贛縣、上猶地區,阻止紅軍向南機動,相機向會昌推進,任務是配合北路軍作戰。
西路軍:總司令何鍵,率所部湘軍9個師又3個旅,和浙贛閩邊守軍5個師又4個保安團分別圍剿湘贛、湘鄂贛和閩浙贛蘇區紅軍,阻止紅一方面軍向贛江以西和贛東北機動。
東路軍:總指揮蔡廷鍇,率所部第19路軍6個師又2個旅為主,負責蘇區東大門福建的防務,阻止紅軍向東機動。
空軍5個隊配置于南昌、臨川、南城,負責支援作戰。
老蔣的這番配置也沒什么新意,就是四面包圍,穩步推進,以他的嫡系中央軍為主推手,向根據地緩慢擠壓。讓其他三路地方雜牌軍兜住口袋,別讓紅軍跑了就行。但這個口袋還是有薄弱環節的,一個是東路的蔡廷鍇19路軍,另一個是反動囂張,色厲內荏的何健。
面對來勢洶洶的老蔣百萬大軍,中央蘇區領導層的意見分為兩派,
第一派,以周恩來、朱德為核心,這一派總結了前四次反圍剿戰爭的經驗,仍舊主張采取“誘敵深入、殲敵弱部”的戰術方針,寄希望于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第二派,以博古、項英、洋顧問李德為核心的留蘇派,這一派主張“兩只拳頭打人”、“御敵于國門之外”,采用陣地加運動戰的方法,消滅敵人。
這兩派的意見中,對于喝過洋墨水的博古那一派意見,我們是可以很明顯看出他的錯誤的,第五次反圍剿就是在他們的指導下失敗的。但對于周公和朱老總的“誘敵深入、殲敵弱部”的意見,就能打破老蔣的圍剿嗎?
如果我們深入思考老蔣第五次圍剿的戰術,就會發現,以往前四次反圍剿時所采用的“誘敵深入、殲敵弱部”的方針,實際上能夠發揮的作用也不大。因為人家是在堡壘線上層層推進的,不受你的引誘,壓根就不會分兵進軍到根據地內部。
有人就要問了,如果這樣講的話,硬拼不行,誘敵深入也不靈,那蘇區是不是就沒有活路了, 只能等著老蔣大軍一步一步緩慢推進到根據地腹心地帶,最后和老蔣拼個魚死網破。
也不是,有一句古詩講得好:“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時,已經被左傾中央剝奪領導權,在蘇區坐冷板凳的毛主席,就提出了他的第一條打破圍剿的建議。這一次,他主張:放棄了在前四次反圍剿中采取的“誘敵深入”的戰術,建議紅軍放棄蘇區根據地,集中優勢兵力,避開敵人堡壘,打到中央蘇區的外線去,向廣大國統區的無堡壘地帶尋求機動作戰的機會。
早在第三次反圍剿結束后,毛主席就料敵于先,預料到蔣介石未來圍剿方針應該發生變化。他太了解這個光頭對手了,也太了解敵我博弈局勢的發展變化規律,在老蔣的戰爭資源還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之前,一時的勝利是說明不了什么問題的。
前三次反圍剿都是因為老蔣在圍剿途中遇到了不可控的外部事件,而使圍剿半途而廢。一旦老蔣國民政府處于相對穩定的時期,他必然會傾全力發兵來剿。
所以,毛主席提出,在新的形勢下,紅軍不能再固守原先內線作戰的一貫戰略,而應變內線作戰為外線作戰,主動出擊,打到敵人后方去。從根本上破壞老蔣的部署,以此牢牢把握戰略主動權。
是的,與大多數人了解的不同,針對第五次反圍剿,毛主席可不是繼續沿用他“誘敵深入”的既往作戰方針。而是創造性地提出了“打到外線去”。在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超前戰略眼光,當時40歲的毛主席的戰略眼光已經站在一個相當高的段位。
但可惜,“高處不勝寒”,偉人的眼光是超前的,偉人的心情也是孤獨的?!按虻酵饩€去”這一作戰原則即便在14年后的解放戰爭初期,也不能為大多數將領所理解,更何況在當時左傾冒險主義占據統治地位的中央蘇區。他們視毛主席這一真知灼見為天方夜譚,理所當然地就否決了。
很快,1933年9月,北路軍由贛江自西南向東北基本完成對中央蘇區的堡壘封鎖,開始向黎川發動攻擊。黎川是中央蘇區與閩浙贛蘇區、贛東南與閩西北連接的主要孔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時,以博古為首的臨時中央按照洋顧問李德提出的“兩個拳頭打敵人”的戰略,決定紅軍實行分離作戰,一部由彭老總的紅三兵團組成東方軍入閩作戰,力圖擴大根據地。另一部由年輕的林彪率領紅一兵團組成中央軍在贛江、撫河間活動,創造會攻撫州、南昌的趨勢,吸引老蔣回援。最后導致防守黎川的兵力少得可憐,顧祝同幾乎兵不血刃地占領了黎川。
這是因為李德對敵我力量的對比沒有清醒的認識,這種兩個拳頭打人的戰略,沒有突出進攻的主要方向,造成的后果是兩個拳頭力量都不足。使得彭老總的東方軍打得十分疲勞卻斬獲不大,而負責吸引老蔣主力回援的林彪中央軍,也因為老蔣的“結硬寨、打呆仗”,起不到調動敵人的作用,置于無用地位。
直到黎川被國民黨軍攻占以后,博古同學也暗自后悔,覺得這樣的打法不靠譜。但是他也沒有考慮毛主席的建議,而是采取了周公和朱老總的建議。按照前四次反圍剿勝利的經驗,誘敵深入,在根據地內部集中優勢兵力,找幾路弱敵開始打起,進而打破圍剿。
但是我們前面已經說了,這一次情況不同了,人家老蔣不按以前的套路出牌了,人家就要跟你“結硬寨、打呆仗”,用堡壘將你合圍壓縮。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周公和朱老總只得選擇到堡壘封鎖線的附近,嘗試調動堡壘里的敵人,以攻為守,用運動戰的方式殲滅敵人。他們把第一個目標,就放在了剛剛丟失的黎川身上。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紅軍按照以往的老辦法,以董振堂紅五軍團嘗試在黎川附近的硝石一帶調動敵人,紅一、三軍團則埋伏在兩翼,準備趁敵調動之時,發起突然襲擊。但是國民黨軍繼續“結硬寨、打呆仗”,就是不上當。結果就是,紅軍既沒能調動敵人,投入攻堅戰后又毫無勝算,最后不得不撤離戰場。
說到這里,我們不免有個疑問?博古、李德不接受毛主席的建議很好理解,那么為什么周公和朱老總也認為不能放棄根據地呢?他們不是挺毛派嗎?
因為這是人之常情。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蘇區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范圍擴大到30多個縣;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都取得很大成績;而且主力紅軍擴大到十萬之眾,加上各地的群眾赤衛隊,總兵力有十四、五萬人。如果沒打上幾仗就直接率部轉移,你十萬大軍是吃干飯的?還沒跟人交手就跑了,這和群眾也不好交代。
放棄無數共產黨人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犧牲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紅色搖籃,集中主力紅軍到國統區廣大的無堡壘地帶尋求戰機,這樣天馬行空的戰略計劃得需要多么大的想象力和政治魄力。
所以,不管是留蘇派的博古、項英、李德,還是周恩來、朱德等人,在他們對前景還沒有完全絕望的情況下,確實不太可能一開始就接受這個破釜沉舟的決定。
所以,毛主席雖然是超前的,偉大的,但他也是孤獨的,寂寞的,他的意見也就自然而然被大家否決了。
博古與李德
就這樣,在“兩個拳頭打人”戰術和誘敵深入戰術都失靈的情況下, 在既不能誘敵深入,又無法調動堡壘中的敵人實行運動戰的背景下,一種新的戰術方法被提了出來。
這就是洋顧問李德提出的“短促突擊”戰術。
李德的“短促突擊”的戰術原理很簡單:在敵人正面設置防御線,以陣地對陣地的形式出現,以此將敵人吸引出來,然后在兩翼埋伏好紅軍主力,當敵人一出堡壘,則由埋伏在兩翼的紅軍主力實行短距離的抄后路、包餃子突擊,在移動中消滅敵軍。
實際上,這也是紅軍僅剩下的唯一一種作戰方案了。然而結果依舊是悲劇的,因為不管你是在前面設置好陣地也好,還是在兩側埋伏好主力也好,老蔣的應對辦法很簡單,先用飛機把你們的陣地狂轟濫炸,然后以裝甲車掩護軍隊前進。因為敵人有強大的火力和密集的堡壘群,導致最后還是打成了堡壘戰和陣地戰。
這樣的戰術,在連續攻打硝石、黎川、滸灣、團村等一系列戰斗中,均告失敗。經過了兩個多月的艱苦奮戰,始終未能實現調動敵人,打破圍剿的目標。相反,國民黨軍構筑的碉堡、工事和封鎖線越來越接近蘇區,紅軍處境日益嚴峻起來。
此時還在郊區坐冷板凳的毛主席也看不下去了,急火攻心的他也生病了,他拖著病體跑過來向博古提了第二條建議:既然你們不愿意放棄根據地,那就干脆大膽一點,來個徹底的誘敵深入,也不要去管什么堡壘不堡壘,封鎖不封鎖的,也不要層層抵抗,短促突擊,干脆把敵人全部放進來,依托根據地的人民群眾和山川大河,就在根據地內部嘗試打運動戰,以此來消耗老蔣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
毛主席的這條建議其實和打城市巷戰的道理類似,敵人推行堡壘戰術也是因為紅軍的節節抵抗才進行的,如果你直接來個大撤退,半路上也不設埋伏,那老蔣也不是沒事就有錢燒的,非得一步一步的修碉堡。修碉堡不是蓋豬圈,投入是相當大的,國民政府財政負擔也是極大的。
等到國民黨軍長驅直入根據地后,紅軍再利用對根據地山川河流的熟悉和敵軍打運動戰,這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攪在一起,老蔣的飛機和遠程重炮就失去了作用。這樣的打法有可能打成后面的斯大林格勒巷戰那樣的效果,紅軍雖然有可能付出巨大的犧牲,但老蔣也有可能承受不了巨大的兵力損耗而撤出根據地。
這是毛主席沒辦法的情況下出的一條下策,但即便這樣,也總比把戰爭打成蔣介石盼望的,光消耗紅軍,而不消耗國民黨軍隊要好得多啊。 當然,一切不出所料,此時的博古是逢毛必反,毛主席的意見再一次被否決。
其他兩條建議,我放在(下)里面介紹,看鏈接:第五次反圍剿,臨時中央如果聽取毛主席的建議,紅軍能取勝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