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壓病的診斷與治療
韓旭 主任醫師 江蘇省中醫院 老年科
2010-06-20 3809人已讀
一、概述
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壓持續增高為主要特點的臨床綜合癥,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其中原發性高血壓占高血壓發病率的95%以上。目前,我國采用世界衛生組織/高血壓聯盟(WHO/ISH)的診斷標準,即收縮壓(SBP)≥140mmHg和/或舒張壓(DBP)≥90mmHg。
高血壓病屬中醫“眩暈”、“頭痛”等病癥的范疇,《內經》、《景岳全書》、《丹溪心法》等諸多古代醫籍中都有記載。
二、發病機制
(一)病因病機
本病由于年老體虛、勞欲過度、情志內傷、飲食不節等諸多因素導致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痰瘀交阻而產生。病位主要在肝腎,又與心、脾、腦密切相關。老年高血壓病病性有虛實之分,但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多屬虛中夾實,本虛標實。本虛多為肝腎陰虛,標實多為肝陽上亢,陽亢則易化火、生風、動痰、致瘀。
1.肝陽上亢 素體肝陽偏旺之人,長期憂郁惱怒致肝陽上亢;或因年老肝腎陰精虧虛,水不涵木致陰虧于下,陽亢于上而發為高血壓。
2.肝火上炎 情志不遂,肝郁氣滯,氣郁化火;或肝火化風,肝風內動則發為高血壓。。
3.痰濕壅盛 因過食肥甘厚膩,嗜酒過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濕壅盛而發病。
4.瘀血阻絡 老年人氣血漸衰,運行滯澀而致氣滯血瘀等瘀血阻絡之證。
5.肝腎陰虛 年老肝腎之陰漸衰,加之勞倦虛損更傷腎陰,水不涵木而發為高血壓。
6.陰陽兩虛 年邁體虛,久病不愈,陰損及陽,陰陽兩虛亦發本病 。
(二)病理機制
導致高血壓的有遺傳與環境因素,但通過何種途徑和環節發病,至今尚無統一的認識。目前對其發病機制的認識主要有交感神經系統活性亢進、腎性水鈉潴留、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激活、遺傳性或獲得性細胞膜離子運轉異常和胰島素抵抗等。
三、臨床表現
大多起病緩慢,缺乏特殊的臨床表現。一般可見頭暈、頭痛、頸項僵硬、疲勞、心悸,持續性緊張或勞累后以上癥狀可加重,但多數亦可自行緩解。約1/5的患者無癥狀,僅在體檢或發生心、腦、腎并發癥時出現。血壓隨季節、晝夜、情緒等因素波動較大。聽診時可及主動脈區第二心音亢進、收縮期雜音或收縮早期喀喇音,少數患者頸部和腹部可聞及血管雜音。
四、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 診斷要點
非藥物狀態下兩次或兩次以上不同日的血壓測量值(每次不少于3個讀數,取平均值)收縮壓(SBP)≥140mmHg和或舒張壓(DBP)≥90mmHg,并排除繼發性高血壓,方可診斷。
目前根據血壓的水平分為理想、正常、正常高值和1、2、3級高血壓。
類別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
理想血壓
<120
<80
正常血壓
<130
<85
正常高值
130~139
85~89
1級高血壓(輕度)
140~159
90~99
2級高血壓(中度)
160~179
100~109
3級高血壓(重度)
≥180
≥110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
≥140
<90
(二) 鑒別診斷
當血壓增高時應注意與以下繼發性疾病相鑒別:
1.腎實質病變 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糖尿病腎病等,可根據病史、癥狀出現的先后、臨床表現、理化檢查加以鑒別。
2.腎動脈狹窄 多為惡性高血壓,起病急,藥物治療少效或無效。
3.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 常伴乏力、頑固性低鉀,通過理化檢查可鑒別。
4.皮質醇增多癥 常伴有滿月臉、水牛背和向心性肥胖等癥狀。
五、 治療
(一) 中醫治療
1.辨證要點
(1)辨標本虛實:高血壓病以肝腎陰虛為本,陽亢、火盛、內風、痰濁、瘀血為標,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久病可陰損及陽,陰陽兩虛。
(2)辨緩急:若頭暈頭痛時發時止,血壓升高不明顯,與情緒及勞累有關,則病勢較緩,病情相對平穩;若血壓突然升高或持續升高伴劇烈頭痛、惡心嘔吐、手足麻木、四肢抽搐,則病勢急,當積極救治。
2.治療要點
本病以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為主,故滋養肝腎、平肝潛陽為其主要治法。
3.辨證論治
(1)肝陽上亢證
①癥狀:頭目脹痛,眩暈耳鳴,面赤或面部烘熱,煩躁易怒;苔薄黃,舌紅,脈弦。
②證候分析:本型多屬肝陽上亢,本虛標實。肝腎之陰不足,陽亢無制,氣血上沖,則頭暈脹痛;陽亢于上,則耳竅壅滯,則致耳鳴;肝性失柔,故煩躁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都為肝陽上亢之證。
③治法:平肝潛陽。
④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藥用天麻、鉤藤、石決明、黃芩、梔子、益母草、牛膝、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生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
⑤隨癥加減:若眩暈劇烈,手足麻木或肌肉瞤動者,應防止肝陽化風,發生中風,加強鎮肝息風藥的用量,另可加入清熱息風的羚羊角、夏枯草等。
(2)肝火上炎證
①癥狀:頭痛頭暈,耳鳴如潮,面紅目赤,胸脅灼痛,煩躁易怒,口干口苦;苔薄黃或黃膩,舌紅,脈弦數。
②證候分析:氣郁化火,火熱之邪循經上攻頭目故頭暈頭痛,面紅目赤;肝失調達之性則胸脅灼痛,煩躁易怒;膽經循于耳中,肝熱移膽,循經上沖故耳鳴如潮;熱迫膽汁上溢則口苦;燥熱傷陰則口干;苔薄黃或黃膩,舌紅,脈弦數都為肝火上炎的表現。
③治法:清瀉肝火,清熱利濕。
④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藥用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木通、澤瀉、車前子、生地、當歸、甘草等。可加磁石、生龍骨加強平肝潛陽之力。
⑤隨癥加減:肝火擾動心神見煩躁失眠,加珍珠母、琥珀清肝熱、安心神;肝火化風,肝風內動見肢體麻木、震顫,加全蝎、蜈蚣、地龍、僵蠶平肝息風,清熱止痙。
(3)痰濕壅盛證
①癥狀:眩暈頭痛,胸悶心悸,泛泛欲嘔或嘔吐痰涎,食少多寐,形體肥胖;苔白膩,舌淡,脈滑。
②證候分析:過食肥甘,脾失健運,痰濁內生,蒙蔽清陽則眩暈頭痛;痰濁中阻,濁陰不降,氣機不利故胸悶心悸;脾陽不振故泛泛欲嘔或嘔吐痰涎,食少多寐;形體肥胖乃痰濕之象;苔白膩,舌淡,脈滑都為痰濕壅盛的表現。
③治法:燥濕袪痰,健脾和胃。
④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藥用陳皮、半夏、茯苓、白術、天麻、甘草等。
⑤隨癥加減:年老脾胃虛弱,食少納差、神疲氣短者加四君子湯,健脾益氣,以截痰源。
(4)瘀血阻絡證
①癥狀:眩暈頭痛,痛如針刺,項強不舒,胸悶疼痛,肢麻不仁,面唇紫黯;舌質紫黯可見瘀點或瘀斑,脈細澀。
②證候分析:老年人氣虛,不能推動血運,氣不能行,血不能運,氣滯血瘀,閉阻脈絡致眩暈頭痛,痛如針刺;瘀血阻于頸部肌肉產生項強不舒;阻于心脈則見胸悶疼痛;阻于四肢經脈見肢麻不仁;面唇紫黯,舌質紫黯可見瘀點或瘀斑,脈細澀都為瘀血阻滯的表現。
③治法:活血化瘀通絡。
④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用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牛膝、枳殼、當歸、生地、天麻等。
⑤隨癥加減:見神疲乏力,少氣自汗等氣虛表現的加黃芪、黨參;頭痛甚者加蟲類藥,如全蝎、蜈蚣等。
(5)肝腎陰虛證
①癥狀:眩暈頭痛,頭痛且空,腰膝酸軟,耳鳴健忘,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紅少苔,脈細無力。
②證候分析:年老肝腎之陰漸衰,加之勞倦更傷腎陰,腦為髓海,其主在腎,腎陰虧虛,髓不上榮,腦海空虛,故頭痛且空;腎為腰之府,腎陰虧虛,故見腰膝酸軟;腎開竅于耳,腎虛故時時耳鳴;腎虛心腎不交故見失眠多夢,健忘;陰虛則生內熱,見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無力都為肝腎陰虛的表現。
③治法:滋養肝腎。
④方藥:杞菊地黃丸加減,藥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山藥、茯苓、澤瀉、丹皮、菊花等。
⑤隨癥加減:肝腎陰虛而肝陽亢盛明顯,見頭痛較甚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陰虛較甚見大便干結者,加火麻仁、柏子仁;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夜交藤;年老久病,肝腎陰虛突出者,可選左歸丸滋養肝腎,養陰填精。
(6)陰陽兩虛證
①癥狀:頭暈眼花,耳鳴健忘,心悸,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夜尿頻多,下肢浮腫;舌淡紅或淡白而胖,脈細沉。
②證候分析:腎陰不足腦海失養,則頭暈眼花耳鳴健忘;腎陽虛弱不能溫養腰府骨骼,或腎陰虧虛,髓減骨弱則腰膝酸軟;陽虛則精神不養,故神疲乏力;氣不化津故夜尿頻多;舌淡紅或淡白而胖,脈細沉,都為陰陽兩虛的表現。
③治法:滋陰助陽。
④方藥:偏陰虛者,左歸丸加減;偏陽虛者,右歸丸加減。左歸丸藥用熟地、枸杞、山茱萸、龜膠、鹿膠、菟絲子、牛膝、山藥等;右歸丸藥用制附子、肉桂、枸杞子、鹿角膠、熟地、山茱萸、山藥、當歸、杜仲等。
⑤隨癥加減:神疲、氣短者加黃芪、黨參;面色晄白,頭暈沉重者加葛根、柴胡;水腫較甚者,加用真武湯。
4.中成藥
(1)牛黃降壓丸:清心化痰,鎮靜降壓;每次6粒,每日3次。
(2)松齡血脈康:平肝潛陽,鎮心安神;每次2粒,每日3次。
(3)山綠茶降壓片:清熱解毒,平肝潛陽;每次2-4粒,每日3次。
5.針灸
(1)體針:常用穴位包括風池、百會、合谷、神門、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太沖、肝俞等,可起到平肝潛陽之功。肝火上炎加曲池、大椎;肝陽上亢加行間、涌泉;陰虛陽亢加陰陵泉、腎俞;陰陽兩虛加神門、關元、腎俞;痰濕壅盛加豐隆、陰陵泉、太白。每日1次,每次選10穴左右,10~15次為一個療程,針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
(2)耳針:常用穴位為降壓溝、降壓點、內分泌、交感、神門等。選上述4~5穴埋王不留行子。
(3)穴位敷貼:常用穴位臍周、心俞、腎俞、關元等。
6.其他療法
(1)氣功:
氣功療法對于治療高血壓病,不僅有較好的近期降壓療效,而且對于長期穩定血壓,鞏固療效,減少和延緩并發癥,提高機體的整體健康水平有獨特的療效。患者以練靜功為主,適當結合動功。初學者選放松功,以放松入靜為原則,排除雜念后,再根據病情意守,一般患者意守丹田,陽亢者,意守大敦,陰虛陽亢者意守涌泉,陰陽兩虛者意守命門,亦可酌情選擇內養功、強壯功。
(2)藥膳:
①雪羹湯 海蜇250g切絲,荸薺500g去皮切片,煎湯,早晚分食,用于高血壓痰熱盛者。
②楂芹冰果飲 鮮山楂、蘋果各30g,鮮芹菜30g,切碎加水,蒸30分鐘,再加冰糖10g,每日一次。
(3)中藥泡腳 茺蔚子30g,桑樹枝30g,桑葉10g,加水煮汁約2000ml,去藥渣,藥水泡腳,每日30分鐘。可以平肝清熱。
(4)藥枕 菊花,川芎、丹皮、白芷,上藥等分裝入布袋中,代睡枕用。
(二)西醫治療
1.治療原則
(1)采用最小的有效計量,以獲得滿意的療效而使藥物的不良反應減至最低。
(2)為防止靶器官的損害,24小時平穩降壓。
(3)聯合用藥,以使降壓效果增強而減少不良反應。
(4)個體化原則,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用藥。
2.常用降壓藥有五大類
(1)利尿劑:如氫氯噻嗪。
(2)β受體阻滯劑:如倍他樂克。
(3)鈣離子拮抗劑:如苯磺酸氨氯地平。
(4)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如貝那普利。
(5)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如氯沙坦。
六、預防與調護
1.定時監測血壓,積極控制,警惕并發癥的發生。
2.低鹽飲食,控制體重,充分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以及過度勞累。
3.定期體檢,及早發現病情,預防與調護。
七、名醫經驗
(一)柴浩然
柴氏主張治療高血壓辨證以虛實為綱,分析不同的病機,確立相應的治法。常用的基本治法有①清瀉肝熱法:用于肝火熾盛攻沖頭目之高血壓。常用龍膽草、杭白菊、鉤藤、決明子等加減。②平肝息風法:用于肝陽上亢,氣血上逆,或肝風內動之高血壓。常用珍珠母、石決明、夏枯草、天麻、鉤藤等加減。③滋陰潛陽法:用于腎陰不足,虛陽失潛之高血壓。常用首烏、生地、女貞子、龜板、枸杞子等加減。④補陰和陽法:用于肝腎不足,陰陽兩虛之高血壓。常用熟地、山萸肉、仙靈脾、杜仲、桑寄生等加減。其在用藥上善用藤類藥如:雞血藤、忍冬藤、青風藤、絡石藤,此類藥通絡化瘀,且性質平和,易于長期配用;選用秦艽、豨薟草、桑枝等辛寒或甘寒的袪風通絡之品,防溫燥之弊;擇用烏梢蛇、桃仁、紅花活血通經之品,以暢血行,此類不宜長期使用。(柴瑞霽、柴浩然治療高血壓的經驗 山西中醫,1994(4):10)
(二)張心海
張氏認為高血壓的病機,主要是心脾肝腎四臟功能失調,陰陽失衡所致上實下虛、風、火、痰、瘀。常用的基本治法有①清肝瀉火降壓:適用于肝火上升所致的血壓升高。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②活血化瘀降壓:適用于氣血運行失常所致的血壓升高。常用丹參、田七、牛膝、郁金等。③滋陰潛陽降壓:適用于陰虛陽亢,血壓升高。常用資生潛陽湯加減。④溫陽降壓法:適用于陽虛陰盛之高血壓。常用附子湯加減。(張心海、中醫治療高血壓的經驗 四川中醫,1990(3):24)
[典籍選粹]
1.《丹溪心法·頭眩》:“頭眩,痰挾氣虛併火,治痰為主,挾補氣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
2.《葉天士診治大全·頭眩》:“血絡瘀阻,肝風上巔,癥見頭眩耳鳴、麻痹、足寒、微嘔、便澀、月經閉阻等,治從血絡,宜袪瘀平肝,用血絡方”。
3.《臨證醫案指南·眩暈》“水虧不能涵木,厥陽化風鼓動,煩勞陽升,癥見暈厥,煩勞即發,耳鳴不寐,治宜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袪熱,佐介類以潛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