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紅寶書
2020-03-07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機體靶組織或靶器官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異常等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雖然降糖藥(西藥)臨床效果顯著,但是易產生藥物依賴性,且不良反應較大,不能完全控制并發癥及最終不良事件的發生。現今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已逐步成為流行趨勢,中醫藥辨證論治,多途徑、多靶點治療消渴,降低血糖、減輕糖尿病對機體損害和控制、延緩糖尿病并發癥及最終不良事件發生等優勢日漸突顯。中成藥作為中醫重要的治療手段在臨床運用過程中有著整體治療、安全性高、使用方便這3大特點。
中醫消渴病證候分類標準: 按病性和病位證素辨證,病性分為:陰虛熱盛證、濕熱困脾證、氣陰兩虛 證、陰陽兩虛血瘀水停證、血瘀脈絡證,病位在肺、脾胃、 腎代表上、中、下三消。
中醫認為 T2DM發病常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飲食失調、情志失調、久坐少動或 六淫、熱毒、痰飲、瘀血所致。發病初期以氣、血、濕、火 、痰、食六郁為主,病位多在脾胃、肝;久郁化熱表現為肺熱、胃熱、腸熱等;之后壯火食氣、燥熱傷陰、陰損及陽而出現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累及腎臟等臟腑,功能受損;病邪入絡,損傷脈絡。氣虛、陰虛為本,痰濁、 濕滯、血瘀為標。從病機的角度分析,陰虛熱盛是糖尿病病程初始階段的證候特征 ,進一步可發展為氣陰兩虛,累及到脾 、肝、腎等臟。陰虛熱盛,陰虛無以制陽,則陽氣 燥動而生內熱,灼津則煩渴多飲;胃熱消谷善饑而多食;氣陰兩虛胃腸積熱則腸燥便秘;陰虛陽盛,腎失之開司,固攝無權則多尿。隨著病情的遷延,精微物質外泄,陰傷難復其原;內熱日久必耗其氣,終成氣陰兩虛之勢,陰陽兩虛是糖尿病陰虛為本特征發展演變之趨勢。證候進一步演變,陰、氣俱損。陰損及陽,導致脾陽虛衰、命門火衰,則脾陽運化水谷精微失職,腎陽溫煦氣化無權,出現陰陽兩虛、血瘀水停:則形寒肢冷,面色皓白,神疲倦怠,腰 膝酸冷,舌淡或舌紅少苔,脈沉細無力,耳鳴,時有潮熱盜汗等臨床表現。由此可見,多食、便秘、多尿、倦怠乏力等臨床表現呈現不同癥狀群,既是2型糖尿病不同發病階段的外在表現,也是治病求本 、標本兼治的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