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時應該像水一樣前進:如果前面是高山,就繞過去;如果前面是平原,就漫過去;如果前面是張網,就滲過去;如果前面是 閘門,就停下來,等待機會。”既然被看成一條河,就得不斷地流下去。”
年幼無知、心浮氣躁的階段,經常會向往一種心如止水的感覺,很多曾經滄海的人來說,沒 有痛感,不意味著沒有痛苦。
劉禹錫「和仆射牛相公寓言二首」
兩度竿頭立定夸,回眸舉袖拂青霞。盡拋今日貴人樣,
復振前朝名相家。御史定來休直宿,尚書依舊趁參衙。
具瞻尊重誠無敵,猶憶洛陽千樹花。
心如止水鑒常明,見盡人間萬物情。雕鶚騰空猶逞俊,
驊騮嚙足自無驚。時來未覺權為祟,貴了方知退是榮。
只恐重重世緣在,事須三度副蒼生。
心如止水鑒常明人生無論遭遇什么大起大落,要寵辱不驚,要似水一樣的平靜,這是一種境界。只有擁有這種境界的人。才能看清 人事。而只有做到心如止水的人,才能把這種境界的道德作為一面“明”而“亮”的鏡子。才能“鑒常明” 我認為可能就是這種道 理吧!
心如止水和心如流水有相同之處而又絕然不同。相同于都是在“形容心境清澈,毫無雜念”。比喻我們心靈處于某種清晰的狀態, 它讓我們能如實、準確、客觀地反映身心內外各種現象。不同于心如止水更好比平靜的水面,能如實、不扭曲地反映岸邊的景物。 有時,我們把這種狀態也比喻為一面一塵不染的鏡子。
與朋友閑聊之時,不知是何緣故提到有關人的生死。人生百年,轉眼匆匆,凈身而來,徒手而去。想想也有幾分惆悵涌上心間,生 逢不惑,卻也慨嘆起歲月的無情,只留給我們短短數十載。想想假若能夠到達“心如止水”的境界,想必會活的更加灑脫一點吧。
有些人一生追求愛情,寧死不妥協,至死不悔。如三毛,因對現實絕望又不肯妥協過一種平庸的日子,在中年之時選擇了結束自己 的生命;如張愛玲,一生只愛一人卻遭背叛,選擇遠居異國他鄉,直到慢慢變老孤獨而終。這樣的人生精彩中更多是寂寞,燦爛中 更多是凄涼。
有些人一生盲目追求功名利祿,為實現目標不乏余力,放棄了愛情,冷落了親情,忽略了友情。而真正功成名就之時,卻突然發現 一切都是那么虛無。只因一味的追逐,卻錯過了欣賞沿途美景的機會。
有些人一生在哀怨中度過,抱怨自己的懷才不遇,整日怨天尤人,意志消沉,消極于世,含恨而歸。有些人胸無大志,潦倒一生。 撒手人寰之時,留下的是永遠的遺憾。
人生苦短,何必太計較得失,快樂的心境最重要。劉禹錫有詩云:“心如止水鑒常明,見盡人間萬物情。”做到心如止水,以清凈之態明 鑒萬物,容納萬象,方能逍遙自在,不枉此生。
心如止水絕不是消沉和保守,它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但求一份豁達,一份坦然,沉著冷靜,樂觀向上,積極進取。
心如止水的人,也會經歷波瀾,但每一種經歷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筆財富,一次歷練。他們拿得起放的下,勇于面對,敢于承受,笑 對人生。他們也會有感性的一面,但永遠懂得理性比感性更重要。
拜讀上面短文,感悟深刻極致,
雖然沒有文字功夫,但也呼呼我心所想:
面對命運與現實,不奢望不苛求;
保持平靜心,不為外界事物擾亂情感。
世上免不了多情總被無情傷,
傷了別人也不想掩飾內心的疼痛。
往昔似幻如夢,然而卻又是那么的真實。
別動不該動的心,動情太傷人; 傷了自己也傷了別人,自找苦惱活受罪。
讓所有的一切都隨風,讓生活回歸原點。
多情王子自有愛情天使來著陪,
人生命運上蒼睜著眼自會巧安排。
習慣了與影子相伴,一切安然有序。
沒有夢的生活簡單悠閑,生活讓我充實安靜快樂!
是夜,靜悄悄,我的思緒業已結冰。
冰下,是止水,如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