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又稱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經常反復發作性疼痛為主的癥狀,伴食欲不振、噯氣吞酸、噪雜痞滿等。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胃炎、消化系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癥、胃粘膜脫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均屬于中醫的胃痛范疇。
【臨床特點】胃痛隱隱,泛吐清水,喜溫喜按,納差神差,甚或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苔薄白,脈虛弱或遲緩。
【治療原則】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主穴】內關、中脘、足三里。
【配穴】氣海,關元,脾俞、胃俞。
【灸法操作】
1.溫和灸:點燃艾條后,懸于穴位之上,艾火距離皮膚2~3厘米進行熏烤。每穴灸5~10分鐘,各穴依次施灸。10天為1療程。
2.艾葉熱敷:艾葉一把,把艾葉揉成艾絨,用酒炒熱,紗布包裹,敷臍,外加熱熱水袋熱敷肚臍,直至疼痛緩解為止。
熱熱水袋熱敷肚臍,直至疼痛緩解為止。
【預防與調護】
1.艾灸治療胃痛效果良好,但胃病癥候有時可與肝膽疾患及胰腺炎相似,須注意鑒別。
2.對潰瘍出血、穿孔等重癥,應及時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療。
3.平時注意飲食規律、忌食刺激性食物,不要過食飲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