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的發作往往有自限性,即使不實施藥物治療,痛風的急性發作一般也會在1到2周內自愈,但有些痛風患者并非如此。2012年,歐洲的痛風指南提出,具有以下兩個臨床特征之一可定義為“難治性痛風”:血尿酸難以達標(低于360)或有持續的痛風相關臨床表現(包括反復痛風發作、慢性痛風、痛風石等)。
當血尿酸濃度過高和(或)酸性環境下,尿酸可析出結晶,沉積在骨關節、腎和皮下組等組織,造成組織病理學改變,導致痛風、痛風石、痛風腎等。導致難治性痛風的原因眾多,但均與降酸治療相關,常見原因如下:
1、降酸治療延遲以及痛風患者的依從性不好;
2、由于禁忌癥多,降酸藥物無法達到足夠的劑量,使血尿酸無法達標(低于360);
3、雖然應用足量的降酸藥物,但仍然無法達到足夠的血藥濃度。
尿酸持續達標是治療難治性痛風的關鍵。一般來說,痛風的病程越長,體內的痛風石越多(意味著尿酸池越大),降酸持續時間可能越長,可能是數年,數十年甚至終身。對于普通痛風患者來說,理想的血尿酸目標為<>
1、一般治療
控制飲食總熱量;限制飲酒和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心、肝、腎等)的大量攝入;每天飲水2000ml以上增加尿酸的排泄;慎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藥物;避免痛風誘發因素和積極治療相關并發癥。
2、藥物治療
西醫認為,別嘌醇是臨床上降酸治療的基石。但有調查顯示,通過口服別嘌醇300mg/d(常規劑量)僅有21%的痛風患者血尿酸可以達標(<>300mg/d,其主要目的是避免致死性的別嘌醇超敏綜合反應綜合癥(AHS)。AHS發生的兩大危險因素是分別是慢性腎功能不全及利尿劑的反復使用。
最近多項研究顯示,從低劑量如50~100mg/d起始用別嘌醇,逐步增加劑量可能降低AHS的風險,最高劑量可達800~900mg/d,是常規劑量的3倍。在這種高劑量下,痛風降酸的效果明顯增加,而不良反應未見顯著增加。盡管如此,在風險和療效面前,醫生和痛風患者仍然面臨著兩難的選擇。中醫對于難治性痛風有獨特的治療優勢,微信公眾號【風欲止】中有相關的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