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審美需要
(二)從家庭教育角度去解讀馬斯洛的層次理論需要
1、生理需要求為第一需要。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除少數貧困家庭之外,大部分孩子都不再為生理需求而苦苦掙扎。如此說來,第一需要基本沒有問題。
2、安全的需要為第二需要。作為孩子的監護人,你時刻在為孩子的安全成長保駕護航。諸如交通安全,免受暴力侵害,飲食安全,運動安全等,這些可能大部分家長都能做好。但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如果我問問你這個做父親,或者做母親的,你本人擁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嗎?比如你是否為孩子的成績而焦慮?你是否為孩子在校成績排名而焦慮?你是否為孩子不認真學習而煩惱?你是否為孩子不聽你的話而惱怒?不可否認,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只要你不懂家庭教育,又看不透學校教育的種種問題,你肯定內心七上八下。只要有風吹草地,你就會惴惴不安,比如老師電話投訴你的孩子沒有完成家庭作業,比如你孩子在學校違反紀律,比如你孩子成績不理想,你肯定內心火上房一樣急,對吧?當你這位家庭教育責任人尚且沒有心理安全感時,你能否給孩子提供一份心理安全感呢?答案很簡單——絕對不能。
3、歸屬與愛的需求為第三需要。很多家庭的孩子其實并不幸福,因為大多數孩子是生活在父母的無限期望與夢想之中,孩子從小到大都在為完成父母的夢想而努力著,這話你想想,有沒有道理?當一個孩子沒有自己的夢想時,就成了一具具玩偶,失去了自我。歸屬感是什么?是一個孩子時時刻刻感覺到自己在父母身邊,在老師身邊,在玩伴身邊有一種被接納的感覺??蓛H拿孩子的家庭歸屬感來講,就有很大的問題,比如很多父母看不得孩子犯錯,不管小錯大錯,只要犯了,就一頓斥責、批評、打罵。以此試圖讓孩子不再犯錯,或者少犯錯。這種簡單而盲目的管教方式,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因為你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認識錯誤,沒有教孩子正確做事的方法,孩子有時挨了打還不知道錯在哪的現象就成了很常見的事。罵多了,打多了,斥責多了,最后會導致一個孩子精神上的麻木,自然精神上的歸屬感也就消失了,只剩下物質上對父母的依賴。沒有歸屬感的孩子,內心是絕沒有愛的感受,這樣的孩子有多少會對他人付出愛呢?
4、自尊的需求為第四需要。很多父母常把孩子當成滿足自己自尊的工具,孩子成績好了,或者在某些比賽中獲得優異的成績了,家長就特別驕傲,好像自己有多么偉大似的。事實上,孩子所有的努力,你只是付出了你應該做的,你應該讓孩子自己產生自豪感才對,而你則只需要用欣賞的目光審視著孩子的成長。當你身為育人者沒有擺正位置,沒有扮演好自己角色時,你就會常忽略孩子對自尊的需要。每一個孩子在出生后,除了智力和疾病的原因之外,幾乎都處于同一起點,為什么后天的教育和成長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性呢?在我看來,問題絕大多數出在家長身上,因為你沒有圍繞孩子的自尊需求去鼓勵孩子,也沒有用適當的欣賞方式去激勵孩子去努力。相反,卻在一起起不當的批評和斥責聲中,讓孩子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慢慢地,你看到就是孩子對什么都無所謂的態度。面對自尊需求,需要父母們認真去思考了,就如你維護你的自尊一樣,不妨換位思考一番。
6、美的需求為第六需要。美是賞心悅目,美是開心的歡笑,美是得體的穿著打扮,美是語言的優美,美是知道感恩與包容,美是無數積極元素的整合。但看看我們很多家長,你行為美么?你心靈美么?你道德品質健康向上么?當你還在為無數的欲望而無窮盡的追逐時,實際上你的內心世界已經沒有一片寧靜的藍天了,你的浮躁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你的家庭,你的孩子教育了。當然,有些家長常會為自己找借口,現在生活壓力這么大,我哪有時間去關注孩子對美的需求滿足呢?其實,孩子對美的需求并沒有你想的那么復雜,在很多時候就是靠你去發現美的事物,并引導孩子去觀察,通過教育影響來讓孩子心靈深處植根美好的事物,讓他們盡可能不去埋怨周圍的一切不公平,不去找理由發牢騷。但是身為父母的您能做到嗎?你回到家里談話的話題中,有多少是包涵著美呢?夫妻之間的矛盾與紛爭沒有美可言,對老人的不滿沒有美可言,對同事之間的利益不均和不滿沒有美可言,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憤恨沒有美可言。那么多不滿你拿什么去讓孩子獲取對美的靈感呢。
7、自我實現的需求為第七需要。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實現的機會實在是太多了,比如有的孩子自己動手組裝了一件玩具會特別自豪,有的孩子完成了學習任務而非常開心,有的孩子與小伙伴在一起追逐嬉戲會特別滿足,有的孩子在規定的時間里看完了動畫片,用完了電腦游戲就很興奮,有的孩子完成畫作、彈完鋼琴、練完書法、下完幾盤棋后等會感覺心情特別舒暢,實現這些都是自我實現需求的外在表現。但是很少有家長會從孩子自我實現后的心理感受與孩子做專題的交流,當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不斷挑戰自我,并獲得進步與提高時,也就不會為自我實現而有目的地去繼續努力了。相反,孩子在重復不斷做一些事情的過程中,常會被老師或者父母挑毛病時,慢慢就感覺自己正做的事很無聊了,久而久之,就喪失了興趣,甚至在督促之下產生心理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