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清代三杰”之一的曾國藩,是中國近代不可多得的人物,其立德、立言、立功,為師、為將,深受毛澤東的稱贊。他一生勤于讀書,善于治學(xué),讀書治學(xué)伴隨他叱咤風(fēng)云的一生。在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的讀書方法中,曾國藩尤其推崇其“虛心涵泳”和“切己體察”的讀書方法,并將其視為讀書治學(xué)的境界。
讀書治學(xué)須有“虛心涵泳”之境界
“虛心”是指讀書要虛懷若谷,精心思慮。朱熹對“虛心”主要從讀書方法上去探究。他強調(diào)讀書不要先入為主、牽強附會,即使在讀書中發(fā)現(xiàn)問題,也要靜心思考,切勿決定取舍。讀書又要反復(fù)咀嚼,細心玩味。他說:“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fù)詳玩為有功耳。”曾國藩在學(xué)習(xí)繼承朱熹讀書須“虛心”的基礎(chǔ)上,又從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恒上尋找“虛心”的根源。曾國藩在寫給他諸位弟弟的信中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xué)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志是志向、眼界,識是見識、胸懷,恒是決心、恒心。讀書有志、有識、有恒,人才有能力和智慧,才有自知之明,才知道“虛心”為何物。
朱熹對“涵泳”強調(diào)讀書要仔細認真、反復(fù)研磨、反復(fù)體會,切忌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曾國藩在給其長子曾紀澤的家信里對“涵泳”這樣論述:“汝讀《四書》無甚心得,由不能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朱子教人讀書之法,此二語最為精當(dāng)。”“涵泳二字,最不易識,余嘗以意測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披,適中則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過大則傷澇,適中則涵養(yǎng)而浡興。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謂魚躍于淵,活潑潑地;莊子言濠梁觀魚,安知非樂?此魚水之快也。左太沖有濯足萬里流之句,蘇子瞻有夜臥濯足詩,有浴罷詩,亦人性樂水者之一快也。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爾讀書易于解說文義,卻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體察二語悉心求之。”涵就是要有度。不能不及也不能過之,不及就會“難透”和“枯槁”,過之就會“離披”和“傷澇”,而且這個度要適合自己。泳,如魚游泳、如人濯足。“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魚戲游水則樂,人亦有樂水之性。“涵泳”,就是讀書要把書看作水一樣,使花稻得以滋潤,使人和魚得到快樂。讀書是對人的滋潤,是人從讀書中得到快樂的心境。
曾國藩認為,“虛心涵泳”就是虛其心胸,不帶偏見,感受快樂。“虛心涵泳”,正是表達了他獨潛書中、如樂水般快意之境界。徜徉書中,如置身浩海,每“涵泳”之后靜思,細細回味,自是欣慰不已。
讀書治學(xué)更要有“切己體察”之境界
“虛心涵泳”是如何讀書才會有所得,但真正有所得,更要有“切己體察”之境界。朱熹的“切己體察”,側(cè)重于把書本知識見之于自己的行動,強調(diào)要身體力行、躬身實踐。曾國藩對“切己體察”強調(diào)的是,讀書更要通過自己的工作生活,來體察悟解書中的內(nèi)容。這樣收獲的知識,反復(fù)感之,故而難忘;左右解釋,故而不偏。
曾國藩認為,書中的知識要在實踐中才能真正“切己體察”。曾國藩在給兒子曾紀澤的家信中說:“爾現(xiàn)讀《離簍》,即如《離簍》首章‘上無道揆,下無法守’。我往年讀之,亦無甚警惕。近歲在外辦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許,從心而不從法,則下凌上矣。”曾國藩說他以前對“上無道揆,下無法守”認識不足,而當(dāng)他身處高位,在處理各種事物中才真正有所體會:如果“上無道揆”,就必然“下無法守”,都認為自己對,而隨心所欲沒有法度,就必然會造成以下凌上的亂局。這正是曾國藩從工作實踐中真正讀懂了孟子的話。
曾國藩認為,閱歷越久,“體察”越真。曾國藩在給兒子曾紀澤的家信中說,“愛人不親”章,往年讀之,不甚親切,近歲閱歷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知不足也。此切己體察之端也。《孟子·離婁》原文:“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愛他人,而不被親近,閱歷越深,越知道是自己智力不夠,才能真正克服“愛人不親”。
文章來源:《學(xué)習(xí)時報》2019年1月2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