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保ā墩撜Z·公冶長·二五》)
【譯文】顏淵子路侍立在旁,先生說:“你們何不各言己志?”子路說:“我愿自己的車馬衣裘,和朋友們共同使用,直到破壞,我心亦沒有少微憾恨?!鳖仠Y說:“我愿己有善,己心不有夸張。對人有勞,己心不感有施予?!弊勇氛f:“我們也想聽先生的志愿呀!”先生說:“我愿對老者,能使他安。對朋友,能使他信。對少年,能使他于我有懷念?!?br>以上的譯文來自錢穆的《論語新解》,這里把“安”、“信”、“懷”完全當成使動用法,因而把“懷”字理解為“懷念”。楊伯峻《論語譯注》亦持此說。楊伯峻的譯文是:“(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青人使他懷念我?!蔽覍畈壬c賓四先生一向敬重,他們的學術觀點也給了我很多啟迪。然而西哲有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在學術上產生了分歧的時候,總還是要做一些必要的探討的。
把“懷”字理解成“懷念”的辦法中,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對“仁”的的理解產生了差池。我們知道,“仁者愛人”,所謂“愛”,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非功利的情感。而“使之懷念”,是以得到感念,使對方感恩為目的,具有明顯的功利性??赡苡腥藢鬃右恢弊鰶]有功利的事情有所懷疑,認為偶爾寄希望于別人感恩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作為一個對仁愛提倡的人,絕不可能以這樣功利之說來教導他的學生。所以另有一些人主張把“懷”字理解成“依靠”并引申為“依順”。比如《孟子》中有“周公兼懷夷狄之人,驅害人之猛獸也”的一句,當中的“懷”就是“依靠”的意思,只不過引申為“歸順”。
但這樣也有問題,那就不知不覺中偷換了一個概念。在“老者安之”當中,是把“之”字理解成了“他”,也就是“老者”。而“朋友信之”和“少者懷之”當中,把“之”字理解成了“我”,而不是相對應的“朋友”和“少者”。當然,我們不能說一句話中的三個同樣的字就一定表示同樣的意思。比如《荀子》“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中的三個虛詞“焉”字就不完全如此。但至少對應的兩句(風雨興焉,蛟龍生焉),含義是相同的(都是兼詞,“于是處”的意思)。而在本句話中,毫無疑問,“老者安之”和“少者懷之”是完全對應的,如果對待“老者”是“安頓他”,那么對待“少者”就應該是“關懷他”。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里,“老者”和“少者”指的是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少年人,還是僅僅指自己的父兄和子弟呢?關于這一點,我覺得解釋的關鍵在于“朋友”兩個字上。如果說“老者”指的是天下所有的老年人,“少者”是指天下所有孩童的話,那么“同門為朋,同志為友”,“朋友”兩個字就應該理解成天下間一切與自己道德理想共同的人。換而言之,孔子這句話不僅把天下所有老人和孩童的幸福當成志愿,并且把得到所有共同志愿的人的信任成為一種追求。
但是得到所有與自己道德理想相同的人的認同是做不到的,而且孔子自己也承認做不到??鬃诱f:“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孔子本身是避人之人,卻無法得到避世的長沮、桀溺的認同。對此,他只能自我嘆息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正是一種不被接受,不被認同的無可奈何之嘆啊!
所以我覺得,所謂“朋友”就是和自己日常接觸的有共同愛好志愿的人,而非全部道德理想相同的人。能夠得到全部所接觸的共同志愿的人的信任已經不易,更何況天下!而且孔子的教學方式一向是以小見大:理想務必高遠,但行動必須低微。只有腳踏實地,才是成功。所以我主張把這句話翻譯成:使自己的父兄得到安頓,使自己的朋友信任自己,使自己的子弟得到關懷。這樣才實用,對自己的學生未來的價值確定也更有價值意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