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①。撫長劍兮玉珥②,繆鏘鳴兮琳瑯。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③。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④。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⑤,陳竽瑟兮浩倡⑥。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⑦。五音紛兮繁會⑧,君欣欣兮樂康。
【注釋】①辰良:即良辰的倒文。穆:肅穆恭敬的樣子。②撫:撫摸。珥:耳飾,此指古代劍柄的頂端部分,又稱劍鐔、劍鼻子。
③瑤:美玉名,這里形容坐席質地精美。一說“瑤”,“營”的假借字,香草名。“營席”,用營草編織的坐席。玉瑱(zhèn):壓席的玉器。瑱:通“鎮”。盍(hé):發語詞。同“合”,聚集在一起。將:舉。把:持。將把:指擺設的動作。瓊:美玉名。瓊芳:形容花色鮮美如玉。瓊芳:指赤玉般美麗的花朵。瓊,赤色玉。
④蕙肴:以蕙草熏肉。亦泛指香潔的菜肴。王逸 注:“蕙肴,以蕙草蒸肉也。”
(沌:有說肴蒸:祭祀用的肉,不知出自何處)。蕙:香草名,蘭科植物。藉:襯墊。奠:祭奠。“桂酒”、“椒漿”,指浸泡香料的美酒。⑤枹(fú):鼓槌。拊:擊。節:音樂的節拍。安歌:安詳地歌唱。⑥陳:列。竽:笙類吹奏樂器,有三十六簧。瑟:琴類彈奏樂器,有二十五弦。浩倡:倡同“唱”;浩倡指大聲唱,氣勢浩蕩。
⑦靈:楚辭中“靈”或指神,或指巫。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說:“謂巫曰靈,謂神亦曰靈。蓋群巫之中必有像神之衣服形貌動作者,而視為神之所憑依,故謂之靈,或謂之靈保。”這里指女巫。偃蹇(yǎn
jiǎn):舞貌,謂舞姿裊娜。姣服:美麗的衣服。芳菲菲:香氣濃郁。⑧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種音階。繁會:音調繁多,交響合奏。
《東皇太一》是《九歌》中的首篇。是楚人祭祀天神中最尊貴的神即上帝的樂歌。“皇”是天神的尊稱,楚人立神祠于東方,故稱東皇。“太一”,是說神道廣大無邊。《莊子·天地篇》:“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為名,言大道曠蕩,無不制圉,囊括萬有,通而為一,故謂之太一。”全
分三節,首寫選擇吉日良辰,懷著恭敬的心情祭祀天神;次寫祭祀場面,著重寫祭品的豐盛,歌舞的歡快;最后寫對天神的祝愿。全詩對于東皇太一的形象并沒有具體地描寫,只是著力渲染了祭神的熱烈場面,從而表達出對天神的虔誠和尊敬。
雖然自東漢王逸以來,歷代注家對東皇太一是天神的說法,并無歧異之見,然而它究竟是什么神,卻諸說不一。《星經》記載:“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莊子·天地篇》云:“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為稱,言大道曠蕩,無不制圍,囊括萬有,通而為一,故謂之太一也。”《漢書·郊祀志》曰:“天神貴者太一。”“皇”是最尊貴的神的通稱,“太一”在楚人中是東方最尊貴的天帝之神。《文選》唐五臣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認為東皇太一是東帝;洪興祖《楚辭補注》與朱熹《楚辭集注》皆承襲其說,何焯《義門讀書記》與馬其昶《屈賦微》則認為是戰神;聞一多又以為是伏羲;還有以為太乙、齊國上帝的,不一而足。
其實,“太一”在屈原時代并不是神,它在“東皇太一”中不可能充當神的稱謂;而“東皇”,由于先秦時代的東——春對應等關系,表明了它乃是春神的指稱。在沒有更確鑿材料發現之前,“東皇太一”應是春神的說法可以成立。至于“太一”,在這里的含義是始而又始,象征起始與開端。
詩一開首,先交待祭祀的時日——因是祭春神,故時日當在春天。選擇春日的吉良時辰,人們準備恭恭敬敬地祭祀上皇——春神——東皇太一,讓其愉悅地降臨人世,給人間帶來萬物復蘇、生命繁衍、生機勃發的新氣象。主持祭祀的主祭者撫摸長劍上的玉珥,整飭好服飾,恭候春神降臨。開頭四句,簡潔而又明了地寫出了祭祀的時間與祭祀者們對春神的恭敬與虔誠。
繼而描述了祭祀所必備的祭品:瑤席,玉瑱,歡迎春神的楚地芳草以及款待春神的佳肴美酒。這一切,配合著繁音急鼓、曼舞浩唱,告訴人們,春神將要降臨了。整個祭祀氣氛開始進入高潮。
末尾四句,是全詩的尾聲,也是祭祀的高潮——春神于此時降臨了。“偃蹇兮姣服”——是春神美妙動人的舞姿與外表,“芳菲菲兮滿堂”——是春神帶來的春的氣息與氛圍。歡迎祈盼的人們于是鐘鼓齊奏、笙簫齊鳴,使歡樂氣氛達到最高潮。末句“君欣欣兮樂康”,既是春神安康欣喜神態的直接描繪,也是祭祀的人們對春神降臨所表露的欣喜心態。(沌:我的理解不同。以為‘君’就是指祭祀的君王,而不是指神靈或神君。)
全詩篇幅雖短,卻層次清晰,描寫生動,氣氛熱烈,給人一種既莊重又歡快的感覺,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春神的敬重、歡迎與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賜福人間,給人類的生命繁衍、農作物生長帶來福音。
(沌:桂酒椒漿,用桂花香椒浸泡的美酒。顯然這些都是貢酒。當年用楚人它們祭祀東皇上天。只是現在卻成了中秋祭月的專用,與嫦娥聯系在一起,它們的屬性也變為陰性。連月宮里也出現了桂樹,還有嫦娥的情兒——那專砍桂樹的吳剛。搞得現在的老爺們兒都不喝,暴殄天物圣所哀。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