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元代散曲及雜劇
一、基本概念
  ? 散曲:散曲是在唐宋詞樂的基礎上融合民間俗樂形成的一種合樂歌唱的詩體,包括小令和套數。散曲在元代叫“樂府”或“今樂府”。之所以稱為散曲,是相對于劇曲而言的。
  ? 小令:又叫葉兒,是散曲的一種,與套數相對,指用一個曲牌獨立歌唱的曲子。每首小令,一調成文。
  ? 套數:又叫散套,是散曲的一種,與小令相對。一個套數,是由兩個以上同一宮調的曲子聯綴而成的一個完整的“組曲”。
  如《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xiāng))由[耍孩兒]、[五煞]、 [四煞]、 [三煞]、 [二煞]、 [一煞]、 [煞尾]七支曲子組成。
  散曲與詞、雜劇比較
  ? 散曲與詞:詞叫“詩余”,散曲叫“詞余”,都是可以合樂歌唱的詩體文學。不同有二:一是散曲用韻比詞更密,甚至句句用韻,而且不論平仄,可以互葉;二是散曲可以加襯字。
  ? 附:襯字:曲子句子本格以外的字。如關漢卿《南呂·一枝花》“尾聲”首句為本為七個字即“我是一粒銅豌豆”,加上了“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珰珰”十六個字長的“襯字”。
  ? 散曲與雜?。骸半s劇屬戲曲藝術”,散曲“是一種特殊的詩歌”。關于散曲與雜劇的關系,人們尚存爭議。或以為散曲出現實較劇曲為早(鄭振鐸),或以為“散曲不是雜劇的先聲,而是雜劇的余波”(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二、元代散曲的數量、名家和分期
  ? 數量:元散曲作家共200人左右,作品4300余首,其中小令3800余首,套數470余套。以小令為主,使元散曲在總體風貌上與詩、詞已相接近。
  ? 名家:關漢卿、王和卿、白樸、馬致遠、盧摯(以上前期)、張可久、喬吉、貫云石、徐再思、睢景臣、劉時中、張養(yǎng)浩(以上后期)等。
  ? 分期:元散曲的發(fā)展大抵與雜劇相同,可以元成宗元貞大德(1295—1308)年間為界分前后期。
  前期活動中心為大都,作品風格以豪放本色為主流,以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等雜劇作家的散曲成就最高。
  后期活動中心為杭州,作品風格以清麗為主,張可久、喬吉等為后期著名的散曲作家,其中張可久為清麗派的代表,睢景臣、劉時中的作品則以通俗活潑、直白犀利見稱。
  三、馬致遠散曲
  ? 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并有“曲狀元”之稱,散曲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其作品由近人輯入《東籬樂府》,共100余首。
  ? 馬致遠散曲,一個主要貢獻之一,是實現了曲的律化、詞化甚至詩化(但又不失曲的本色),并體現了“寫意為主”的創(chuàng)作傾向,是“文人曲”的代表作家。同時,馬致遠也是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
  ? 《天凈沙·秋思》是馬致遠散曲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的絕唱。周德清稱其為“秋思之祖”(宋玉為悲秋之祖),王國維評曰:“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又謂:“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
  《越調·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要點:秋思之“秋”與“秋思”之思(斷腸人)——意境——詞化、詩化——詞法·句法·篇法(偏正詞、鼎足對、排比句、駢散并用、以情融景)
  ? 比較:
  白樸《越調·天凈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白樸《越調·天凈沙》(春)
  春山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四、張可久和喬吉
  ? 張可久(1270—1348)和喬吉(1280—1345)是元后期散曲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的兩位作家,兩人齊名,人稱“曲中李杜”。其散曲皆以語言工麗著稱,是清麗派的代表人物。
  ? 張可久散曲
  ? 張可久散曲今存860多篇,是元代散曲創(chuàng)作和存世最多的作家。他也是實現元散曲雅化的作家,將詩材、詩趣、詩境、詩語移入曲的創(chuàng)作,取得了藝術上的成功。有人比他為“詩中的杜甫,詞中的周邦彥和姜夔”,是無不道理的。清麗且雅,華而不艷,是張可久散曲的基本風格。
  《黃鐘·人月圓》(春晚次韻)
  一聲啼鳥,一番夜雨,一陣東風。桃花吹盡,佳人何在,門掩殘紅。
  《金字經·春晚》
  惜花人何處,落紅春又殘。倚遍危樓十二闌,彈,淚痕羅袖斑。江南岸,夕陽山外山。
  ? 喬吉散曲
  ? 喬吉散曲今存200多篇,風格奇俊,雖亦為清麗派代表作家,但雅俗并用,天然質樸,明快灑脫。喬吉散曲出現了一種“類詞化”傾向,不僅少用襯字,精于鍛字煉句,而且在“在內在精神上得到了詞的真諦”(李昌集)。喬吉對散曲創(chuàng)作提出了“鳳頭、豬肚、豹尾”的藝術要求。
  《雙調·水仙子》(尋梅)
  冬前冬后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上。冷風來、何處香?忽相逢縞袂綃裳。酒醒寒驚夢,笛凄春斷腸,淡月昏黃。
  五、張養(yǎng)浩、睢景臣和劉時中
  ? 張養(yǎng)浩散曲
  ? 張養(yǎng)浩(1270—1329),濟南人,官至禮部尚書,為官清正,能體察民情,關心民瘼。散曲今存160多篇,內容主要為歸隱林泉之作,影響最大的是《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之類表現歷史興衰、關懷百姓疾苦的作品。
  《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其一,特殊的寫作背景。天歷二年1329,作者奉命到陜西賑災,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著名作品,不久作者因積勞成疾,死于賑災任上。
  ? 其二,“景——情——事——理”的線索。
  ? 其三,雄健的筆墨(“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 其四,歷史本質的揭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政治家的同情,思想家的深刻,哲學家的思考)
  ? 睢景臣散曲
  ? 睢景臣,字景賢,揚州人。雜劇有《屈原投江》等三種,已佚。散曲今僅存套數三篇,《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xiāng))是其代表作。當時作同題作品的還有一些人,《錄鬼簿》說,白樸、張國賓皆有作,又說:“維揚諸公俱作《高祖還鄉(xiāng)》套數,唯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
  ? 《高祖還鄉(xiāng)》是元散曲中的諷刺杰作,有人稱之為“新型諷刺散套”(寧宗一)。從題材來說,它是歷史題材的散曲,為散曲表現歷史內容無疑提供了一種有意義的藝術實踐。
  ? 迎駕準備(皇權之威嚴)——儀仗隊(排場之氣派)——劉邦(聚焦)
  ? “村民的眼光”(敘述角度)——剝落神圣人物、神圣文化的批判的眼光,觀物觀世、審視一切的本真的眼光,無視皇威、顛覆皇權的平等的眼光——這是一種具有現代意義和永恒意義的眼光。
  社長排門告示:但有的差使無推故。這差使不尋俗。一壁廂納草除根,一邊又要差夫,索應付。又言是車駕,都說是鑾輿,今日還鄉(xiāng)故。王鄉(xiāng)老執(zhí)定瓦臺盤,趙忙郎抱著酒葫蘆。新刷來的頭巾,恰糨來的綢衫,暢好是妝么大戶。(設宴迎駕)
  ? 〔耍孩兒〕瞎王留引定火喬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見一颩人馬到莊門,正頭里幾面旗舒: 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一面旗雞學舞,一面旗狗生雙翅,一面旗蛇纏葫蘆。(接駕、儀仗)
  ? 〔五煞〕紅漆了叉,銀錚了斧,甜瓜苦瓜黃金鍍。明晃晃馬鐙槍尖上挑,白雪雪鵝毛扇上鋪。這幾個喬人物,拿著些不曾見的器仗,穿著些大作怪衣服。 (儀仗)
  ? 〔四煞〕轅條上都是馬,套頂上不見驢。黃羅傘柄天生曲。車前八個天曹判,車后若干遞送夫。更幾個多嬌女,一般穿著,一樣妝梳。(鑾輿、侍從)
  ? 〔三煞〕那大漢下的車,眾人施禮數。那大漢覷得人如無物。眾鄉(xiāng)老展腳舒腰拜,那大漢挪身著手扶。猛可里抬頭覷,覷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脯! (皇帝威嚴及真實身世)
  ? 〔二煞〕你身須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盞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埧扶鋤。
  ? 〔一煞〕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秤,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有甚胡突處? 明標著冊歷,見放著文書。(揭穿其“歷史”, 還原其“面目”)
  ? 〔尾〕少我的錢,差發(fā)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只道劉三,誰肯把你揪捽住, 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 劉時中散曲
  ? 劉時中即劉致(時中為字),江西洪都人,做過永新州判、翰林待制等官。兩套《正宮·端正好》(上高監(jiān)司)為其代表作,前套15支曲組成,后套長達34支曲,篇制之長為元散曲之冠。篇中的高監(jiān)司有高納麟、高奎、高昉等不同的說法。此作特點和價值所在,一是以時事入曲,二是以口語入曲。特別是“敢于直接以創(chuàng)作評議當時的現實政治,一掃曲壇吟風弄月、離愁別恨的舊習,氣勢擴大了散曲的表現范圍”(作品選),從而成為最有成就元散曲作家之一。
  ————————————
  雜劇
  1、簡述元雜劇的藝術體制。
 ?。?)結構:一本四折的結構。“折”是音樂組織單位,也是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自然段落。有時加一至二個楔子,相當于開場戲或過場戲。一個雜劇一般要在這四折戲中完成。(2)曲調:用北曲,每折必須用同一宮調的曲子,多少不限。(3)角色:未、旦、凈、雜四大類,分旦本、末本。(4)劇本由曲詞、賓白、科三大部分組成,限一人主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賓白。題目正名放在最后。
  2、簡述南戲的藝術體制。南戲的與元雜劇相比有何不同?
  元代后期,雜劇由盛轉衰,南戲則得到發(fā)展,它的體制較雜劇自由進步。(1)、題目:四句韻文,概括介紹劇情大意:(2)、場次:分場不分折,場次不限;(3)、布局:開場戲、引子、定場白;(4)、曲詞:南曲、南北合套。一出戲中,唱詞不限于通壓一韻,也不限于用同一宮調中的曲,臺上所有的演員都可以唱,臺下觀眾也可以合唱(打合);(5)、角色:生、旦、凈、末、丑、外、貼等七種;(6)、賓白:散白、韻白。
  南戲和雜劇都是我國具有民族風格的戲曲,但它們又自成體系:①雜劇通例由四折組成,只有少數超過四折。南戲不稱折而稱出,無固定出數,長短自由,少則十幾出,多則四五十出。②雜劇常有“楔子”,南戲無楔子,開場叫“家門“或“開宗”,由未或副末介紹劇情梗概或創(chuàng)作意圖,從第二出起才是正戲。③雜劇一般是由一個角色唱到底,南戲各種角色均可司唱,重要人物上場先唱引子才道白,下場時都有下場詩。④在音樂方面,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子,一韻到底,而南戲每出可用幾種宮調,可以換韻。雜劇用的北曲激越昴揚,南戲曲調柔媚婉轉,它們風格各異。
  3、簡述散曲的體裁特點。
  散曲與詞相比,其特點是:(1)、句式長短更為參差不齊,更自由活潑;(2)、可以增加襯字,既保持曲詞的腔格,又增加了語言生動性,更為淋漓酣暢;(3)、用韻較密,一韻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顯活潑流暢,順口動聽。(4)、詩詞力避字句重復,尤忌重韻,而散曲卻以此見長。(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間特色。
  4、馬致遠雜劇的藝術特色
  (1)馬致遠的雜劇,在整個藝術風格上和語言風格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不但曲詞、賓白比較華麗,而且表現了更多的封建文人的思想意識?!稘h宮秋》是成就最高的作品,作品中的主角漢元帝以為邊塞久和,忠臣有用,可以高枕無憂,可是一旦敵兵壓境,君臣上下,一籌莫展,這些描寫對封建沒落王朝的批判相當深刻。另一方面作品還通過毛延壽勾引外族入侵和王昭君投江殉國,曲折反映了當時的民族矛盾。
  (2)馬致遠雜劇在人物描寫上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通過劇中人物直接傾吐他自己的心情,這跟本色派的作家要按照不同人物的本來面貌來描寫有明顯的區(qū)別。
 ?。?)為了情景交融,他比較注意環(huán)境氣氛對劇情的襯托,而不能夠掌握人物性格的矛盾,合情合理地展開情節(jié)。 像漢元帝在灞橋對著滿目秋光送他心愛的妃子去國,歸來后在嘹唳雁聲中引起一連串的回憶和懷思。
  (4)馬致遠雜劇的最大成就在語言,尤其在曲詞方面,他更多吸收前代詩人詞人的成就到戲曲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馬致遠的語言風格極接近陶淵明,如蘇軾評陶淵明所謂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弊鳛橐粋€戲劇詩人,馬致遠也善于運用凝煉、準確、形象的語言,來刻畫劇中人的思想感情。
  四、論述
  1、試論關漢卿雜劇的藝術成就。
  關漢卿是一個當行雜劇作家,具有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所以他創(chuàng)作的雜劇都是名副其實的“場上之曲”。
 ?。?)關漢卿的雜劇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的劇場性,是名副其實的“場上之曲”。A 關漢卿在創(chuàng)作劇本時,注意盡快“入戲”。他以洗練的筆觸交代戲劇情境與人物關系,把觀眾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戲劇矛盾上,迅速引起觀眾看戲的興趣。他十分重視戲劇演出的舞臺效果,不讓觀眾分散對戲劇矛盾的注意力,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時間內,賦予戲劇以更為充實的內容,讓強烈的戲劇沖突把觀眾牢牢地吸引在劇場上。
  B關漢卿很注意處理戲劇沖突的節(jié)奏,注意場面的冷熱調劑,張弛交替。像《蝴蝶夢》第一折寫兇頑的蒙古貴族葛彪,三拳兩腳打死了王老漢,王氏三兄弟拿住兇徒,卻不小心把他把他打死。當公人押送王氏兄弟到了開封府,戲劇沖突進入熾熱階段時,關漢卿卻讓審案的包待制假寐做夢,夢見一只大蝴蝶救出了一只陷入蜘蛛網里的小蝴蝶,而對另一只同樣墜入網中的小蝴蝶置于不顧;此時包拯頓起惻隱之心,說“你不救,等我救”,并把它救了出來。這一個細節(jié)的插入,使緊張的情節(jié)稍稍松弛,它展示了包待制心靈的一角,讓觀眾饒有興味地靜觀他在得到夢境的啟示后臬處理上述棘手的案件。顯然冷熱場面的交替使劇情的推進顯得跌宕多姿,產生深深吸引觀眾的情節(jié)張力。
  C擅于設置懸念,是關漢卿重劇場性的另一個特點。他的劇作,具有引人入勝的魅力。他解決懸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像《望江亭》寫譚記兒為了解救丈夫,只身奔赴險地。誰也想不到,她竟扮作漁婦,和楊衙內吃酒調笑,乘機賺取了勢劍金牌。按說,楊衙內兇殘狡詐,心存戒備,不可能輕易讓勢劍金牌落入他人之手。但他生性好色,看到譚記兒俊俏的模樣,逐漸忘乎所以,被灌了幾杯迷湯,便糊里糊涂中計,這完全合乎情理。在望江亭上,譚記兒與楊衙內的較量,沒有刀光劍影,而于眼去眉來、應對戲耍之間處處暗伏機彀,外松而內緊;觀眾在看場上熱鬧的同時,又為女主人公捏一把汗,猶如身歷其境一般。
  D關漢卿的戲劇語言,向以本色當行著稱,即王國維所稱道的“曲盡人情,字字本色”。他所寫的人物的唱詞,在抒情中蘊含著鮮明的動作性,切合特定的戲劇情境。像《救風塵》第二折,寫趙盼兒得知宋引章備受周舍蹂躪時,一面寫信給宋引章,一面唱〔后庭花〕,把趙盼兒對宋引章的憐憫、牽掛、不滿、焦慮,以及她將要采取行動的心態(tài)和盤托出,既寫風塵女子趙盼兒對姊妹愛怨交加的聲口,又把她見義勇為、潑辣機智的性格渲染得活靈活現。
  E關漢卿對語言有著敏銳和精細的辨析能力。他注意到,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同一個人物的語氣、措詞,會隨著情勢心態(tài)的變化而變化。像《謝天香》雜劇,寫謝天香在錢大尹面前,礙于懸殊身份,常常小心謹慎,“文謅謅的施才藝”,不敢造次,說話顯得典雅;而于錢大尹不在的場合,話語就比較粗俗,罵起人來還用上“臭尸骸”、“臭驢蹄”這類字眼。關漢卿讓謝天香在不同語境中出現言語風格的差異,正好表現出她是個既精通多種文藝,又熟識三教九流,善于察顏觀色的官妓。對于不同的人物,關漢卿根據其身份、教養(yǎng)、地位等,讓其語言當俗則俗,宜雅則雅,完全體現不同人物的氣質和個性。像《望江亭》的白士中是個出身儒雅的士子,他在稱贊譚記兒時說:“我這夫人十分美貌,不消說了;更兼聰明智慧,事事精通,端的是佳人領袖,美女班頭,世上無雙,人間罕比?!鞭o藻語調,抑揚頓挫,不失文采風流。而像《竇娥冤》中的張驢兒,俗不可耐,面目可憎,連言語也令人作嘔,他對蔡婆婆說:“你教竇娥順了我,叫我三聲嫡嫡親親的丈夫,我便饒了他。”這雖是三言兩語,卻活現出饞嘴貓式的欲望和一副惡棍無賴的口吻。
 ?。?)本色當行。關漢卿劇作所表現出的純熟的語言藝術,是雜劇作為代言體的敘事文學臻于成熟的重要標志。關漢卿既立足于戲劇語言性格化,又博采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語言素材,包括諺語、俚語、成語、口頭禪等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一個自然真切、色彩斑斕的語言世界。這也是關漢卿對元代劇壇的一個突出貢獻。
  A當行指適應于某一行業(yè)的要求,就戲曲說,是指符合于演戲的行業(yè)的要求。本色一般是就語言的自然本色,很少裝飾或假借說的。臧懋循在《元曲選?序》里的解釋,即“人習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無旁溢,語無外假”。所以要“人習其方言”,要“境無旁溢,語無外假”,到底還是為了“事肖其本色”,就是依照事物的本來面貌來描寫。 它的基本精神是符合于我們今天對于現實主義的解釋的。關漢卿的戲曲語言在本色、樸素中兼有潑辣的特色,這決定于作家強烈的感情和鮮明的愛憎,他在《救風塵》中趙盼兒和周舍的斗嘴,《詐妮子》中燕燕對小千戶的詛咒,《單刀會》寫關羽勝利歸來時的豪情勝概,使讀者眉飛色舞。然而關漢卿對作品中的正面人物沒有深切的同情,對周舍、小千戶等壞蛋沒有強烈的憎恨,他的曲詞、賓白就不可能寫得那樣潑辣.
  B關劇在關目處理上有它們的特點,這就是把正面人物放在對抗性的矛盾的尖端來刻畫,使他們放射出驚人的反抗火花,最后終于擊敗了強大的敵人,取得了勝利。在封建社會里,像竇娥、杜蕊娘、燕燕等下層婦女所遭遇到的種種侮辱、 迫害,那是最常見的。因此作者就有可能更好地從現實生活選擇素材,進行藝術概括,體現了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然而由于當時統治階級掌握了國家機器及其它上層建筑,受迫害、受侮辱的下層婦女在對她們進行反抗斗爭時,并不都是勝利的,特別當她們還沒有組織起來的時候, 要取得斗爭的勝利就更加困難。這樣,在故事發(fā)展到后半,也即斗爭最艱苦的階段,作者就往往不是按照客觀現實的本來面目選擇素材,進行藝術概括,而是在斗爭中出現幻想的奇跡。關劇關目上“始正而末奇” 這個特點,奠定了作品的現實主義的基礎,“末奇”表現了作品的浪漫主義精神。
  2、《西廂記》的人物塑造、矛盾沖突、藝術成就和影響
  《西廂記》雜劇對崔鶯鶯在愛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和心理作了十分細致而深刻的刻畫。
  崔鶯鶯是相國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內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養(yǎng),無法完全窒息她內心的青春情感,她一出場就情不自禁地感嘆:“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正是這種難以捉摸、無可名狀的“閑愁”,使她不由自主地對張君瑞一見傾心。月下隔墻吟詩時,崔鶯鶯大膽地對張君瑞吐露心聲:“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于是她陷入情網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的痛苦,“神魂蕩漾,情思不快,茶飯少進”,“每日價情思睡昏昏”。正在這時,變生意外,孫飛虎兵圍普救寺,索要崔鶯鶯做壓寨夫人。張君瑞在危難之機,仗義修書,請好友白馬將軍杜確前來解圍。老夫人當眾許婚,后來又出爾反爾,讓張君瑞與鶯鶯以兄妹相稱。這一事件實際上代表著一種特殊的機遇,它既賦予崔、張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更賦予崔、張的愛情以內在的合理性——老夫人的許婚,不正符合傳統的“父母之命”嗎?正是這種內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為崔鶯鶯敢于沖破老夫人的約束,決心對張君瑞以身相許的潛在動力。
  但是,沖破內在心理的樊籠畢竟比沖破外在人為的約束還要艱難,于是就有了崔鶯鶯的“鬧簡”和“賴簡”。在“鬧簡”和“賴簡”中,鶯鶯表現出對張生的“假意兒”,這不僅是為了試探紅娘是否可靠,張君瑞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這一行為披露出崔鶯鶯要沖破傳統的教養(yǎng)、女性的禁忌所應有的反復和艱難。在認可了愛情的合理性之后,鶯鶯還不能不積蓄相當的心理準備,以便承受這種愛情。最后,她終于跨越了“雷池”,大膽地與張君瑞私下結合了。
  崔鶯鶯和張君瑞自由結合的事情暴露后,老夫人以“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為由,逼迫張君瑞上京應考求官。崔、張愛情又面臨著新的危機。長亭送別時,鶯鶯既憂慮張君瑞考試落第,婚事終成泡影,更擔心張君瑞考取后變心,另就高門,自己被棄置。她承擔著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壓,深深感到:離愁別恨,“雖離了我眼前,卻在心上有;不甫能離了心上,又早眉頭。忘了時依然還又,惡思量無了無休。”甚至收到張君瑞高中狀元后報喜的書信,也未給她帶來歡樂:“早是我只因他去減了風流,不爭你寄得書來又與我添些兒證候。”崔鶯鶯和張君瑞最后的團圓,實在是得之不易的。
  《西廂記》雜劇深刻地揭示了崔鶯鶯的戀愛心理,即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并且細致地展現了她內心的強烈要求逐步壓倒、沖破外部壓抑、傳統禁錮和心理樊籠的全過程。這樣的戀愛心理及其展開過程,是包含著深厚的社會內容和文化內容的。
  《西廂記》全劇圍繞崔、張愛情故事,主要設置了三對戲劇矛盾:老夫人和崔、張、紅娘之間的矛盾,崔、張、紅娘三人之間的矛盾,孫飛虎的叛軍和崔家、張生及普救寺僧人之間的矛盾。三對戲劇矛盾中,老夫人和崔、張、紅娘之間的矛盾是貫穿全劇的主線,而崔、張、紅娘之間的矛盾則是作家描寫的重點。全劇情節(jié)單純而不貧乏,連貫而不平淡,波瀾起伏,變故迭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西廂記》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征,展開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并完成了鶯鶯、張生和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
  其次,人物性格和情節(jié)開展得到了高度的結合,成功地表現了事件的曲折復雜過程。
  第三,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醞釀氣氛,襯托人物的內心活動,多數場次饒有詩情畫意,形成了作品獨特的優(yōu)美風格。
  第四,善于選擇和熔化古代詩詞里優(yōu)美的詞句和提煉民間生動活潑的口語,熔鑄成自然華美的曲詞?!段鲙洝返恼Z言在戲劇性和性格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形成通曉流暢與秀麗華美相統一的藝術風格。王實甫《西廂記》是元人雜劇里文采一派的代表作,“才情富麗,真辭家之雄”。
  ————————————————————
  元雜劇常識
  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明清戲曲,包括元雜劇、元散曲、明清傳奇。課文《竇娥冤》、《長亭送別》分別為元雜劇《竇娥冤》、《西廂記》的節(jié)選,《閨塾》為明代戲曲《牡丹亭》的節(jié)選,《哀江南》為清代傳奇《桃花扇》的節(jié)選。
  古代戲曲的語言包括曲詞、賓白和科介。曲詞、賓白是臺詞,是劇中人物的語言;科介是舞臺提示,是對劇中人物的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的簡要說明。
  1.戲曲知識
  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明清戲曲,其中包括元雜劇、元散曲、明清傳奇;課文《竇》、《長》屬元雜劇;《哀》屬清傳奇;《閨》為明代套曲。
 ?、殴糯鷳蚯娜亍~、說白、科介
  曲詞和說白是臺詞,是劇中人物的語言;科介是舞臺提示,是對劇中人主要動作、表情、舞臺效果的簡要說明。戲曲以曲詞為主,另兩項也有各自的特點與使命。三者交相配合。推動劇情發(fā)展,刻畫人物形象。
  所用術語為:唱——唱曲詞;云——道白;科(介)——角色動作;上——出場;內——后臺,等等。
 ?、平巧?div>
  雜劇的角色主要分“末”、“旦”兩類。末,又分正末、副末、沖末、大末、小末等;旦,又分正旦、貼旦、外旦、老旦、花旦等。其中,正末為男主角,正旦為女主角。此外還有凈(俗稱“花臉”)、孤(官員)、卜兒(老年婦女)、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盜匪)、潔郎(和尚)等。
  常見角色有:生——扮青壯男子;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卜兒——扮老年女人;旦——扮青年女子;正旦——扮女主角;凈——扮花臉。
 ?、窃s劇一般每本都由四折構成,依次寫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也有由五折構成的。有的還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類似現代劇的序幕,有時也置于兩折之間,具有過場戲的性質。
  ⑷元散曲與雜劇
  散曲是興盛于元代的一種配樂歌唱新詩體。它的曲調有3個來源:①詞調;②我國北方民間歌曲;③遼金音樂。它的體式與詞相近,均為可配樂歌唱的長短句。
  它的分類,可參考下表:
  小令——獨立的只曲,相當于單調的詞。
  曲——
  A.散曲套數——即套曲,由同一宮調的至少兩個曲牌聯成的組曲,多的可達二三十支曲子。
  全套押同一韻腳。套曲標題之前均標明它所屬的宮調以及它的第一支曲子的曲牌。(如《高祖還鄉(xiāng)》為標題,[般涉調]為宮調,[哨遍]為第一支曲子的曲牌)。
  B.雜劇——宋金時期,在諸宮調基礎上成長起來的一種文學樣式,是一種將歌曲、賓白、舞蹈諸要素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結構上一般分四折和一個楔子(雜劇里加在第一折前面的片斷。)
  ④宮調?曲牌
  宮調是音樂術語,是音樂的各種調式,表示聲音的高低。宮調不同,音調就不同。如《竇娥冤》中的[正宮]就是一種宮調,[般涉調]也是一種宮調。
  曲牌和詞牌一樣,是曲子的音樂譜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數、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而一套數字,均屬于同一宮調。如《竇娥冤》中的[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鮑老兒]、[耍孩兒]、[三煞]、[一煞]、[煞尾],便都屬于[正宮]調;《高祖還鄉(xiāng)》中的[哨遍]、[耍孩兒]、[五煞l、[四(煞)]、[三(煞)]、[二(煞)]、[一煞l、[煞尾]等8支曲子均屬于[般涉調]。
  2.關漢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戲曲作家,被譽為“世界文化名人”。他一生寫了60多本雜劇,流傳下來的有10余本。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一起被尊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為《竇娥冤》。
  3.王實甫,大都(現在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從事雜劇創(chuàng)作,寫了十四個劇本,現存《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三種。也創(chuàng)作過散曲,《西廂記》為其代表作。明初賈仲明說他“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可見他在當時劇壇的地位和影響。在文字風格上,他傾向于華美綺麗,被譽為“花限人”(明,朱權《太和正音譜》)。他與關漢卿的“本色派”不同,被推為“文采派”的代表人物。
  4.湯顯祖,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其主要作品有《牡丹亭》、《紫簫記》、《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后面三種和《牡丹亭》合稱為“臨川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成就最為突出。《牡丹亭》又稱《還魂記》,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杰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和強烈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
  5.孔尚任,清初戲曲作家、詩人,山東曲阜人。經十年時間,寫成傳奇劇本《桃花扇》。《桃花扇》是一部“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歷史劇,通過秦淮名妓李香君和復社文人侯方域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反映明末腐朽、動蕩的社會現實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斗爭,指出明朝三百年基業(yè)為什么會覆亡的歷史教訓,作為后人的借鑒。
  6.文學典故
 ?、偃O弘化碧:萇弘,周朝的賢臣。傳說他無罪被殺,三年后,他的血變成碧(青色的美玉)。
 ?、谕厶澌N:望帝,古代神話中的蜀王杜宇的稱號。傳說他因水災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中,死后靈魂化為杜鵑,啼聲非常悲凄。
  ③六月飛霜:鄒衍,戰(zhàn)國時人。相傳他對燕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卻聽信讒言把他囚禁起來。他人獄時仰天大哭,正當夏天,竟然下起霜來。后來常用“六月飛霜”來比喻冤案。
 ?、軚|海孝婦:傳說漢朝東海有個年輕寡婦,對婆婆很孝順。后來婆婆自縊身死,寡婦被誣告為殺害婆婆的兇手。官吏就把她殺死以償命。她死后,東海一帶大旱三年。
 ?、萃蚴汗糯裨?,有一婦人天天到山上望夫歸來,竟變成了石頭,人稱“望夫石”。
 ?、藜t淚:王嘉《拾遺記》載,薛靈蕓選人宮時,別父母,以玉壺承淚,壺映出紅色。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后人遂稱女子眼淚為紅淚。
 ?、吣椅灒骸稌x書.車胤傳》記載,晉代車胤家貧買不起燈油,夏季聚螢火蟲于囊內,就其光而讀書。
 ?、喑迷拢骸赌淆R書?江泌傳》記載,南齊江泌家貧點不起燈,常在月光下讀書。
  ⑨流觴曲水:古代習俗,每逢夏歷三月三日,人們在環(huán)曲的水流旁聚會,在水的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飲,稱為“流觴曲水”。
  7.名言警句
 ?、俚匾玻悴环趾么鹾螢榈?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诒淘铺?,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③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④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
 ?、菖f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蘖汲矫谰澳魏翁?,賞心樂事誰家院!
  8.作品與作物
  《竇娥冤》——竇娥
  《西廂記》——崔鶯鶯、紅娘
  《牡丹亭》—柳夢梅、杜麗娘、春香
  《桃花扇》——李香君、侯方域
  《長生殿》——李隆基、楊玉環(huán)
  9.元雜劇的四大悲劇
 ?、拧陡]娥冤》
  《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元代雜劇作品,關漢卿著。故事源于《漢書?于定國傳》。內容敘述長安竇天章進京赴試,將女瑞云押為童養(yǎng)媳,被婆婆蔡氏改名竇娥,夫死寡居。無賴張驢兒父子欲占婆媳,投毒誤死父,昏官判竇娥死刑。法場上,她以血濺素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明愿,果然靈驗。三年后,其父察訪,終于昭雪。作品以強烈的悲劇效果,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熱情地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優(yōu)秀品質。該劇人物個性鮮明,情節(jié)緊湊,富于表現力,有感在動地的藝術力量,是元雜劇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相結合的優(yōu)秀作品。
 ?、啤稘h宮秋》
  《漢宮秋》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元代雜劇作品,馬致遠著。寫漢元帝時,奸臣毛延壽投敵獻美人圖,匈奴發(fā)兵索取皇妃王昭君。文武百官驚慌,昭君挺身出塞和親。臨行,昭君在灞橋“留下漢家衣服”,至番漢交界處因不愿進番族之境,又舉酒南望澆奠,后縱身投黑江而死。昭君死后,元帝深居漢宮,思念成夢,醒來又聽孤雁哀鳴,更引起了無限愁悵。劇本著重描寫了昭君對大漢的感情,譴責了文武百官的無能。作品寫人細致,富于心理描繪,有濃厚的抒情意味,但是所寫不合史實,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作品的真實性。
 ?、恰段嗤┯辍?div>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代雜劇作品,白樸著。故事取材于白居易《長恨歌》和唐傳奇《長恨歌傳》,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生死愛情。由長生殿慶七夕、沉香亭舞霓裳、馬嵬坡縊死、深秋雨夜哭奠貴妃4折組成全劇 。在這個傳統的愛情題材里 ,白樸根據自己的時代感受,含蓄地批判他們驕奢淫逸的生活,特別是把傳說中楊貴妃與安祿山的穢事寫進作品,就與歌頌李、楊愛情的主題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然而《梧桐雨》高超的藝術技巧向為后人所稱道,元雜劇四大家分別為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尤其是通過細膩的人物心理刻畫來塑造其精神面貌,更為出色。整部劇作著意描寫唐明皇的內心世界,憶舊、傷逝、相思交織在一起,傷感情緒和秋雨細敲梧桐的凄涼蕭瑟的氛圍,和諧一致,情景交融,構成一種詩劇的境界。《梧桐雨》對后世以李、楊愛情為題材的戲曲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清代傳奇名作《長生殿》即受其影響。
 ?、取囤w氏孤兒》
  《趙氏孤兒》全名《冤報冤趙氏孤兒》,又名《趙氏孤兒大報仇》,元代雜劇作品, 紀君祥著。故事取材于《史記?趙氏世家》。內容敘述晉靈公武將屠岸賈僅因其與忠臣趙盾不和與嫉妒趙盾之子趙朔身為駙馬,竟殺滅趙盾家300人,僅剩遺孤被程嬰所救出。屠岸賈下令將全國一月至半歲的嬰兒全部殺盡,以絕后患。20年后,孤兒長成,程繪圖歷教史實,終報前仇。作品描寫了忠正與奸邪的矛盾沖突,揭露了權奸的兇殘本質,歌頌了為維護正義、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氣勢悲壯,感人肺腑。
  10. 元雜劇四大家分別為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
元雜劇

1什么是元雜劇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生于中國北方,繁盛于元大德年間(13世紀后半期-14世紀),是在金院本的基礎上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并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一種有唱詞、賓白、科介范、舞臺諸要素的戲劇形式。
比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或宋雜劇可說已起了質的變化,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傳統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院本 是宋雜劇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發(fā)展的舞臺藝術,其內容、形式、腳色以及“務在滑稽”、唱念應對通“遍”的藝術特點,也與宋雜劇一脈相承。
諸宮調 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屬于中國北宋、金、元時期的一種大型說唱文學。是從變文和教坊大曲、雜曲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宮調的曲子輪遞歌唱而得名。諸宮調以說唱為主,又因為它用琵琶等樂器伴奏,故又稱“彈詞”或“弦索”。諸宮調由韻文和散文兩部分組成,演唱時采取歌唱和說白相間的方式,屬敘事體,其中唱詞有接近代言體的部分。諸宮調為后世戲曲音樂開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諸宮調的曲調來演唱宋雜劇了。至元代,其曲調對北方雜劇的形成卻起了重要的影響,它的重要的藝術手段,都為元雜劇所吸收。它為中國戲曲藝術的成熟奠定了基礎。據送宋王灼《碧雞漫志》卷而載:“熙豐、元祐間······澤州孔三傳者,首創(chuàng)諸宮調古傳,士大夫皆能誦之。”所謂諸宮調,是相對于限用一個宮調的說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種宮調串接而成,期間插入一定的說白,與唱詞配合,敘述有人物、情節(jié)的長篇故事。諸宮調又稱“話本”,像《西廂記諸宮調》卷一以“這本話兒”代指將要說唱的故事;120回本《水滸傳》第51回寫諸宮調演員白秀英的開場白:“今日秀英招牌上明寫這這場話本,是一段風流缊藉的格范,喚作《豫章城雙漸趕蘇卿》”。這說明諸宮調與民間說話是孿生的藝術種類。諸宮調作品出現的代言體虛實,與小說話本對人物聲口的模擬,有著密切的關系。
諸宮調與前此的說唱、歌舞均有淵源關系。它繼承了唐代變文韻散相間的體制,發(fā)展了以同一詞調重復多遍并間以說白的鼓子詞,以一詩一詞交替演唱并與歌舞結合的“轉踏”和集合若干同一宮調的曲調為一套曲的“唱賺”的結構。比起上述鼓子詞、轉踏和唱賺來,諸宮調篇幅更大,結構也更加宏傳,可以表現更為復雜的內容。一方面,它既能象長篇敘事詩一樣,使故事得到自由發(fā)展;另一方面,它的部分唱詞又兼有代言體特征,能造成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效果。由于它交互使用具有不同宮調、聲情的曲子,又為表達比較豐富的感情內容提供了條件。它是由說唱、歌舞到戲曲的演化過程中的過渡形式。
2元雜劇形成的社會原因
(1)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漢族的知識分子在當時倍受歧視。“門第卑微”“職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從事戲曲活動。
金滅北宋、元滅金的過程,同時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貴族、蒙古貴族的過程。人民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艱苦斗爭,要求有戰(zhàn)斗性和群眾性較強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而構成戲曲藝術的各種因素到這時已經過長期的醞釀而融為一體。這樣,元雜劇就在金院本和說唱諸宮調的基礎上,由于現實的要求、群眾的愛好,大大擴大了題材和內容,展開了中國戲曲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在元社會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文人也發(fā)生分化。特別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又沒有恢復科舉制度,中下層文人的仕進道路大大縮小了,生活跟著下降。除了少數依附元朝統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數文人和廣大人民同樣受到殘酷的迫害,因此,他們和人民的關系比較密切。部分文人和漢族民間藝人結合,組成書會。他們一方面學習漢族民間藝術的成就,同時又把自己的才能貢獻給雜劇的創(chuàng)作。書會的組織,漢族民間藝人和文人的合作對元雜劇的興盛起了推進的作用。宋金元城市經濟的發(fā)展為雜劇的興盛準備了充裕的物質條件。適應統治階級宴樂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同時,在農村也常常開展戲曲活動,晉南地區(qū)現存的舞臺、壁畫便是很好的證明(注:元代戲臺在晉南普遍存在,現已初步鑒定了晉南的襄汾、臨汾、洪洞、新絳、翼城等地的元代戲臺八處。又山西洪趙縣明應王廟內的元代雜劇演出壁畫,帳額上端題作“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節(jié)日、廟會是農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員也經常到各地作場。這樣就保持了戲曲在發(fā)展過程中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
(2)經濟原因:城市的畸形發(fā)展。發(fā)展階段元雜劇的發(fā)展可分為三期:初期,自蒙古滅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中期,自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元年至元文宗圖帖睦爾至順三年(1295—1332)。晚期,元順帝帖睦爾統治時期(1333—1368)。初、中、晚三期,雜劇創(chuàng)作在地域上的變化,在內容和藝術表現上各自的特點。
元代雜劇創(chuàng)作主體的分析。對元雜劇創(chuàng)作影響最大的兩類作家。關漢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此外,元朝的疆域廣大,交通發(fā)達,密切了國際和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北方諸民族樂曲的傳播,對雜劇的興盛也有一定的作用。元代的戲曲藝術稱元雜劇。元雜劇的“唱”、“云”、“科”是它的藝術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如《鐵拐李度金童玉女》第4折:“可看俺八仙舞一回你看(八仙上,歌舞科)?!贝送?,《劉玄德醉起黃鶴樓》中用了漢族民間舞隊舞《村田樂》,《追韓信》中用了跑竹馬等。元雜劇中這種插入性舞蹈還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祿山的《胡旋》舞和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等。元雜劇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著許多舞蹈因素,如各種器械舞、對打、翻跟斗、撲旗踏蹺等。另有一些劇如《小尉遲》中有“做調陣子科”、《馬陵道》中有“卒子擺陣科”,這是一種隊形舞蹈。元雜劇中其他做工,逐漸演變?yōu)槌淌交奈璧竸幼?,用以表現人物情態(tài),如《拜月亭》中的“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慌折慘打悲的科”等。當時的雜劇藝人,還給一些技巧性的舞蹈動作起了名字,如“撲紅旗”、“拖白練”、“踏蹺”等。
(3)藝術原因:各種戲曲藝術的積累和發(fā)展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藝術。并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成熟的文學劇本。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等為戲曲準備了故事內容,并且提供了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說唱諸宮調的樂曲組織和曲白結合形式直接影響了戲曲的體制;各種隊舞使戲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戲、影戲也給吸取的舞蹈動作和臉譜以影響。它們的發(fā)展使戲曲表演藝術漸趨成熟,同時也為產生優(yōu)秀的文學劇本準備了條件。
前代各種戲曲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雜劇形式上的各種借鑒,眾多文人參預戲劇活動促進了劇本創(chuàng)作的繁榮,很多著名演員的出現也有助于雜劇的興盛。當時戲劇演出的廣泛,上自宮廷,下至平民社會,觀賞戲劇演出成為一種娛樂習慣,演出的商業(yè)化帶來的競爭性,也是雜劇興盛的原因之一。而從文學劇本方面說,主要的一個因素是涌現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聯系的新型作家。他們有的是“書會才人”,有的是“職業(yè)演員”,更多的是懷才不遇或充任下級官吏的文人。這種身份和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的作品能夠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也決定了作品的藝術成就的普遍提高。
3元雜劇歷史演變
元代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戲劇樣式。它的最初出現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間它經歷了從不完備到完備的發(fā)展過程。雜劇體制的完備、成熟并開始興盛起來是在蒙古王朝稱元以后。到了成宗元貞、大德年間,雜劇的創(chuàng)作和演出進入鼎盛時期。雜劇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響,它有不同的聲腔流派,魏良輔《南詞引正》說雜劇聲腔有中州調、冀州調和小冀州調。這種北方聲腔的劇種,很快流行于全國。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樓集》記述了元代140多個著名戲曲演員(其中男演員30多人)的活動事?!肚鄻羌烦蓵谥琳迥辏?355),后又有增訂,其時距元亡不遠。它的記述說明元代的雜劇演出由北方發(fā)展到南方,遍布各地。
后雜劇開始南移,當時在江南溧陽作官的元淮就有詩詠及馬致遠《漢宮秋》和白樸《梧桐雨》等劇本,這時距元貞元年只有四、五年,而到元貞、大德年間,雜劇已是“舉世行”,關漢卿、白樸等人的作品也已是“天下流行”了。元雜劇繁榮的過程中,出現了眾多的作家和作品。在元代的各類文學作品中,雜劇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最為廣泛。在元代各類文學作品中,也只有雜劇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元代雜劇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比以前的文學較廣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寫入作品,乃至成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擴充和提高了宋代話本在這方面開拓的新領域。
4中國傳統戲劇的概念及其發(fā)展過程
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故稱“戲曲”。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
1、中國戲曲的孕育與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唐代,出現了由優(yōu)伶表演發(fā)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fā)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出現了"宋雜劇"。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fā)展成熟,戲曲形成。
2、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戲
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表現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溫州(古稱永嘉)一帶的民間。
3、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
4、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明清傳奇
明中葉以后,傳奇代替雜劇成為戲曲舞臺上的主角。其劇本文學曲詞典雅,體制龐大,名篇佳作不勝枚舉,表演上則日趨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近代、現代的京劇和各種地方戲。
京劇形成的形成是中國戲曲史上的大事。繼徽班進京(乾隆五十五年,為慶祝乾隆的八十壽辰, 三慶班進京獻藝,帶來了與昆曲截然不同的一種地方曲調徽調,給京城觀眾以耳目一新之感。之后又有戲班相繼進京?;照{以其通俗質樸之氣贏得了京城觀眾的歡迎,從此在京城扎下了根。)之后,湖北漢調藝人也于道光年間(1828年前后)進京與徽班藝人同臺獻藝,他們同徽調藝人一樣唱皮黃腔,只是更具湖北風格?;?、漢皮黃在京城和流,經過數十年的發(fā)展,終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種獨具北方特色的皮黃腔京劇。
5題材內容
1.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2.表現英雄主義,歌頌人民的反抗斗爭。
3.描寫戀愛婚姻,反映婦女悲慘命運,表現婦女的愿望和追求。
4.歌頌忠良,鞭撻奸佞。
5.反映家庭倫理社會道德狀況。
6元雜劇藝術特色
1.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
2.矛盾集中,情節(jié)緊湊,主線突出。
3.人物性格刻畫鮮明。
4.語言豐富多彩,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7元雜劇藝術形式
元雜劇的很多作品抨擊封建統治階級的官僚、豪紳以及他們的幫兇、爪牙對普通人民的迫害和剝削,同時歌頌普通人民對封建統治集團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反抗。其中杰出的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受冤屈的竇娥形象控訴被認為是世界的主宰——皇天后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更是表達了十分強烈的反抗精神。元雜劇是一種包含有“唱”、“念”、“做”......的戲劇樣式,它的劇本描寫人物故事則主要通過歌唱和念白。一些優(yōu)秀劇本的唱詞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詩劇的色彩。念白部分由于受唐、宋以來的戲劇傳統的影響,常有插科打諢,頗富幽默趣味。
元雜劇也經歷了自盛而衰的過程,大體同這個過程相當,雜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活動,可以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約為元世祖至元初至成宗大德末年。這是人才輩出、作品爭奇斗妍、各競異彩的繁榮時期。除了關漢卿、王實甫和白樸、馬致遠這幾位著名作家外,還有高文秀、紀君祥、楊顯之、石君寶、尚仲賢、李好古、李文蔚等。其中活動年代較早的作家是關漢卿、白樸、石君寶、李文蔚、楊顯之等。后期約自武宗至大年間至元末。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作家雖還不斷出現,作品也產生不少,并且其中鄭光祖、宮天挺等人的作品還有一些特色,但總的成就遠不及前期。大致從英宗正統年間以后,就明顯地呈現衰微狀況。這一時期還有一個特點是創(chuàng)作中心由大都移向臨安(今杭州)。
到了明代中葉以后,雜劇的演唱逐漸失傳,顧起元《客座贅語》中說:“南都萬歷以前,公侯與縉紳及富家,凡有宴會、小集多用散樂,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若大席,則用教坊打院本(即演雜劇),乃北曲大四套者”;“后乃變?yōu)槟铣髸t用南戲?!睋鞔瘟伎 端挠妖S叢說》,在萬歷以前雜劇演唱已經罕見,他于嘉靖末年聘請當時唯一精通北曲的老藝人頓仁教授女伶唱元雜??;還記頓仁說:“此等詞(指雜?。┎o人問及。”到了清代乾隆末年,葉堂《納書楹曲譜》所收的可唱的元人雜?。òㄔ髦H的作品)計有15種。這15種雜劇大抵每種只能唱一、二折,能夠演出的更少。在能演出的折數中,以關漢卿的《單刀會》第三折(“訓子”)和第四折(“單刀”)最為流行。但戲曲史家認為《納書楹曲譜》所記樂譜(工尺譜)已非元雜劇原來唱法,而是所謂“元曲昆唱”。在元雜劇演唱方法失傳或基本失傳的同時,劇本也大量地散佚了,但流傳下來的仍有不少。有關雜劇作家、作品的著錄,自元末就開始。鐘嗣成《錄鬼簿》著錄作家152人,作品450余種。賈仲明《錄鬼簿續(xù)編》補充著錄元明之際的作家71人,作品156種。到了明初,雜劇劇本還保留很多,李開先《閑居集?張小山小令后序》記載:“洪武初年,親王之國,必以詞曲一千七百本賜之”。從現存元雜劇中不少來自明代“御戲監(jiān)本”和“內府本”這一跡象來看,李開先說法或許有所根據,而“一千七百本”中當有大量雜劇劇本。洪武時候的一位“親王”,朱元璋的兒子朱權著《太和正音譜》,就著錄了元代以及元明之際雜劇作家191人,作品560余種。李開先還說他藏有雜劇千余種。自那時以來,大量散佚,今存作品約計只有李開先所藏的四分之一。由于文獻資料的缺少和鑒別作品的困難,
8元雜劇具有完整、嚴密的結構體制。
一、“四折一楔子”是元雜劇最常見的劇本結構形式,合為一本,每個劇本一般由四折戲組成,有時再加一個楔子,演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少數作品也有一本分為五折或六折的,還有用兩個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戲,個別情節(jié)過長的戲,可寫成多本,如王實甫《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楊景賢《西游記》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戲仍是四折。這很像后世的連臺本戲或連續(xù)劇。一本戲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個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但在楔子里,配角偶爾也有唱詞。由男主角主唱的叫末本戲,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戲。
所謂的“折”相當于我們所說的“幕”,首先是劇本情節(jié)的一個自然段落(又說是全劇矛盾沖突的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場(一個固定場景)戲,也可以包含多個場次;另外又是劇曲音樂組織的一個單元。四折即是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尾四個階段,每折由一個有嚴格程序的套數構成。元雜劇在四折戲外,為了交代情節(jié)或貫穿線索,往往在全劇之首或折與折之間,加上一小段獨立的戲,稱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稱為開場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間的,稱為過場楔子。楔子本義是木器榫合處為彌縫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雜劇中它所起的是綿密針線或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趙氏孤兒》五折,《秋千記》六折,《西廂記》五本二十一折,楊景賢的《西游記》六本二十四折。此外在劇本的開頭或結尾,還有“題目正名”就是用兩句話或者四句話,標明劇情提要,確定劇本名稱。如《竇娥冤》的題目正名為兩句:“秉鑒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
二、音樂曲調方面 元雜劇以北方音樂為基礎,因此有別稱“北雜劇” ,采用的是北曲聯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個套曲,每一個套曲一般都連綴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牌組成。每折一個套曲,常見的是第一折用仙呂,第二折用南呂,第三折用中呂,第四折用雙調。少數劇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宮調的。在每一宮調之內,各有數十支曲牌。曲詞就是按曲牌填寫,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壓同一韻腳,不可換韻。有時又有向其它宮調借用一支或幾支曲牌的情況,稱為借宮。
三、雜劇角色分為旦、末、凈、雜。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員。外旦、貼旦次要女演員。末包括正末、小末、沖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員,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員。沖末是首次上場的男演員。凈是地位低下的喜劇性人物。雜是除以上三類外的演員。有孤(當官)、駕(皇帝)、卜兒(老婦人)、徠兒(小廝)、細酸(讀書人)等。
四、主唱 元雜劇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稱旦本,如《竇娥冤》竇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稱為末本,如《漢宮秋》,漢元帝主唱。一般來說,一劇中一人主唱到底,這是通例。但也有少數劇本,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人物也有所變化。如《賺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張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這就出現了主唱人物的變換。在楔子里,雖然不是正旦或正末,也會有幾句唱詞。曲詞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發(fā)感情,有時也用來交代劇情,具有抒情兼敘事的雙重功能。
五、賓白 在后世的戲曲中也叫道白或說白,前人對元雜劇的賓白大致有兩種解釋:徐渭《南詞敘錄》:“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言其明白易曉也。”單宇《菊坡叢話》:“北曲中有全賓全白。兩人對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焙笳邚挠栐b角度說明可能更準確些。它是曲詞外演員說的話、包括人物的對白和獨白,由白話和部分韻語組成,又稱韻白和散白。對白與話劇的對話相似,獨白兼有敘述的性質,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六、科介 也稱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動作,元雜劇中指示人物動作和表情的術語。一般來說,元雜劇劇本中的科表示四個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動作,如《漢宮秋》第一折寫王嬙迎接漢元帝,注明“趨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壽定計,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動作,高文秀《襄陽會》四折“四將做混戰(zhàn)科”四是指劇中穿插的歌舞動作。《梧桐雨》二折玉環(huán)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時也表示劇中的舞臺效果。《漢宮秋》“雁叫科”。
七、元雜劇常用的一些古白話詞:
行動些(走快些)、沒來由(沒由來)、葫蘆提(糊涂)、只合(只應該)、也么哥(詞尾助詞)怎生(怎么)、哥哥行(哥哥那邊。哥哥,對一般男子的客氣稱呼。行,宋代和元代口語里自稱或者稱呼別人的詞后邊,有時加“行”字,大致相當于“這邊”“那邊”或者“這里”“那里”)、兀的(“這”的意思,帶有驚訝語氣)咱(元曲中常用于句尾,表示祈使語氣,相當于“吧”)、著(命令)。
八、題目正名
元雜劇在劇本的末尾,用二句或者四句韻,說明劇本的思想內容,作為全劇的收場語,這叫做「題目正名」。題目正名是在劇終時念出的,念的角色可能是副末。他不是情節(jié)的組成部分。題目正名是元明雜劇和南戲的劇情提要。
用兩句或四句的韻語概括全劇主要關目,最后一句多是此劇的全名,每句一般在5到8字之間,也有多到11字的。在刊刻劇本時把題目正名或放在劇前,或放在劇后?;蚍Q“題目正名”,或省稱為“題目”或“正名”。有些已佚的劇目,從題目正名尚可推測出劇情概略。
題目正名的作用一般認為與近代戲園門口的廣告相似,用紙或木牌將劇情內容,介紹給群眾,以招徠觀者。如馬致遠《漢宮秋》,其結尾對句是“沉黑江明妃青冢恨,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又如王子《誤入桃源》其結尾對句是“太白金星降臨凡世,紫霄玉女夙有塵緣;青衣童子報知仙境,劉晨阮肇誤入桃源?!?,這兩處對句的末句“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劉晨阮肇誤入桃源 ”便是這兩個雜劇各自的全稱。而《漢宮秋》、《誤入桃源》便是其簡稱。又如《單刀會》題目:“孫仲謀獨占江東地,請喬公言定三條計。正名:魯子敬設宴索荊州,關大王獨赴單刀會?!薄秵蔚稌肪褪莿”镜拿?。
〔題目〕安祿山反叛兵戈舉 陳玄禮拆散鴛鴦侶〔正名〕楊貴妃曉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這出雜劇便以“正名”中的「梧桐雨」來命名。
再如馬致遠《漢宮秋》雜劇的“題目正名”是: 〔題目〕沈黑江明妃青冢恨〔正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然后該劇便以“正名”中的「漢宮秋」來命名。
九、宮調
周德清《中原音韻》記載元代最通行的宮調有十二種,即所謂“五宮七調”。元雜劇中實際應用的只有五宮四調,五宮四調:仙呂宮、南呂宮,中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后通稱為“北九宮”。每個宮調下又有曲牌——曲子的調名,雜劇的曲文要按照曲牌的規(guī)定來填寫。這樣,每一折就構成同一宮調下的各種曲牌的組列,數量不等,最短的只用三個曲牌,最長的可用二十多個,通常用十個左右。這種組列,就叫做聯套,套數、套曲。
9作家分期
鐘嗣成《錄鬼簿》將元雜劇的作者分為三期:
第一期(1234—1276)“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所錄作者57人,皆北方人。
第二期(1277—1340)“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
第三期(1341—1367)“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聞名而不相知者”
而一般的研究者大多把元雜劇分為前后兩期,以大德年間(1279—1307)為界。
前期是高度繁盛的時期,作家作品的數量相當可觀。當時活動的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等。
后期活動的中心南移,主要作家有秦簡夫、鄭光祖、喬吉等。
10地位影響
首先,元雜劇是中國文學史上俗文學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收獲。從此以后,俗文學便以矯健的雄姿活躍在文壇藝苑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其次,元雜劇是中國文藝史上戲曲藝術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收獲。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但戲曲藝術的真正成熟卻是在宋元時期。元雜劇與宋元戲文相媲美,一起成為中國古代戲曲藝術最早的成熟形態(tài),為古典戲曲的表演藝術奠定了基礎,并一直成為明清時期各種戲曲藝術不可逾越的典范。從此以后,戲曲藝術就成為中國人文化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養(yǎng)料,塑造著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面貌。
再次,元雜劇也為中國文學史奉獻出一筆極其豐厚的精神遺產。元雜劇作家以直面人生的現實精神和純熟精湛的藝術技巧,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曠世杰作,不僅使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也為中國古代文學思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資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古代戲曲鑒賞(人教版高二必修)
文學史歌(41——50章
中國歷史概述(一百〇五下)——遼夏金元的文學
何謂元曲,元曲“六大家”有哪些人?
元曲的發(fā)展史
極簡元曲史:20首名作,道盡元曲百年興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河县| 连城县| 孟村| 江阴市| 神农架林区| 德格县| 巩留县| 渝北区| 明光市| 谢通门县| 揭西县| 墨玉县| 淮滨县| 涿鹿县| 清远市| 海城市| 炉霍县| 开原市| 黄平县| 盘山县| 梁山县| 新和县| 宁武县| 电白县| 固安县| 宜城市| 灵寿县| 禹城市| 华亭县| 永吉县| 垫江县| 哈巴河县| 石城县| 武川县| 巴中市| 宁乡县| 扎鲁特旗| 开鲁县| 军事| 达尔| 黎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