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名醫珍言錄
治病必先辨證,辨證須辨兼證。(清·費繩甫《孟河費繩甫醫案》傷寒)。
辨證是認識和診斷疾病的方法,是確定治法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因而治病必先辨證,但辨證時除了辨主證外,還必須顧及兼證。因臨床中常有兼證不除而影響主證的治愈,故辨證時要分清主次,然后據主次緩急治之,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氣不足便是寒.氣有余便是火。(清·程杏軒《杏軒醫案》)
氣不足系陽氣虛衰,故有“陽虛則外寒”之說。陽氣不足亦能產生內寒,以氣虛不能溫煦臟腑,致臟腑功能減弱,常見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尿清便溏,舌質淡,脈沉遲或細弱等象,治宜分清內外而予益氣溫陽。
氣有余便是火,常由七情過極,氣郁化火所致,其表現常有目赤腫痛(肝火、膽火),煩躁失眠(心火),嘈雜易饑(胃火)等證,治宜辨明臟腑而予以清火泄熱。
氣為血所郁則痛,血為氣所蒸則化為膿。(清·唐容川《血證論·便膿》)
氣為血帥,血隨氣行。瘀血停滯則阻氣行而致氣滯,如是則氣不運血,反被血郁,而凝結為痛。血郁為氣所蒸,則血腐為膿。從氣血運行的關系,說
明治療血證必須調氣,使氣不為血之病;治氣亦須調血者,如是方能氣血調和,病無所生。
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清·王士雄《溫熱經緯》卷四·濕熱證)
此語是說明濕熱證之所以有濕偏重和熱偏重的病機。因脾胃同居中土,一里一表,一陰一陽,濕熱之邪侵襲人體亦多在中土,然后隨著人體素質之異而變化。若中陽旺者受之則從熱化,多出現陽明實證。若中陽虛者受之,則從濕化,多出現太陰虛證。
酸主乎火,軟主乎濕。(明·秦昌遇《病因脈證》卷三·痠軟論)
此言辨痿癥之要點。痿癥雖有五,但從病因來說,不外以痠感為主的熱
痿和以軟感為主的濕痿。但痠軟之癥又多責之于陽明,認為“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不管外感風濕、濕溫,還是內傷痰飲、濕火,又均與陽明有關。故《索問·痿論》有“治痿獨取陽明之說”。
頸項脹是風,舌根強屬痰。(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卷二·中風)
此乃風痰相合而致中風之證。風痰入絡腦后脹痛,風痰阻于舌根,則語言蹇澀,甚則舌瘖不語。此多因厥陰肝經為風痰痹阻所致。其證尚屬病位淺,病情輕,中經絡之證,投以羚羊角、鈞藤、防風、羌活、制僵蠶,川芎,桔梗、桑葉、遠志、薄荷、生甘草等熄風化痰。謹防復中。
衛虛則外寒而栗,營虛則內熱而咳;營虛則咳傷肺而唾腥,衛虛則
寒入脾而吐廷沫。(清·程杏軒《醫述》卷六引程扶生語)
此語旨在指出咳嗽兩種類型的鑒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陽虛
則外寒,陰虛則內熱。”衛氣虛弱,衛表失固,衛陽因而不足則外寒而栗,寒邪傷脾,脾運失司,聚濕生痰,故咳痰色白,量多質稀或吐涎沫。營陰虛弱,易使肺陰不足,肺失滋潤,故痰少質粘,色黃面稠,甚或兼有腥味。
衛氣虛則多汗,營血虛則無汗。(清·程杏軒《醫述》卷十引婁全善語)
此系辨衛氣虛與營血虛的主證。衛氣屬陽行于脈外,具有衛外固表功能,
故衛氣虛則衛表失固,腠理疏而津液易于外泄故多汗。營血屬陰,內有津液,營血虛津液亦因之而不足。津液乏源故無汗。明乎此,則知衛虛之多汗,當以補氣固表為主,方如玉屏風散;營血虛之無汗,當養血生津以滋其化源。
胃為衛之本,脾乃營之源。(金·李東垣《脾胃論》)
此語指出脾胃乃營衛生成之本源(兩句為互文)。正如《素問·痹滄》說:“營者,永谷之精氣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營、衛之氣的生成除有自然之清氣參與其間外,主要則來源于中焦脾胃的水谷之氣。故臨證治療營虛衛弱的病證,當著眼于健脾運胃。
營陰虛則風陽易逆,脾胃弱則肝木易橫。(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卷二)
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故營陰虧虛,則易引起肝陽上亢,甚則化火動
風,出現眩暈、肢麻抽搐等癥,故曰“營陰虛則風陽易逆”。臨證治療當滋養營陰為主。
脾胃在五行屬土,肝在五行屬木。在生理上,木能疏土,以保持脾胃功
能的正常。在病理時,木能乘土。若脾胃虛弱,則肝木易于乘犯,稱為“土虛木乘”,可見頭暈、脅痛,納呆脘脹,頻頻噯氣,腹痛便溏等癥,故曰:“脾胃弱則肝木易橫”。治療當取培土抑木之法。
凡病氣重,則小便必澀;病氣蘇,則便溺漸通。(清·程杏軒《醫
述》卷九·小便)
此語示人可從小便的通與澀,來預測病情的輕與重。《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若病氣重致膀胱氣化功能失司,則小便澀而不通;人體中代謝產物,不能隨小便外泄;病氣輕膀胱氣化功能亦因之而漸趨正常,則小便亦漸通,病氣可隨尿而出。此對濕熱蘊于下焦者,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實秘者,秘物也,虛秘者,秘氣也。(清·程杏軒《醫述》卷九引張潔古語)
便秘一證,其因甚多,但治療時首當辨明虛實。實秘者,大便燥結,滯
留腸腑,腹部脹滿拒按,此為邪之有余,治當通導大便,攻下積滯。虛秘者,大便未必干結,而由氣血陰陽虛弱所致,此處言虛秘者乃因氣虛無力推動所致。治當補中益氣,氣足則便自通。故有用補中益氣湯者,亦有重用白術一味30-60克治愈便秘者。
熱在上焦,咽干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在下焦,便秘溺赤。(明·李據梃《醫學入門)卷四·積熱)
此為辨熱在三焦的主證。積熱的部位不同,臨床證候亦各異。熱積上焦,則咽干口燥而臭,甚則舌糜唇瘡;熱積中焦,則胸滿干嘔作渴;熱積下焦,則
大便秘結不通,小便黃赤,灼熱疼痛。以上三焦熱證,證候不同,治法亦異。如上焦熱用黃芩湯,中焦熱用調胃承氣湯,下焦熱用八正散,若三焦俱熱用三黃湯加減進治。
脈病,人不病則病重;人病,脈不病則病輕。(清·王孟英《王氏醫案繹注》卷二張氏婦案)
脈與證,同是疾病反映于外的現象。然診察脈象應注意胃氣之多寡有無,實是醫生診候疾病順逆、進退、輕重的要訣。若脈病失去柔和之態,患者雖無明顯癥狀,但病情多危重;若患者癥狀雖明顯,但脈有胃氣,按之柔和,應指
有力,則病情多較輕,驗之于臨床,確有實用價值。
濕病在表,一身盡痛;黃病在里,一身不痛。(明·汪昂《醫方集解》利濕劑·茵陳蒿湯)
濕在表、在里均有身黃,其鑒別方法常以一身盡痛與一身不痛為辨證要點。濕邪在表,衛氣不暢,故一身盡痛,濕邪久羈不解,郁而化熱,則可發黃
,正如《盒匱要略》所說“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治以麻黃加術湯。若濕熱在里,困遏脾陽,熏蒸肝膽則為黃疸,不見身痛,而見皮膚、鞏膜、小便色黃,苔黃膩脈滑數等。治當清熱化濕,方以茵陳蒿湯加減。
淡白舌苔亦有熱證,黃厚滿苔亦有寒證,舌絳無津亦有痰證,當以脈證便溺參勘。(清·陸定圃《冷廬醫話》卷四引《重慶堂隨筆》語)
此語源于《重慶堂隨筆》,意指辨舌之法,當參合脈證便溺,細心審察,方能辨清真偽。淡白舌苔多見于表證、寒證,但若熱證見此苔者,其脈必數,
大便多秘結或溏而穢臭,小便短少,黃厚滿苔多見于里熱食滯,但亦有寒證見此苔者,其脈多遲,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熱入營陰而見舌絳無津,但痰證亦有舌絳無津者,其脈必細數,大便多秘結,小便多短赤,臨床必須四診合參,才能去偽存真。舌苔雖可憑,亦未可全憑。
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明·泰景明《病因脈治》卷二·喘癥論)
喘癥的辨證先分寒熱,分寒熱,虛實亦往往在其中。寒喘多因正虛邪實,發作時喉中痰鳴如鼾,聲低氣短不足以息,動則尤甚,治當溫肺化痰,益腎降
氣。熱喘多因痰熱壅肺,肺失清肅所致,發作時氣粗息涌,痰鳴如吼,痰黃粘稠;治當清肺泄熱,化痰平喘。
凡小便,人但見其黃,便謂是火,不知人逢勞倦,小水亦黃。(清·程杏軒《醫述》卷九引張景岳語)
小便色黃的原因很多,不可一見小便色黃使謂是火。辛勞過度亦能使小便色黃,此外焦思多慮,瀉利失水,酒色傷陰等均可導致小便色黃。若因火致小便色黃者,常兼見尿急,尿痛、尿道灼熱等下焦濕熱證候。
無脈之候,所因不一,久病無脈,氣絕者死;暴病無脈,氣郁者可活。(日本·丹波元簡《脈學輯要》卷上總論)
病證無脈并非全多主死,首先應分病之久暴。久病而見無脈,多因臟腑
衰敗,胃氣漸無,氣血衰微,致脈道空虛,故預后兇險;苦暴病而見無脈,或因氣郁血瘀,或因寒閉痰阻,使經脈不行,故預后較好。然暴病之猝然大吐大瀉而致傷津亡液,或大出血而致氣隨血脫之見無脈者,亦屬預后兇險。
假實者,形實而神衰,其脈浮洪芤散也;假虛者,形衰而神全,其脈靜小堅實也。(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卷上·病,寒熱虛實真假論)
此為虛實真假辨。假實著,虛弱的病發展到嚴重時,反現似盛的假象,例如大出血的病人出現發熱,類似陽明熱證,但其人神倦乏力,脈雖洪大,重按則軟,形如蔥管(芤脈),舌質淡白而嫩,此乃真虛假實也。假虛者,病本實證,反出現類似虛弱假象,例如“熱厥”證而見四肢厥冷,脈初按沉伏靜小,重按卻應指有力,患者聲高氣粗,舌紅苔黃,此乃真實假虛也。臨床應辨清虛實真假,方不為“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所惑。
假寒者,寒在外而熱在內也,雖大寒而惡熱飲;假熱者,熱在外而寒在內也,雖大熱而惡寒飲。(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卷上·病,寒熱虛實真假論)
假寒者,陽證似陰,火極似水也。假熱者,陰證似陽,水極似火也。臨
床見此,都是危重之證,必須辨清。徐氏提出:假寒證雖大寒而惡熱飲,假熱證雖大熱而惡寒飲為辨別要點。此外,假寒還有身寒而不欲蓋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熱;以及咽干口臭,便結尿赤,舌紅苔黃,脈沉細有力等。假熱證,有身熱反欲蓋衣被,脈大而按之無力,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潤滑一派寒象。所以寒熱雖有真假,但喜惡之情必真,此乃辨寒熱真假之關鍵。
證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清·俞震《古今醫案按)卷一·傷寒)
臨床辨證,若脈證出現真假疑似時,當以舌為辨。舌色紅絳,舌形堅斂蒼老多屬實熱證。舌色淡白,舌形浮胖嬌嫩邊有齒印多屬虛寒證。曹炳章《辨
舌指南》云:“辨舌質可驗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實踐證明,舌象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病情,它對辨別疾病的性質、部位、推斷疾病的深淺,輕重,以及判斷疾病的轉化等,都有一定的意義。
虛實之要,莫逃乎脈。如脈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實證。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實證。(明·張景岳《景岳全書》卷一·傳忠錄上·虛實篇)
八綱中的虛實是辨別正氣和邪氣盛衰的綱領。辨別方法,常以臨床證候為依據,但有時辨之不清,必以脈為準。“虛實之要,莫逃乎脈”,是指辨別虛
實的關鍵在脈。辨脈之法,以三部舉按有力者為真實證;輕按浮大弦硬,重按則無力,此乃胃氣匱乏之象,為假實證。故醫者辨虛實當以切脈為據,求脈真偽當以有力、似有力為準繩。
暴病多實,久病多虛;暴病多寒,久病多熱。(清·王旭高《醫學芻言·辨證概述》)
暴病者,病程短,一般正虛不甚,以邪實為主;久病者,病程較長,大多經過治療,其時邪氣雖衰,而正虛未復。所以說暴病多實,久病多虛。其言
暴病多寒,久病多熱者,諒系指傷寒之證,初則為寒,久則寒邪化熱,故曰久病多熱,非概所有暴病、久病之多熱多寒。綜上以觀,可見此語系提示臨床時必須詢問起病時間,時間之久暫,可為診斷虛實寒熱之參考。
最虛之赴,便是容邪之赴。(清·曹仁伯《柳選四家醫案》,繼志堂醫案·瘕癖門)
疾病的發生,不外正氣虛弱和邪氣的侵犯,而正氣虛弱又是發生疾病
的主要因素,故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曹氏所說“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是對每個具體病來說的。《醫學真傳》亦云:“臟氣不足,病在臟;腑氣不足,病在腑;經脈不足,病在經脈”。《錦囊秘錄》云:“風寒外感,表氣必虛;飲食內傷,中氣必弱。易感寒者,真陽必虧,易傷熱者,真陰必耗”。可見,正虛是一般疾病發生的決定因素。正虛為本,邪實是標,臨征者當須知此。   
心無水則孤火上逆,腎無火則寒水下凝。(清·唐笠山《吳醫匯講》卷八·攝生雜話)
心位居上屬火而藏神,腎位在下屬水而內寓相火。心腎陰陽在生理上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心火須有腎水的涵養方能下降,腎水必賴心火的溫煦始得蒸騰。心腎功能正常,則上下相交,水火既濟,與其他臟腑共同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若腎陰不足,不能上滋心陰,則心火偏亢,可見失眠、多夢、耳鳴、心悸等癥,故曰:“心無水則孤火上逆”。若心陽虛虧,不能下暖腎陽,則陽虛水濕凝聚下焦,可見浮腫、腹脹、小溲短少等癥,故曰“腎無火則寒水下凝”。
肝陽伏,則風熄而鎮靜,肝陽升,則風旋而鼓舞。(清·謝映廬《
謝映廬醫案》)
肝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其性剛,喜條達,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之涵養,血液的濡潤,則其剛勁之質始得為柔和之體,肝陽伏藏,不致陽升風動。故曰:“肝陽伏,則風熄而鎮靜”。若陰虧血少,不能涵肝,或抑郁暴怒,皆可致肝陽上升,肝風內旋,而見頭部抽掣疼痛,頭暈目眩或口眼歪斜,肢麻或震顫,舌強,舌體偏斜抖動,言語不清,甚則卒然昏倒,手足拘急或抽搐
等動風之象。故曰“肝陽升,則風旋而鼓舞”。
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卷三·脾胃門)
此語為葉天士對胃脘痛引發因素的總結。認為胃脘痛雖有各種證型,但其起病之因,大多與肝郁有關。肝病每因情志抑郁,所愿不遂,或郁怒在心,久而不解,導致肝郁氣滯,或肝氣橫逆,皆能犯及于胃,使胃氣失和。故葉氏認為: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以此揭示胃脘痛之病變,其標在胃,而其本實在于肝。故治胃者應首先著眼于肝。
肝風上升于巔頂,原屬陰虧;痰濁彌滿于中宮,多因脾弱。(清·
王旭高《王旭高醫案》卷二)
肝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必賴肝腎陰血之濡潤,方能發揮其正常的疏泄功能。若陰虛血燥則生風,風性動搖,上致巔頂,可見眩暈欲仆、耳鳴等
癥;橫穿經絡,又可見肢麻、抽搐等癥。由此可見風動諸癥,其本在于陰虛,故日:“肝風上升于巔頂,原屬陰虧”。故治療肝風病證必須填補肝腎,滋養陰液為主,實為治本之謀。
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故脾氣健運,則水谷得以化生精微,敷布周身。若脾虛失運,則水谷不化精微,反生痰濁,停聚中焦,可見脘部痞滿、身重嗜睡、嘔惡痰涎、腹鳴且脹、大便多溏等癥。故曰;“痰濁彌滿中宮,多因脾弱”。故治之者,當以健脾燥濕為要,不化痰而痰自消除。
脾腎為生痰之源,肺胃為貯痰之器。(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卷三)
脾居中焦,主運化水谷;腎處下焦,有蒸化水液,助脾運化之能。故脾腎功能正常,則水谷盡化為精微,輸布于周身。若脾腎功能失常,則水液不能正常輸化,不為津液反積聚為痰飲。故曰:“脾腎為生痰之源”。于此可悟治療痰證,欲杜生痰之根,當以補脾氣或以補腎溫陽為法。
肺位最高,為清虛之臟,胃在中焦,為水谷之海,肺胃功能正常,則能正常受納飲食物,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亦得以布達周身。若肺失肅降通調,胃乏和降受納,則痰飲易停,而見喘咳咯痰,嘔唾痰涎等癥,所以說:“肺胃為貯痰之器”。故在痰多時可用降氣化痰,和胃蠲飲法,但這是治標之法。
肝一病即延及他臟。(清·李冠仙《知醫必辨》論肝氣)
此語是提示我們在臨證時要注意肝病可累及他臟而產生各種不同證候的特點,治療肝病時當重視防其傳變,已有傳變則應抓住肝病這個主要矛盾,根據具體情況恰當施治。肝病延及它臟而發病的如:肝病及心,致氣郁痰凝,蒙閉心神,證見癡呆神昏;病及于脾,致運化失常,證見腹脹腸鳴,大便溏泄等;病及于肺,致火逆犯肺,證見嗆咳、咯血;病及于腎,致水液代謝失常,而為癃閉、水腫等;病及沖任,胞宮,則又可致月經不調或經閉、崩漏等。故曰:“肝一病即延及他臟”。這一論點與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肝為諸臟之殘賊”的認識是一致的。
肥人多痰,大半因濕。瘦人熱,旨因燥。(清·王燕昌《王氏醫存》卷九·肥人多痰瘦人熱)
肥人之所以多痰,多因脾胃運化乏力,釀濕而生,故王氏又曰“蓋不病則津液為脂膏,病則作濕釀痰也”(同上)。由此可知肥人之痰多,是聚濕所致。而濕之成,又由于脾胃之虛。若脾胃不虛之人,則與嗜食肥甘有關。瘦人熱,實即瘦人多火之意,火熱易傷津液,津傷則燥生,燥生則火熱可因而加劇,故曰皆因燥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必記經典語錄
名中醫診言錄
中醫經典名句
中醫名言名句集錦 (一)
名老中醫之路第二輯(1)
585.名老中醫的醫案精選2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市| 玉山县| 安宁市| 聂拉木县| 邵东县| 垣曲县| 平凉市| 平顶山市| 搜索| 烟台市| 安康市| 清水河县| 宁乡县| 亚东县| 宜春市| 镇巴县| 富宁县| 汪清县| 都昌县| 宾阳县| 宾川县| 海兴县| 昆山市| 临沭县| 浏阳市| 通州市| 宁安市| 惠来县| 大渡口区| 伽师县| 长白| 兰坪| 天长市| 沂源县| 于田县| 大兴区| 鞍山市| 苏尼特右旗| 长白| 巴楚县| 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