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為理財工具書《財務幸福簡明指南》作的序
(文章內容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作者雇主及任何機構)
要真正“善用”理財以實現人生富足,其實非常不易。為何?因為投資理財是一項逆人性的事業:人們總是追求高回報,希望實現快速致富;而真正可持續的富足來自于財富的持續勻速積累。成功的理財要求我們“量入為出,量力而行,開源節流”;這與人們希望“隨心所欲,揮灑自如,紙醉金迷”的生活狀態相悖。財富保值增值的基本原則是“資產配置,分散投資、跟隨市場”,人們追求的卻是“孤注一擲,集中火力,戰勝莊家。”……
現實生活的投資理財實踐中,人們追求的財富目標與實際結果往往是大相徑庭:以股市投資為例,一年五倍回報是許多投資人愿望,然而能實現五年一倍的投資人已經能比肩公認的“股神”巴菲特“了。
國人常找出“國內房地產一直漲”這樣的反例來印證“集中投資,實現創富”的成功學。然而,投資理財是一場馬拉松,一次或幾次的沖刺并不解決問題。投資理財的最終目標是長期的財富的保值增值,而同一資產類別階段性的超額高回報意味著后一段時間的低回報,因為任何一類資產的回報率長期而言就是一個均值。簡而言之就是朝三暮四的游戲,早上吃多了,晚上就吃少,或是壬吃卯糧,前期透支未來,后期就得還債。
過去二十年,國內房價與物價持續上漲,除了經濟發展速度快的因素外,就是“貨幣”現象了。以下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
據人民銀行2019年7月12日公布的數據,“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為192.14萬億元,同比增長8.5%”。據美聯儲官網,截止2019-07-01,美元的M2是14.8194萬億美元。按6.88的匯率,美元的M2折算為101.9萬億人民幣。也就是說我國90萬億人民幣經濟體的貨幣供應是美國21萬億美元經濟體的1.89倍。
回到2001年2月,美元的M2是5萬億美元;人民幣的M2是13.44萬億人民幣,當時的匯率是8.3,美元M2總量是人民幣的3倍。
從2001年2月到2019年7月,人民幣M2從美元的1/3,彎道超車變成美元的1.89倍了。如果這種趨勢一直維持下去,我們似乎很快就可以把全世界買下來。然而,此等好事一定是無以為繼的,泡沫化的日本經濟在1990年起步入“失去的三十年”就是前車之鑒……
國內長期貨幣供應寬松,不但讓國內的房價、物價實現了對美加等發達國家的彎道超車,在成就了過去二十年來固化在人們思維定式中的“房地產價格永遠漲”的幻覺的同時,也讓當今國內投資人面臨著“無限量的流動性對應有限的優質資產的矛盾”,也就是“有錢難找好的投資標的”的尷尬境地。而且伴隨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的是整體債務水平不斷攀升,構造了投資理財道路上的種種陷阱。
筆者因工作關系長期與富裕人士打交道并討論投資理財的話題,感覺到他們的看法有兩個共同特征:一,預期回報率高(15%-20%的年化收益率才覺得勉強可以接受);二,配置非常簡單(大部分是房地產,還有部分就是“高收益理財產品”)。在未來,如繼續以這樣的“姿勢”繼續奔跑,很難躲過各種“理財陷阱”。
如何才能避免趟進形形色色的“理財陷阱”?其實并不需要太高深的學問,只需要堅守以下這些自己不一定愿意接受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常識即可:
1, 高的固定收益(目前在10%或以上)一定意味著伴隨著高風險。
試想一下,GDP的年增長率是6%左右,作為各行業精英的A股上市公司總體平均資產收益率只有5%左右。10%以上回報率的投資項目非常難得。投資人要取得10%以上的固定收益,意味著借款人以10%以上的成本獲得資金,投資回報率低于資金成本,顯然是無以為繼的。
2, 作為一般投資人,太好的東西是輪不到自己的。憑啥能取得比他人高的收益而不用承擔風險?一旦得到仿佛是天上掉下來餡餅般的好東西,就要琢磨一下,為何偏偏這么好的東西讓自己得到了?這真不是圈套嗎?
3, 牢記“人類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的古訓。富裕人士的身邊都不乏主動上門推薦“必漲股票”、承諾“高回報”、傳授投資“必勝秘籍”、推銷“最佳產品”的各色人等,然而他們一定不是要往您的口袋里塞錢的活雷鋒,他們到您身邊的來的目的也并非是傳經送寶,只是看中了您辛勤勞動而積累的財富而已。
作者在書的末尾畫龍點睛地指出:如果你白天干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晚上回家與自己所愛的人們在一起,這就是一種“富足”,即使你不一定是“富裕”。我認為,富足是指精神上與物質上的自由,而富裕僅指財富上的豐富。
實現“富足“,必須有一定的財富作為保障;比如當你所干的工作不再令你喜歡,你能有退出的自由,而這種自由的背后是你的財富實力。然而,僅擁有物質上財富的豐富,并不一定讓人感覺“富足。
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然而,巨額的財富不但不一定為人們帶來富足,反而往往會帶來更多的困擾。正可謂“官大官小,沒完沒了;錢多錢少,都有煩惱。”
得益于過去二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國內涌現了大批以實業勤勞致富的億萬富翁。同時也因資產泡沫而派生出無數的億萬富翁,這些靠膽大負債、投機取巧而成的“億萬富翁”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疲憊與焦慮”。
其實,從“億萬富翁”到“億萬負翁”就差一次貨幣收緊、股市的下跌、又或是“去杠桿”而已……在過去三年,這樣的“變身魔術”已經一直在上演了。
許多人都知道,投資理財的正道應該是通過適當的資產配置來取得與所承擔風險相匹配的合理回報,避免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然而,實踐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并不多。因為大家都有戰勝市場的情結,都覺得自己比其他市場參與者要強,能取得比市場平均水平更高的回報,但實際上,大家又都僅僅是普通人而已。
建議投資人謙卑下來,跟著書中安排的計劃,做好這個“77天”的修煉,然后,就如作者所教導的,通過“開源節流、精心規劃、堅定執行”,以合理資產配置而去實現可持續的財務自由吧。只有如此,才能跑贏投資理財這一場人生的馬拉松,同時實現物質上的富裕與精神上的富足。
陸家嘴讀書會
主講:《財務幸福簡明指南》作者黃凡
時間: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