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歸經】辛,溫。有大毒。入心、肝、腎經。
【功效】祛風除濕,溫經止痛。
【功效特點】本品辛散溫通,善于逐風邪、除寒濕,故能溫經止痛,可散在表之風邪、逐在里之寒濕,但補陽之功不如附子,而祛濕通痹之力則較附子為勝,所以古人有“附子逐寒,烏頭祛風”之說。用治風寒濕痹、酸痛麻木、脘腹冷痛,療效卓著,但毒性較附子為甚,故宜慎用。
【功效作用】
1.祛風除濕:用于風寒濕痹,即風濕性關節炎,癥見關節腫脹,怕冷疼痛,怕風,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本品功專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常與溫經散寒藥同用。
2.溫經止痛:①用于心腹冷痛,癥見腹痛急暴.得溫痛減,遇冷則甚,口淡不渴,小便清利,與干姜、白芍、
甘草配用。②用于跌打損傷諸痛。本品可溫通經脈、活絡止痛、消腫散結,可隨證配伍應用。
【鑒別應用】制川烏毒性較小,性溫味辛,長于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用于風寒濕痹、半身不遂;炒川烏毒性更小,性溫味辛微甘,用于風寒濕痹、心痛徹背、寒疝腹痛;烏頭性味、功效與附子相近,可散在表之風邪,逐在里之寒濕,但補陽之力不及附子,而祛風通痹之功則較附子為勝,因此古有“附子逐寒,烏頭祛風”之說。
【配伍應用】
1.配
麻黃:二藥都有散風寒、通痹止痛作用,但烏頭長于溫通里陽,麻黃長于宣通衛陽,相配則宣散風寒、溫通止痛作用增強,可治痹證關節疼痛,如《金匱要略》之烏頭湯,為二藥相配,治“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之證。
2.配五靈脂:烏頭與五靈脂皆具止痛之功,然一重在溫散,偏于行血,合用則功善溫經散寒、活絡止痛,可治痹證腰膝疼痛、四肢麻木等。
3.配赤石脂:本品功可祛風除濕、溫經止痛;赤石脂功能澀腸止血、生肌斂瘡。前者取其溫經散寒止痛,后者取其澀血斂氣,二藥相配則既溫經散寒,又不耗散氣血,如《金匱要略》之烏頭赤石脂丸,用治寒痰內盛的胸背徹痛證。
4.配威靈仙:本品與威靈仙皆能用于風寒濕痹,然川烏祛風散寒力專,威靈仙長于祛濕,一能祛風散寒、溫經止痛,一可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二藥相配,祛風散寒除濕及溫經通絡止痛力增,善治風寒濕痹之證。
【應用注意事項】
1.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畏犀角。
2.陰虛陽盛、熱證疼痛及孕婦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3~9克,炮制后入煎劑,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