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通圣散】
防風通圣散:發汗達表,疏風退熱,瀉火通便,解酒,解利諸邪所傷,宣通氣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
《宣明論方》【苓甘五味姜辛湯】
苓甘五味姜辛湯:寒飲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脈弦滑等。
《金匱要略》【清氣化痰丸】
清氣化痰丸:痰熱咳嗽.咳嗽氣喘,咯痰黃稠,胸膈痞悶,甚則氣急嘔惡,煩躁不寧,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醫方考》【滾痰丸】
滾痰丸:實熱老痰證。癲狂驚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悶,或眩暈耳鳴,或繞項結核,或口眼蠕動,或不寐,或夢寐奇怪之狀,或骨節卒痛難以名狀,或噎息煩悶,大便秘結,舌
【貝母瓜蔞散】
貝母瓜蔞散:燥痰咳嗽。咳嗽嗆急,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醫學心悟》【仙方活命飲】
仙方活命飲:陽證癰瘍腫毒初起。紅腫灼痛,或身熱凜寒,苔薄白或黃,脈數有力。
《女科萬金方》【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傷寒論》【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
《金匱要略》【增液承氣湯】
增液承氣湯:陽明溫病,熱結陰虧,大便秘結,口干唇燥,舌苔薄黃而干,脈細數。
《溫病條辨》【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腸胃燥熱,津液不足。大便干結,小便頻數。
《傷寒論》【清燥救肺湯】
清燥救肺湯:燥熱傷肺,氣促,干咳無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或痰帶血絲,舌干苔少,脈小數。
【定喘湯】
定喘湯:哮喘證。咳喘痰多,痰稠色黃,胸悶氣促,喉中哮鳴;或有表證,苔黃,脈滑數。
《攝生眾妙方》等【止嗽散】
止嗽散:風邪犯肺。咳嗽咽癢,或微有惡寒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醫學心悟》【防己黃芪湯】
防己黃芪湯:風水或風濕。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
【珍珠母丸】
珍珠母丸:陰血不足 肝陽偏亢
【牽正散】
牽正散:風中經絡,口眼歪斜。
《楊氏家藏方》【玉真散】
玉真散:破傷風。牙關緊急,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甚則咬牙縮舌。
《外科正宗》【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陰虛動風證。溫病后期,神倦??,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有時時欲脫之勢者。
《溫病條辨》【阿膠雞子黃湯】
阿膠雞子黃湯:邪熱久留,灼傷真陰,筋脈拘急,手足蠕動,或頭目暈眩,舌絳苔少,脈細而數等證。
《通俗傷寒論》【羚羊鉤藤湯】
羚羊鉤藤湯:肝經熱盛,熱極動風所致的高熱不退,煩悶燥擾,手足抽搐,甚至神昏,發為痙厥、舌絳而干,脈弦而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