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是中醫經典方劑之一,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各種疾病。但關于小柴胡湯所治療疾病的病位,卻很少有人作專門討論。實際上,關于小柴胡湯的病位,在《傷寒論》中有兩處提示:
第一處,“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這里的“陽明病”,實際上指的是胃氣不和,“不大便而嘔”,原因在于上焦不通,津液不下。
為什么“上焦不通,津液不下”會造成胃氣不和,引起“不大便而嘔”呢?《素問·經脈別論》中說,“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素問·痿論》中說,“肝主身之筋膜”。可見,三焦膜系是水谷精微運輸的重要通道。當上焦受邪,玄府閉塞之后,就會影響到水谷精微的輸布,進而使胃腸道功能紊亂,出現嘔吐,不大便等癥狀。
可能大家對“玄府”的概念不太了解。玄府是劉完素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人體內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運行的道路。玄府閉塞則氣血津液運行不暢,進而導致各種疾病。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一下劉完素的相關著作。
第二處,“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胸脅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這里對小柴胡湯所治療疾病的病位進行了具體而明確的說明,就在脅下,也就是上焦肋胸膜處。
小柴胡湯的兼證通常是由于津液在不同部位滯留所引起的。例如,如果津液滯留在心下,則可能導致咳嗽、心悸等癥狀;如果滯留在脾胃之間,則可能導致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因此,小柴胡湯需要根據不同的兼證來加減藥物,以針對不同的部位進行治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