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會遇到顏色不對的相片,例如偏黃、偏藍的情況,這是因為相機偵測色溫時所產生的問題。所謂色溫,從字面解就是顏色的“溫度”,所以有冷暖之分,暖色調偏紅黃,冷色調偏青藍,單位就以Kelvin (K) 表示。如果你打開相機的設定選項,在白平衡 (WB) 就有調校色溫的選項。然后你可能會疑問:為何色溫會放在“白平衡”里,而不干脆叫色溫呢?這是因為有一個色彩概念在背后。
何謂暖?何謂冷?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光線,一般有太陽光、燈膽光、光管光、蠟燭光等在攝影領域常見的色溫值,通常介乎 2000K – 10000K 之間,以 5000 – 5600K 為中性的色溫點,如正午時段的陽光。偏暖為低色溫,見紅光較多,如燭光及燈膽光,大約在 2000 – 3000K 左右;而偏冷色為高色溫見藍光較多,大約是7000K或以上,如陰天密云下的光線。不同光源所產生不同的色溫,會影響到被照對象的色彩表現。
蠟燭光約 2000k
黃昏或日落 2000 - 3000k
晴天近午陽光 4000 - 5500k
陰天密云 7000-10000k
白平衡─尋找相片的白色
人眼在辨色方面有頗高的靈敏度,可在大部份情況下辨別到白色的對象。但相機的感光組件則不如人眼,如果偏離了中性色溫太遠,在感測上無法修正,會令相片出現偏色問題。最常見的是燈膽光下,遠低于正常色溫時,色調會偏黃,特別是人的膚色會特別難看,所以要將過暖的顏色“調冷”去中和。
而調校的基本原則,就是讓原本白色的東西,在不同色溫下仍看到白色,以此稱為“白平衡”。那為何沒有“黑平衡”?因為黑色在任何色溫下的表現也是一樣,所以以黑色作為基準是無法達到色溫修正的作用。
在菲林年代,菲林的預設色溫通常為日光使用,約5500- 5600K,如果遇到偏離的色溫,就要加有色濾鏡去修正顏色,即遇到暖色時用冷色濾鏡,反之冷色時用暖色濾鏡。不過在數碼年代,感光組件具有色溫修正的功能,可以因應場合去調節色溫范圍。
這是自動白平衡(AWB)下在室內暖色光管下出現的效果(左),如果AWB無法還原被攝者的顏色,而相機又支持RAW,可以在后期更改RAW內的色溫值去修正(右)。
一般數碼相機都已有自動、日光、陰天、白熾燈、閃光及手動模式。不過每部相機的表現都有差異,如果相機受到設計局限,遇偏離中性色溫更夸張的環境時,就會顯得無能為力,必要時就需要用預設色溫收窄范圍,或用手動白平衡。
以下是小編使用尼康相機拍攝的一組白平衡對比圖,拍攝時間為下午15:30,室內正對光線。拍攝參數:尼康D810 105mm微距鏡頭 M(手動)檔 點測光 F/3.2 ISO500 閃光關閉
▲自動
▲白熾燈
▲熒光燈
▲晴天
▲閃光燈
▲陰天
▲背陰
可以看出,在晴天模式下,相機自動偵測的白平衡是接近5000K中間值,在陰天、陰影等模式下,則呈現暖色調。
再來看下人工調整色溫值后的畫面對比:
▲人工色溫:2500K
▲人工色溫:5150K
▲人工色溫:10000K
輸入最低的 2500K,現場光線比輸入的色溫高, 所以變成“相對冷”的色調,顯示也會變青藍。
輸入至 10000K,現場光色溫比輸入的色溫低,顏色會變得偏黃。
看到這個輸入色溫后,大家是否開始理解到,相機對不同色溫的表現,是一個相對性的調校,如果現場的色溫比相機設定的色溫較高或低,色彩就相對顯得冷或暖。當色溫和相機設定的色溫相符合時,就能使顏色變得正常。
錯了的色溫有用嗎?
當你知道掌握正確色溫的時候,也是時候去玩弄一下色溫了。有時不是一定每張圖都要見到白色才叫正確。例如人人都喜歡燭光表現的暖色調,糾正后反而索然無味,所以明白自己想要的效果,就知道該什么時候去調整色溫。例如想在晴天拍出一種像黃昏的效果,又或想拍出日系的青白色冷調,重溫上面輸入色溫的方法,就知道如何用色溫制造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