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征曾任教安徽師范大學,并在中央電視臺、安徽電視臺、鳳凰衛視、鳳凰新媒體等媒體擔任記者、編輯、高管、顧問等職務。2009年11月,吳征加盟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SMG)旗下新媒體企業百視通公司,帶領百視通內容產品部、IPTV事業部員工,并親歷百事通借殼上市、成為中國廣電新媒體第一股的過程。
公司“一把手”如何預防心臟病突發
無獨有偶,2010年04月,殺毒軟件公司江民科技公司董事長王江民因突發心臟病醫治無效病逝于北京,享年59歲。公司一把手承載著一個企業的興衰存亡,那么怎么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特別是像心臟病突發這種來勢洶洶的急癥?請看下面如何預防突發心臟病。
從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上預防
徹底戒煙
吸煙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臟病總死亡率的21%是由吸煙造成的。吸煙可使人們患心臟病的機會增加一倍以上,使死于心臟病的危險性增加70%。每天吸1—14支煙的人,死于冠心病的危險比不吸煙的高67%;若每日吸25支以上,死亡危險高3倍。戒煙后,這種危險便可逐漸降低,3年—5年可降至不吸煙的水平。
控制體重
研究證明,超過標準體重20%,其心臟病發病的危險性增加一倍。隨著生活的改善,人們的體重在普遍增加,已有1/5的人過于肥胖,這給心臟增加了極大的負擔,如能有效地減肥,心臟病突發的危險性可降低35%一50%。
堅持運動
喜歡運動的人心臟病突發的危險性比習慣久坐的人減少35%一55%。運動的好處是降低血壓,減慢心率,降低對人體有害的甘油三酯,增加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減少血凝傾向以及降低超過標準的體重等。最好的運動是連續快速走路,一個禮拜至少走5天,一天至少運動一次,每次至少30分鐘。
勞逸結合
有些人干起工作來連軸轉,這樣也會危及心臟的健康。自古強調勞逸結合、有張有弛。只有處理好工作和休息的關系才有利于健康。
■注意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
一般人都認為,只有吸煙、肥胖和高膽固醇是心臟病的成因,但新的研究發現,細菌感染可能是另一患病途徑。不少心臟病是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集中居住最易發生細菌、病毒感染。因此,住室一方面要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的清新。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定期空氣消毒。如使用紫外線燈照射等。另有研究表明,常刷牙可預防心臟病。專家認為,無論你有多健康,若經常不刷牙,也可能患上心臟病甚至中風。口腔內有多達七百種細菌,雖然很多都對身體有益,但當牙床流血,其中有幾種可乘機進入血液,促使血小板凝結并包圍細菌,從而降低流入心臟的血流量,令健康的人患上心臟病。
■太早起床可能不利心臟健康
“早睡早起”一向被看作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少現代人無奈且必需的選擇——學生和上班族們天還沒亮,就得往學校、單位趕;老年人凌晨四、五點鐘就睡不著覺,干脆起身鍛煉……然而,日本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認為,起床較早的人心臟不好。研究者在調查了3017名23歲~90歲的健康成年人后發現,起床較早的人更易患高血壓、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研究人員同時表示,早起者中以老年人居多,而他們本身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較大。因此,研究人員也表示,該結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到底幾點起床最健康?英國研究人員發現,7時21分后起床最好,因為如果在5時22分~7時21分之間起床,血液中可能引起心臟病的物質會增加。英國研究人員建議,一醒來就應該將臺燈打開,這樣有助于調整生物鐘,讓人更快清醒過來。此外,起床時盡量不要太猛,而應躺在床上,用5分鐘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部,否則會導致血壓突然變動。另有專家認為,最佳起床時間并非固定值。健康的關鍵在于順應自然。每天太陽升起時,人體生物鐘就會發出指令,交感神經開始興奮,這時就該起床了。因此,隨著一年四季太陽運行規律的不同,人的起床時間也應有所變化。
■打盹者不易患心臟病
美國一本健康雜志刊文稱,研究發現,有白天打盹習慣的人死于心臟病的風險比沒有的人低34%。經過6年的研究表明,有白天打盹習慣的人,死于心臟病的風險明顯較小,白天小睡被證明是抵御心臟病致死的重要武器。研究者們注意到,在中國、希臘、意大利和西班牙,人們都有白天打盹的習慣,而這些國家的人患心臟病的比率較低。
■中年男子多獻血少得心臟病
研究認為,中年男子每年獻血550毫升,患心臟病的風險將減低86%。研究認為,男子年過40歲,由于體力活動的減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體內脂肪容易積存,許多人的血脂長期處于較高的水平。定期獻血則可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也就減輕了動脈硬化的隱患。另有報道,人體內的鐵含量超過正常值的10%,罹患腫瘤的幾率就提高,腦血栓和心肌梗死的發病也增多。適量獻血,特別是男人獻血能改善血液中制造紅細胞的鐵的含量。捐出血液后,體內鐵元素含量會適當減低,從而減少上述疾病的發生。科學家通過大量的人群調查研究發現,婦女,特別是年輕婦女與男性相比較少患中風、心臟病和腫瘤,但隨著年齡的增大,患上述病癥的機會也就隨之升高。分析原因,認為中青年婦女每月的月經失血降低了血液中鐵元素的含量,加速了紅細胞的新陳代謝,促進骨髓造血,使新生的紅細胞數量在血液中含量增多,輸送更多的氧氣及營養成分給身體各部位,因而降低了患中風等病的風險。
■服用ACEI類降壓藥物及其他藥物預防
降低高血壓能有效地減少中風的危險,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冠心病死亡的危險。研究表明,降低高血壓可降低冠心病突發危險的15%——20%。ACEI類降壓藥物即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這類藥物除了能夠降壓,還能夠保護心臟。常用的ACEI類藥物有卡托普利、苯那普利等。現在,有一些患者在服用降壓藥物的時候,往往只在血壓高的時候服用,血壓一旦正常就擅自停止用藥,這是不對的。降壓藥不會把血壓降到正常值以下,達到正常值時,它能起到保持血壓正常的作用。
β-受體阻滯劑,常用藥物有氨先心安、倍他樂克等,這類藥不但能降壓也能夠減慢患者心率,防止出現心臟猝死的事件,對心臟也有一個很好的保護作用。
小劑量的阿斯匹林,如每日晚上一次服用150毫克,能減少男人心臟病突發危險性33%,對婦女的研究正在進行中。但也不可以把阿斯匹林當成保護心臟的唯一因素。
雖然還需進行一些周密的試驗,但多項研究得出的數據已經表明,絕經后的婦女服用雌激素來補充自身分泌的減少,可較明顯地降低心臟病突發的危險。該項措施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北京從1984年-1999年的15年之間,居民血膽固醇水平增加了24%,增加了40毫克/分升。血膽固醇增高已是當今令人擔心的危險因素。研究發現,人的血膽固醇水平增加1%,心肌梗死的患病率、死亡率的風險增加2%,相反,如果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或者服用他汀類藥物,能把膽固醇下降1%,心肌梗死患病、死亡危險相應下降2%。英國的研究顯示,他汀類藥物可長期預防心臟病,即使在患者停藥后,這種效果仍很明顯。研究人員對6500名年齡在45歲至64歲之間的男性進行了調查,發現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在停藥后的10年內,患致命性心臟病的幾率降低了25%以上,而且研究人員沒有發現意外的藥物副作用。研究者說,這項研究結果并不表明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可以停止用藥,相反他們最好還是繼續用藥。
■補充葉酸或者維生素B12預防
英國研究報道,為期6周的葉酸添加劑治療,可以使曾有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病人,血中半胱氨酸水平和血壓都降低。這些初步發現提示,葉酸添加劑在這些高危人群中,可降低心臟病再次發作和中風的危險。以前的研究認為,血中高水平的半胱氨酸,會增加心臟病的發病率。但尚不清楚降低半胱氨酸的濃度是否會減少發病率。降低血中氨基酸濃度的方法之一即為服用葉酸添加劑。研究者為了驗證此添加劑是否能保護心臟,選擇了10名曾有心臟病發作史或中風史的患者,6周內每天服用5毫克葉酸。6周后,患者的血壓、心率和其他循環體征都被記錄下來。研究組發現,服用葉酸添加劑后,半胱氨酸的水平下降,收縮壓也從149.4毫米汞柱降至140毫米汞柱。研究者認為,該治療手段價廉、安全、簡易,完全可供大部分患者使用。同時,可能是降低心血管發病的一種重要手段。然而研究者也提到,在心臟病和中風患者中廣泛應用葉酸添加劑,還需大量的研究結果。
美國報道,對于有心臟病和心臟病危險的人,含B族維生素的強化食品和營養補充劑可挽救生命、節省費用。研究者建立了一個計算機模型來測定補充富含葉酸的面包、麥片及含葉酸和維生素B12的營養補充劑對預防心臟病的好處。預計在10年中,僅靠用B族維生素加強的谷類就能使女性心肌梗塞和其它心臟病數量減少8%,在男性中減少13%。在心臟病的死亡人數上也有類似的減少。而已知有心臟病的患者再補充含1毫克葉酸和0.5毫克維生素B12的營養補充劑,10年中的心臟病死亡人數比單靠加強谷類要減少約31萬人。此外,研究人員預測營養補充劑還有助于無已知心臟病的某些人群。研究者認為“這樣可挽救許多生命,在心臟病患者和45歲及以上的無已知心臟病的男性中,維生素療法可節省醫療費用。在55歲及以上的無心臟病的女性中,維生素療法的費用要低于現有的其它藥物療法。維生素療法降低高半胱氨酸水平的保健作用要強于其它的預防心臟病的營養補充劑(如蒜和維生素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