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封建社會,小生產的自然經濟,嚴酷的君主專制和宗法思想的禁錮,不僅造成了社會發展的緩慢和停滯,而且使得許多人思想也失去了活力,守舊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心理病態。《風箏》中的少年——”我“,對風箏”不但不愛,而且嫌惡”,“以為這是沒有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藝”,這種想法自然并非天生,而是受傳統的、陳腐觀念熏染的結果。“我”在后來醒悟后,稱自己少年時毀壞掉小兄弟風箏之舉為“精神虐殺”,其實,他自身先前早已受到過封建教育的“精神虐殺”了。至于“我”在對小兄弟進行“精神虐殺”時那種有恃無恐的精神狀態:“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那無疑更是一種病態的社會心理的反映,好像居于“長者”地位便永遠有理一樣,能事事處處立于不敗之地。封建家庭視“長幼有序“為天經地義,”我“因為是兄長,便可以以封建家長的資格凌駕于小兄弟之上,踐踏他的意志,扼殺他的愛好,不以為這有什么不對,反而自鳴得意。誠然,”風箏“里描寫的只是一件小事,一個小悲劇,但它卻也能使人聯想到,在這種病態心理的支配下社會所發生的比比皆是的大悲劇。《風箏》的側重點,是表現”我“嚴于解剖的高尚情操:”我“長大之后,對少年時代自己這場對小兄弟的”精神的虐殺“,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和自我批評。這本身,也正是對于封建守舊的傳統觀念的有力的否定和鞭撻。
在《風箏》中,這場”精神的虐殺“之所以寫得具有令人戰栗的力量,與作者對于反襯因素的強調是分不開的。作品相當充分地展示了小兄弟對于風箏的喜愛:”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對小兄弟喜歡風箏強調得越充分,就能越有力地揭露踏毀他苦心孤詣地做成的風箏的不應當,因而,它對于深化批判傳統的封建教育思想來說,無疑是必不可少的筆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