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立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幾乎沒有不根據風水理論來指導。古代風水理論在城市選址內內容豐常龐雜。我們擇其要點歸納如下:
1.以水為主的選擇
風水學說認為,山隨水行,水界山住,水隨山轉,山防水去(《堪輿完孝錄》)。風水里面水占一半,因此風水先生認為,凡人一局之中,未看山,先看水,以水尋龍。水是龍的血脈,兩水之中必有山,故水會即龍盡,水交則龍止,水飛走即生氣散,水融注則生氣聚。水深處民多富,水淺處民多貧。水聚處民多稠,水散處民多離。流來的水要屈曲繞抱,流去的水要盤桓。匯聚的水要悠揚、澄清。具體要求有八:
一日眷,去而回顧;
二日戀,深聚留戀;
三日回,回環曲引;
四日環,繞抱有情;
五日交,兩水交會;
六日鎖,彎曲緊密;
七日織.之玄如織,形成水網;
八日結,眾水會潴。(《山洋指迷》)
用風水的觀點選擇城址,以得水為上,故北京萬水朝宗,南京則是長江環繞。三吳甲天下而有太湖;東魯大海外抱;楚有江漢夾會,洞庭融注;江西南昌有鄱陽湖;浙江的紹、寧、杭、臺、嘉、湖;福建的福州、興化(今莆田)、泉州、漳州;廣東的廣州、惠州、潮汕、南海等處,都因得水而人才濟濟(《人子須知》)。
所謂得水,也有好幾種情況:
(1)城鎮位于兩條江河相匯處。如揚州、梧州、成都、武漢、重慶、桂林等,這是風水先生最欣賞的地址。
(2)城鎮位于河的一岸或兩岸。如天津、上海、南京、南昌、長沙、西安、太原、杭州、廣州、福州、哈爾濱、蘭州等。還有的城鎮位于河曲中,如閬中、柳州、道縣、壺關等。
(3)城鎮位于海濱,可辟為港灣。如廣州、泉州、明州(寧波)、大連、青島、連云港、煙臺、蓬萊、秦皇島、深圳等。
“大蕩大江收氣厚,涓流點滴不關風,若得亂流如織錦,不分元運也亨通。”古都和近代大城市的選址也證實了古人的論斷。翻開世界地圖看便知,凡有大江大河的彎環處、入海處必有大都市,且往往作為首都或大商業中心。而不懂風水學的人只是看到其交通之便利,這是不全面的。
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是中國的四大河。黑龍江及其上游支流便養育了中國的吉林、長春、齊齊哈爾、哈爾濱、佳木斯、雙鴨山等城市,也滋潤了俄羅斯的海蘭泡、伯力、共青城等城市。黃河及其上游滋養了西寧、蘭州、銀川、包頭、西安、太原、洛陽、鄭州、開封、濟南等城市。長江及其上游滋潤著攀枝花、宜賓、成都、重慶、宜昌、荊州、武漢、長沙、南昌、黃石、九江、安慶、銅陵、蕪湖、南京、上海等城市。珠江及其上游繁育著南寧、柳州、桂林、梧州、肇慶、韶關、清遠、河源、惠州、佛山、廣州、深圳、江門、珠海、香港、澳門等城市。
2.以山為主的選擇
風水家認為:“凡尋龍穴,固宜由祖山、宗山、間星、應星以至少祖山、穴星, 逐層查看,方為的確”(《地理指正》)。尋龍先須問祖宗,看它分劈在何峰,或屏或障穿中出,定有奇蹤發貴榮。具體作法有十條:“一看祖山秀拔;二看龍形(即山脈起伏)變化,三看成形住結(成封閉式的形狀,生氣凝住成結);四看落頭分明;五看脈歸何處;六看穴內平窩;七看砂(即山)水會合;八看朝對有情;九看生死順逆;十看陰陽緩急。”通過這十看,達到龍、穴、砂、水四美具備(《地理正宗》)。四美具備,才是封閉式的環境單元。正如《丹經口訣》講的:“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關是玄關,即房屋口的朝向。
3.以平原為主的選擇
風水先生反對選擇崇山峻嶺中毫無平地的地點,那種地方不僅不可能建都城、市鎮,就是蓋住宅也困難.所以風水先生以平原為選擇對象,選擇山前平原或山間盆地,只有這種地方才能發展生產,物資豐富,交通便利,人才眾多。所謂“十山不及一平洋,江北江南富貴鄉”(《地理一貫集》)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在此基礎上,再看周圍的山勢,一般要求背靠大山,前低后高,四圍山高,中央低平。即使是大平原,也要四周有山圍繞,形成封閉式的環境單元。國都、郡府等大、中城市要求局勢寬大,落氣隆厚,非平原不可。水城汪洋,或環抱,或倒合,或朝來繞后。來悠揚,去彎曲,纏護多在隔水,水口常在數十里外,大者在二、三百里外。
從環境角度看,城鎮所在地必須有一定面積的平原,才能有充足的農副產品供應城里人生活。平原使交通、物資交流、集市貿易都方便。再背靠大山,面臨大河,在軍事上更為有利,水上交通也更方便。“背大山,面洪流”的另一層含意是背北面南,背陰面陽。我國東南大都受季風影響,大山的陰陽坡在地理環境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坡向不同,氣候也不同。南坡暖,北坡涼;南坡濕潤,北坡干燥。南北坡氣候差異,又造成了植被、土壤、地表徑流的差異。這些差異又影響地貌的差異,陽坡坡面侵蝕作用比陰坡強烈,最后造成山坡不對稱。陰陽坡在自然條件方面的差異,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和工程建設。如果陰坡地下水徑流條件好,易引發滑坡和泥石流等現象。因此,道路選線要避開陰坡地段,盡可能選在陽坡。房屋建筑也應選在陽坡,因為陽坡溫暖,光照強,通風條件好,干燥不易生炳寺。由此可見,風水先生在選擇都城、市鎮、民居地址時,強調“負陰抱陽”或“背陰面陽”是有實踐經驗作基礎的,含有現代科學的價值。
4.以藏風、聚氣為主的選擇
風水有一套美的格局,稱為美格(《都天寶照經》)。美格最起碼的要求是氣蓄,氣蓄又要山水環抱,形成封閉式的環境。封閉要求嚴密,在視覺上不出現缺口,這樣就需要山水多次環抱,形成層次。外層為外羅城,中層為龍虎砂,內層為護穴砂。風水學說中這種美的格局,被中國古代建筑家吸收,應用到古建筑中。因此,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是由三面或四面的建筑物圍成庭院,用墻及迥廊連接形成封閉的空間,既有隔聲、擋風及遮陽作用,又可在院內栽植花草樹木,安設山石盆景,造成寧靜的居住環境,這種格式一層套一層,風水稱為大聚、小聚。最大的國都要求山水大聚;其次是城鎮,要求山水中聚;民宅最小,也要求山水小聚。庭院建筑是仿照小聚的格式設計的。
風水選址要求藏風或避風,上下兩旁,必須有護穴砂。水流去的一邊風吹不得。水流來的一邊也吹不得(《地理》)。風水寶地為什么要避風呢?風水家認為:“外山環抱者,風無所人,而內氣聚。外山虧疏者,風有所入而內氣散。氣聚者暖,氣散者冷”(《堪輿泄秘》)。正因為避風是為了使一個地方的小氣候溫暖不冷,因此,風水不是要避開所有的風,而是只避寒冷的風,不避溫暖的風。這點《地學指正》講得很清楚:“平陽(即平原地區)原不畏風,然有陰陽之別。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則無妨。向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之陰風,宜有近案(即近山)遮攔,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衰敗丁稀。”
由于風與氣溫有密切的關系,所以風水家在選擇環境時一般都要避風,前后左右都要有山阻擋風吹,方為吉地。山彎中的旋風,平陽的暗風,山壑口的凹風.兩山之間空處吹來的洞風,都是風水上要回避的。風水先生把平原上由東、南方向吹來的溫暖風叫做陽風,不用回。而把由西、北方向吹來的涼風或寒風叫做陰風,需要有山阻擋,否則不吉。
讓我們再看一看我國幾個個著名古都的風水選址實例。
一.西安
西安,周朝開始建都,稱之為豐鎬,秦朝呼之為咸陽,漢唐盛世都謂長安。漢朝張良對“西京”的風水評價極高,劉邦接納他的主張,定都長安。西安為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心臟,而關中平原四周有山原、河川所環抱,猶如一座規模龐大的天然城堡。關中平原南有終南山、首陽山、太白山及其后面橫亙的秦嶺,西有岐山、隴山、六盤山等天然屏障,北有黃土高原,東有驪山、華山的屏蔽和重要的函谷關通道。關中平原的西北、北面、東面又有黃河為天然壕溝。關中平原上有渭河、涇河、洛河、灞河、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