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談到用粥的有33條(其中桂枝湯18條.白虎湯4條,白虎加人參湯5條,竹葉石膏湯1條,十棗湯1條,三物白散1條.理中丸3條),為中醫食品作藥用的特殊治療方法奠定了基礎。
—、用粥方法
先用與后用:《傷寒論》中直接用粥作為治療藥物的有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三方。此三方均用粥養胃和中。具題方法,如26條,白虎加人參湯,……知母、石膏、甘草、梗米、人參,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汗,就是將其他藥與米放在一起煮熟,去渣后溫服。三方用粥法基本相同,是先用粥法。后用法有理中丸(湯)、桂枝湯、三物小白散、十棗湯四方。其中理中丸(湯)用粥法是“服(理中丸)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掲衣被(388條)。所謂“食是指服現中丸(湯)后極短的時間,即予飲食熱粥,幫助諸藥溫中作用的發揮。而桂枝湯用粥法“服(桂枝湯)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12條)。至于三物小白散,則是進白散方后,“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141條)。其進熱粥,以驅其水寒,故以粥熱助峻藥作用的發揮;其進冷粥,是利用“寒者收之”的作用而達到止瀉的目的,以解除峻藥的副作用。服十棗湯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152條),這是用遂水峻劑后,用糜粥補養正氣。
《傷寒論》在用粥時間上是十分嚴格而科學的,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根據以上分析,后用粥法中,理中丸用粥時間最早,桂枝湯次之,三物小白散又次,十棗湯用粥時間最晚。
冷粥與熱粥,其用熱粥者,如在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中,宜按養胃和中作用在理中丸、桂技湯、三物小白散中,則為幫助主要藥物作用的發揮。其用冷粥者,如在三物小白散中起到制止下利太過的副作用。《傷寒論》在三物小白散一方(141條)中列舉出熱粥、冷粥兩種用法,可為用粥冷熱方法之楷模。
二、粥的作用
養胃和中《傷寒論》中用粥直接起治療作用的有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三方。誠如柯韻伯所述,“能土中瀉火,……寒劑得之緩其寒,苦劑得之平其苦,……庶大寒大苦之品,無損脾胃之慮也”粥主要起養胃和中的作用。
用助藥力在服藥后用粥大都是為幫助藥力的發揮。如12條(桂技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即說明服桂枝湯48分鐘后,進食熱粥一升,以助藥力,使谷氣得充,培養汗源,則病微汗而解。對此,王旭高說得很透沏:“桂枝本不能發汗,故須助以熱粥,充胃氣,達于肺,肺主皮毛,汗所從出,是潰形為汗也,理中丸服后食熱粥,也是助藥力,以溫養中臟之氣。而服三物小白散后,如藥力不夠,則“進熱粥一杯'因為這種寒實凝聚之結胸,非藥熱不足以驅其水寒。因熱粥可以助藥力也。
解副作用,用粥解除藥物副作用的有三物小白散—方。141條,(服白散方后),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對于用三物小白散治寒實結胸,主藥巴豆為峻藥力猛,如“利太過”則成副作用。“巴豆得熱則行,得寒則止”(王旭高語),這時,用冷粥即可止利。
補養正氣用逐水峻劑十棗湯后,正氣必然受損,故《傷寒論》在進十棗湯后,用“糜粥自養”(152條),取糜粥易化而能補之意,以使正氣得以恢復。
版權聲明:
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使用情況,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