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指人們通過嗅覺所感受到藥物芳香氣味的總稱;同時也是闡釋芳香藥物辟、散、通、化等作用性質的藥性理論之一。芳香屬“五臭”的范疇。《素問·六節臟象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即五臭,唐代王冰注釋“五氣”為:腥、臊、焦、腐、香。而將芳香列入性能理論并做系統闡述的,首推明代賈所學《藥品化義》:“香能通氣,能主散,能醒脾陰,能透心氣,能和合五臟。”
芳香與中藥功效的關系
1.護正辟穢“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辟穢也”。芳香藥多能辟除穢濁邪氣,鼓舞人體正氣,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古人常用麝香、檀香、迷迭香、蘇合香等作薰香、佩香、含香、浴香、枕香等使用,以防病祛邪。現代有環境香氣療法,即利用燃香或香氣自然揮發預防流行疾病。
2.解表散邪“凡藥香者,皆能疏散風邪”“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面肌表之疾”。芳香藥多具疏散之性,能走肌表而開毛竅,祛除頭面肌表六淫之邪。如紫蘇、辛夷、菊花、薄荷、香薷等,具疏散表邪,解除表證之功。
3.化濕健脾“土愛暖而喜芳香”“芳香之氣助脾胃”。芳香藥多辛溫香燥,善舒暢氣機,宣化濕濁,醒脾助運。如蒼術、厚樸、廣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濕,宜治濕阻中焦證;木香、檀香、炒麥芽、炒谷芽等悅脾開胃,宜治飲食積滯證。
4.開竅醒神,芳香藥多為芳香走竄之品,通達宣行,能入心竅,開竅啟閉,蘇醒神志。如麝香、蘇合香、龍腦香、安息香、熏陸香等為急救常用之品,宜治邪阻心包、神志昏迷等病證。
5.通竅止痛,芳香藥行散走竄,芳香上達,通竅止痛,如辛夷、白芷、羌活、薄荷、細辛等上行頭目,通竅止痛,宜治鼻塞、鼻淵、頭痛、牙痛等。
6.行氣活血,芳香藥走竄通達,善行氣消滯,活血通經,宜治氣滯血瘀之痛證。如香附、烏藥、玫瑰花等芳香疏泄,行氣活血,通經止痛,宜治肝郁氣滯、月經不調、胸脅脹痛等。“大抵瘡瘍,多因榮氣不從…得香之味,則氣血流行。”如乳香、沒藥、木香、白芷等均為外科治瘡瘍常用之品。
芳香與四氣五味的關系
一般芳香之氣濃烈者,其性多溫熱。如《本草經疏》云:“凡香氣之甚者,其性必溫熱。”“姜黃…辛香燥烈,性不應寒。”亦有個別芳香之品屬寒涼之性,如《本草經百種錄》云:“香則無不辛燥,唯菊不甚燥烈。”還有金銀花、茵陳、青蒿等亦歸寒涼之列。并且,歷來也以味辛,能行能散,氣香“能通能散”來解釋藥物之作用。所以正如《圣濟經·審劑》所言:“物有氣臭,有性味…交取互用,以為虛實補瀉之法。”可見,在臨床實踐中芳香與四氣五味之間應“交取互用”,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