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高層次思維能力,是當下教育領域熱議的話題之一。很多教師在這些方面都有思考和探索,一些教研員更是將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研究的重點來組織一線教師開展研究。
1.什么是高層次思維能力
根據布魯姆的目標分類,認知目標由低到高分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等六個維度,其中三個維度對應著低層次思維能力,后三個維度對應著高層次思維能力。
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來說明低層次思維能力對應的三個維度的特點:
識記:認識一個單詞,知道讀法和意思;記住了九九乘法表;
理解:懂得1 1=2這個等式的含義。知道馬到成功這個成語的意思;
應用:能夠借助單詞展開閱讀,能夠用掌握的公式解題。
從上述的示例可以看出,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絕大多數都處在這樣的水平上,考試所命制的試卷的水平,也主要與上述三個維度相對應,要求學生采用高層次思維能力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機會并不是很多。
分析,是一種高層次思維。其特點可以用“庖丁解牛”來表述。要做到和廚師丁那樣的水平,首先要對牛的組織結構有非常清晰的認識,同時對各個部件之間的聯結方式、關鍵點等有清晰的把握,在這個基礎上,才能非常準確、輕松地將就分解成所需要的各個部分,既不費力氣,也不損傷刀刃。找到事物的共性以及整體的結構特征,明確它們之間的聯系,是進行分析的基礎。
評價,是一種高層次思維,其核心是批判性思考。同一個知識,如果應用低級思維能力,只要記住就可以了,然后考試的時候再原封不動放到試卷上。但批判性思考要求你對老師提供的知識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做出判斷。判斷出其合理之處與不合理之處,然后有理有據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評價也包括對自我的評價。評價的高級形式是思辨,是多元思考。
創造,是最高層次的思維能力。包括發現一種事物,發明一種新事物,等等。學生的學習也充滿著創造,比如在解題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巧妙的,提高效率的做題方法,在背單詞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更容易記住的方法;因為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到不滿而發明了一種器械,來改善人們的生活。等等。創造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態度。比如,有些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從來不會主動去探索新方法。
2.如何培養高層次思維
相比較于低層次思維,高層次思維的形成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氛圍,即要在平常的教與學的過程中,讓學生經常體驗高層次的思維;二是時間,高層次思維總是體現綜合、各種思維交織在一起的特點。用它來處理問題通常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保障的。但現在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在這兩個方面做的都很不好。首先,課堂上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放在低層次思維的訓練上,沒能激發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載體;其次,既是偶爾出現了高層次的思維的訓練,但往往受限于教學進度,教師總不能給學生充分的實踐來感悟和體驗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妙處,總是淺嘗輒止。
為什么會這樣?大體上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關注學科邏輯太多,關注學生學習實際比較少。在教學過程中,太注重所教內容的完整性、科學性,擔心哪些地方沒有講到,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而沒有意識到其實有很多學習內容學生已經是知道的,完全沒有必要在課堂上浪費時間。有教育測量表明,每節課中,學生不用教師叫就已經知道、理解的知識,大約在50-70%之間,也就是說,一堂課所講的內容中,有一半到三分之二左右的知識,其實教師是沒有必要講的。如果能夠將這個時間省出來,用于高層次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生的學習質量就會大大提高。二是關注知識目標太多,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不夠。高層次的思維能力,與之相關的恰恰是后面兩個維度的目標,但我們教學,總是停留在傳授知識的水平上。
看來要培養高層次思維能力,需要借助“翻轉課堂”的做法,讓學生提前主動介入學習,通過學生的課前預習以及他們在數字平臺上的反饋,讓教師了解那些知識學生已經掌握了,那些高層次思維能力要特別在教學中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