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課程創新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校如何構建適應未來發展的學校課程?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實驗學校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支撐作用,構建“統整項目課程體系”,把學生置于課程中心,讓學習與生活聯結,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 唐曉勇
技術與學習直接連接
美國“國家赫爾巴特學會”在1895年就提出“課程統整”的概念,主張兒童有能力聯結不同的知識領域。2001年我國推進新課程改革,重點推進具有統整特質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全面實施。
如今,我們正處在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互聯網+”時代,技術的不斷進步,知識的迅速更新,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都將引發我們思維模式、學習方式、教學方式、交往方式的變革。同時,數字技術的運用已經開始重塑人的大腦,變革人的認知模式。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和未來社會的需求,我們應該如何構建適應未來發展的學校課程?
我校從課程層面思考“互聯網+”時代的課程創新,營造新技術環境下的學習生態,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支撐作用,構建“統整項目課程體系”,把學習者置于課程中心,讓學習與生活聯結,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統整項目課程的開發基于“互聯網+”時代的特征和社會發展需求,課程的3個關鍵詞是:統整、項目、技術。統整是指學習內容的組織方式,聚焦于學科融合和跨學科學習,引發各學科知識之間的關聯,開展有意義的學習;項目是指課程形態的變革,力圖從程序性課程向項目型課程發展,以項目學習的方式推進統整課程的實踐;技術是指讓技術與學習直接連接,讓數字技術成為教與學的底層支撐,貫穿學習的全過程。
“人”的視角構建課程
統整項目課程的核心是打破學科內容之間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邊界,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課程體系。在實踐中,教師為學生設計相關的學習活動,讓學習與生活深度關聯。作為一所新型學校,我們以統整的思想、STEM+的課程理念為統領,把數字技術作為學習的溝通媒介和支撐工具,讓技術深度融入課程,凸顯“人”和“課程”。
我?!罢Z文統整項目課程”旨在突破語文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在閱讀的基礎上,用專題形式將語文學習與社會實踐、探究學習與社會對學校提出的各種要求進行統整,把語文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統整起來,以支撐學生社會化的需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以閱讀教學為例?!伴喿x——實踐——交流”是實施語文統整項目課程的3個重要環節,即“文本閱讀——實踐探究——成果交流”?!拔谋鹃喿x”是通過一篇或一組課文的閱讀,圍繞一個專題或主題理解、品味,使學生獲得學習與研究、搜索與瀏覽、欣賞與評價的經驗,并遷移到整本書的閱讀,在“舉一反三”中獲取有用信息,提高學習能力。“實踐探究”環節是師生篩選閱讀中引發的問題,開展基于真實世界的探究性學習,通過調查、訪談和思考,形成對某一問題的認識,并在實踐中通過跨學科學習,讓學生學會以多樣化的表達方式進行言語表達,培養解決問題和實踐動手能力,提升語文素養;“成果交流”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探究報告制作語文學習成果,培養學生在匯報交流中的寫作能力和演說能力。
在統整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把數字技術作為語文學習的底層支撐,充分發揮數字技術“溝通媒介”和“腳手架”的核心功能,把提升語文聽、說、讀、寫的核心素養放在第一位,突出語文的學科特點。在實踐中,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基于語文學科視角的統整學習:利用移動終端有效地統整語文“聽——說——讀——寫——繪”;通過網絡學習社區讓學生在統整課程學習中提升書面溝通能力;利用社會化語音平臺促進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借助電腦鍵盤輸入拼音學習與漢字輸入統整促進拼音的高效學習;通過可視化思維導圖搭建統整學習的橋梁,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我們以實驗課題“數學‘信·趣’創新實驗”為載體,探索基于數學學科的課程統整。本課題以“統整”的視角,打破傳統數學教學模式,通過重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有效融合新技術運用;通過游戲和活動,把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相互關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目前,我們主要從“數學筆記”和“主題拓展”兩個角度,把數學與其他學科、數學學習與現實體驗探索統整起來,凸顯數學學科屬性,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數學筆記”的實質是讓學生通過繪畫或手工等美術形式編制數學故事,通過口語闡述數學問題,用軟件工具呈現數學思維。在數學語言表達過程中,學生將“聽懂的”或“看懂的”數學知識通過圖畫呈現,讓數學思維顯性化?!爸黝}拓展”是指以教學內容的某一主題為切入點,設置一系列基于真實世界的數學實踐活動,通過跨學科學習和技術運用,提升數學學習質量。如在一年級下冊《有趣的圖形》單元學習中,教師結合書本知識,對該部分學習內容進行重構,以“圖形旅行周”為主題進行數學實踐活動。通過繪本閱讀、生活中的圖形、制作電子繪本、認識奇妙的七巧板、繪制主題畫等學習活動,把數學與語文、美術、技術統整起來,在多向協同中凸顯數學學習效率。
我們在跨學科合作與學習中彰顯藝術學科的地位,同時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讓其他學科的學習更有趣味。在實踐中,我們主要是以STEAM的角度進行跨學科統整融合,讓藝術教師與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教師聯動。
以美術學科為例。美術教師王思思在上《昆蟲》這一主題課時,創新地借助了STEAM的課程理念。這一主題課集繪畫、手工于一體,融合多學科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將其他學科和相關技術有效融入整個學習中,學生結合微視頻學習3D動畫制作方法。教師將本主題教學設計了7課時,經歷了以下過程:觀看影片《昆蟲總動員》——針對影片提問題——科學教師專業答疑——用keynote軟件制作“我的昆蟲筆記”——二維碼分享作品——用黏土捏制昆蟲角色——制作GIF動畫——二維碼分享。這一過程清楚地展示了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效統整,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自然筆記”、“音樂筆記”是我們推進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深度統整的一種重要表現方式。在實踐中,學生用畫筆解讀科學現象,用語言闡釋自然現象,然后通過動感的APP創作配樂藝術作品,并借助互聯網的傳播特點進行網絡分享。
統整項目課程的成功呈現在于它的“主題拓展視角”是由學校層面主導,每學期每個年級確定一個課程主題,以“主題——探究——表現”的流程進行課程實施?!爸黝}”的確定是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與閱讀經驗基礎之上。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自主選擇課程中的“小主題”進行探究體驗式學習。教師之間需要跨學科合作,并以“小主題”為單位承擔課程教學,通過打破班級邊界、課程邊界和教師邊界,讓統整項目課程始終保持開放狀態?!疤骄俊辈糠质钦n程實施的主體部分,師生圍繞“主題”,借助數字技術,不同學科教師引領學生從不同的學科視角進行探究式學習。不同學科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達成相關的學習目標,如語文聚焦于閱讀、寫作、表達、劇本創作等;數學聚焦于統計、制圖、計算等;美術聚焦于設計、繪畫、手工、繪本創作等;英語聚焦于繪本閱讀、詞匯積累、口語表達等?!氨憩F”環節是讓學生通過多樣化方式,呈現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成果。
目前,我們已經成功地為一年級上學期開發了具有國際元素的“職業日”課程,為一年級下學期開發了“全球生態探究”課程;二年級上學期實施的“多元智能”課程,利用學科知識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培養了學生面向未來的關鍵能力。
教師協同推進課程設計
統整項目課程開發策略是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自下而上即讓教師自主行動起來,鼓勵教師進行具有統整意義的草根化嘗試,激活每位教師的創造力。如語文的“根與芽”、“種春天”、“美麗的秋天”、“偉大原著”等,數學的“奇妙的圖形”、“奇妙的對稱”、“車輪里的乘法”等,英語的“我愛我家”、“英語計算”等,美術的“自然筆記”……這些都體現了教師學科內融合或跨學科統整的實踐。
在自下而上的課程開發過程中,學科教師是課程的絕對主導者。學科教師從學科視角出發,基于學生的興趣以及學科教材提出統整項目課程主題,進行課程內容和課程形態的再設計,開展基于學科的統整學習。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課程意識、課程設計能力、TCPK素養,而這些必須依靠學校、區域教師發展培訓以及學校課程大環境的培養。關鍵在于,教師的行動探索需要在學校課程改革的理念引領下進行自主開放的創新探索。
自上而下是由學校層面主導、以年級為單位開展的大型統整項目課程。學校層面進行課程框架的設計和推進,全體師生共同參與課程內容的設計和實施。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并不是孤立的課程推進模式,而是相互融合的協同模式,教師處于這種協同模式的核心地位。
在自上而下的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層面主導進行統整項目課程的頂層設計,搭建整個課程的基本框架,制訂課程推進流程,設定課程展示形式。而整個課程涉及的序列、層次、活動眾多,具體的學科教學內容、分組教學內容,是由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基于學生的問題和實情設計和開發的。因此,“自上而下”的統整項目課程,對教師的課程意義、課程開發能力依然有很高的要求,更強調教師的合作能力、主題與學科教學的統整能力?;诮處焸€性化探索與學校層面的推進相融合,這是學校統整項目課程取得成效的關鍵。
學校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求,用“統整”的視角推進課程改革,開展跨學科學習;通過橫向、縱向主題式協同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今后的實踐中,我們將從教材重組、課堂教學建模、統整課程綱要編撰以及學科技術應用標準等角度進行更為深入的改革,引領學校創新發展。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學實驗學校副校長)
中國教師報 201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