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所謂低碳經濟、低碳生活已成為全世界范圍內十分重要的話題。各國首腦在幾乎所有國際會議上,爭相以此表述立場,雖然他們的內心仍緊抓自己的國家利益不放;一些政府為了表白自己的政績,聲言已建成低碳城市,盡管他們的城市仍不時濃煙密布,遮天蔽日;有些熱衷追求時髦的人們已經提出了許多所謂低碳生活的方案,例如提倡慢節奏的慢生活,不吃肉不吃魚的素食生活等......
其實,這個低碳概念是一個十分重大的課題,絕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局部的范圍內,輕而易舉地實現。
低碳經濟,是在經濟發展中,盡可能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從而使溫室氣體排放量盡可能低的經濟發展方式。低碳生活,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低碳化。
科學家發現,大氣中的一些氣體能夠使太陽能量通過短波輻射到達地面,這些氣體又會吸收地表以長波形式向外發散的能量,這樣的過程使地球表面及低層溫度升高,即稱溫室效應,這些氣體稱為溫室氣體。
科技進步、社會發展使人們學會利用高碳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發展經濟,改善生活。所謂的“便利消費”也就成為現代商業及生活消費中流行的價值觀,于是消耗巨大能源就成為必然的選擇。化石能源的消耗中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CO2)。除二氧化碳外,科學家也發現人類活動還排放甲烷(CH4)、六氟化硫(SF6)、全氟化碳(CF)、氫氟碳化物(CHF)、氧化亞氮(N2O)等,這些都是溫室氣體。但對氣候影響最大的是二氧化碳,而且二氧化碳非常頑強,排放到大氣中后,最少50年,最長200年,都不會消失。201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了391ppmv,是地球歷史上65萬年以來的最高值,過去10年中,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每年1.8ppmv的速度增長。
科學研究發現,大氣在沒有溫室效應的情況下,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為-18℃,而目前實際檢測到的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為15℃。若溫室氣體繼續大量排入大氣中,溫室效應不斷加強,全球氣溫也將持續升高。
近些年,科學界對人類活動導致地球大氣層中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增多,已使地球氣候發生重大變化形成共識。在可預見的將來,溫室氣體增加太多,太快將使地球變暖會對人類生活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那么推行低碳經濟,以避免地球氣候發生災難性后果,也與各國政府取得基本一致的認識。
時至今日,在出現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控制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課題。低碳經濟首先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繼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創建以清潔能源為中心的新能源結構,都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務。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生活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及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
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加快清潔能源發展,是低碳經濟前進的命脈。
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是依靠能源驅動的。在社會生產力低下時期,人類文明只能依靠自然界提供的生物能源,潛力十分有限。直到人類掌握了大規模開采化石能源的技術以后,工業化社會的到來才成為可能。自此隨著能源開發技術的不斷提高,人類具備了強大的能源供給能力,不僅實現了工業革命,而且人們的日常生活水平、質量都得以大幅度提高。高碳能源給予人們的享受與日俱增。
然而,化石能源的燃燒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持續排放,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的過程。這已經成為公認的全球性頭號環境問題。況且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并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化石能源畢竟是地球自身的生物經過數億年轉化、積累而成的,是十分有限的。目前,發達國家利用經濟、技術優勢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不斷提高本國的生活福利水平。廣大發展中國家也需要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加大能源消費。于是地球上存量有限的化石能源正處于加速消耗中。
值得慶幸地是,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人類在利用核能、水力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領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技術進步。特別是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在降低成本上成績斐然。我們知道,風能、太陽能開發潛力很大。從而,人類為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緩解全球氣候變化,保證人類社會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了新的出路和可能。
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實質是以對新能源的需求,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因而,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逐漸擴大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范圍、規模是實現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必經之路。新能源開發利用的成功與否,決定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命運,也決定著地球的命運。
我們已經看到,新能源正在進入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也正在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新能源技術進步,荒漠戈壁,藍色的大海,街道建筑,高山平原,都可能成為風能、太陽能利用的廣闊空間。與此同時,電網、住宅、寫字樓、汽車、火車等都將具有精巧的智慧功能,不僅大自然的風、太陽,其它許多自然要素都會成為新能源的一部分在人們生活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持續的技術創新是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發展的支柱。
實施低碳經濟、低碳生活在具體運作上,有兩個大的方向。一是降低二氧化碳的產生和排放,提高傳統能源的利用效率,淘汰排放量大的落后產能;以大規模生產,低排放取代小規模生產,高排放的生產方式;加大對碳處理技術的攻關、創新,如碳捕獲技術,碳封存技術,碳替代技術,碳減量化技術,碳再利用技術等。二是開發新能源,加快綠色能源的技術創新。這兩個方面的每一項技術發展都會推動低碳經濟的進步。
有關研究機構預測,到2050年,我國的經濟規模將是目前的8---13倍,但能源消耗的強度將比目前的水平顯著減少76%---87%,而碳排放將于2050年削減到比2005年低15%---70%。毫無疑問,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是決定性的。
同樣的研究也指出,到2050年,在必要的政策支持下,我國的可再生能源裝置將會滿足全國能源需求的40%、電力需求的60%以上。其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的總容量將會超過目前我國發電裝機總容量。
過去幾十年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發展新能源技術已取得了長足進步。今后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目標的實現依然繼續依賴技術創新。社會發展、低碳潮流的興起是以技術進步來支撐的。同時任何技術進步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能源利用率,發展、完善新能源技術,從而推動著化石能源時代向低碳時代轉變。
當然,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為了自身的未來,不僅需要高度重視低碳技術的學習、研究,而且要注重投入,才能獲得低碳經濟發展所必須的技術儲備,這也是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綜合競爭能力的迫切需要。新能源的多樣性,與常規能源的巨大差異都只有在技術創新中取得進展。例如,風電和光電的間歇性對智能電網、對高效儲能設備都提出了很高的技術要求;節能減排、新能源技術的大規模集成在經濟上是否可行,是否能被市場接受都需要在技術上取得突破。簡言之,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實現,需要具備擁有領先世界的先進技術才有可能。
自覺向低碳生活靠攏,堅持節能的原則,是積極推進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前提。
今年我們又在熱鬧快樂的氣氛中渡過春節,各項物資供應豐富多彩,盡管物價有點高,仍然創造了歷年春節消費的新水平。人們在盡情享受節日的歡快,體驗物質豐富帶來的滿足。所謂低碳經濟、低碳生活似乎不在大家關注的視野了。然而就在眾人沉浸在春節的幸福中時,每天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向我們傳遞著,我國北方的嚴重干旱,南方的雨雪冰凍;世界各地頻發的狂風、暴雨、地震、嚴寒、高溫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這些信息佐證著,過度的碳排放引起的地球變暖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這里值得提出是,在積極追求物質享受的時代,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才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也是人人有責嗎?怎樣實現低碳生活?
所謂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在積極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同時,建立一種綠色、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它呼喚人們,從生活的所有細節出發,節約能源及地球上的各種有限資源,保護地球環境,關心地球健康。低碳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要低消耗、低排放,以減少溫室氣體,使地球生態環境不再繼續惡化。
誠然,我們無須在這里羅列那些低碳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指出的是,其一世界上并沒有絕對的低碳技術,可以輕而易舉地拿來使用即可實現低碳生活;其二不可期望我們既一方面盡情地享受豪華與奢侈,另一方面卻可以過上低碳生活。有的政府官員在宣傳低碳經濟的時候,動輒宣稱要將自己管轄的地區建成世界上機場最為密集的地區,高速公路最為密集的地區,孰不知,這是不是“油老虎”擬或“電老虎”地區。一座座可以震撼眾人視覺的宏偉建筑拔地而起,同時也造就一座座“電老虎”。更何況,在這樣的大樓里面,經常是門窗緊閉,厚厚的窗簾高掛,燈火齊明,室內常年保持20℃左右,里面的人們個個如紳士、貴族西裝革履正在討論低碳經濟。據說這些建筑全部采用節能標準,甚至使用大量新能源技術,但我們能夠認為他們是節能和低碳的嗎?
我國人多地少,自然資源先天不足。對絕大多數的三口之家而言,80--100平方米的住宅應該是較為合適的選擇。然而不少城市大量建設別墅等豪華住宅,借以宣揚政績,即使全部按節能標準建造,何時能實現低碳呢?同樣,家用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即使都符合節能標準,但容量越來越大,節能目標難以實現。......
低碳概念需要的是科學理性。任何低碳技術的實施,無論是節能減排,還是新能源都需要投入。一個節能、新能源項目成功的標志,都必須遵循投入產出的原則。其包括建設和運行的碳足跡應大大低于常規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才能被認為是低碳的。因此低碳事業能否成功取決于我們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美國和英國都是發達國家,但美國的人均能耗是英國的兩倍。我國有13億人口,面臨既要降低碳排放,又要提高生活福利水平而必須選擇自己正確的生活方式。我們切不可既認為不能選擇美國的生活方式,而又不由自主地走上了美國的道路,孜孜以求奢侈為目標。必須牢記節儉是實現低碳的最重要原則,也是迎接低碳生活到來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