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屬于你的,你應該根據自己的愿望去生活。
這個小依然看過精美的格言~~只要不放棄,只要去努力,什么不可能,都會變的可能.不依賴父母,父母的話一定是要聽的,也一定要孝順的,看你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讓自己主張,連自己的終身大事都要父母的要求下,那你真的你做人很失敗,父母在怎么不同意,你可以慢慢用時間去為什么分解~~終會有一天你的父母會被你所說的打動,自己以不在是小孩子能有自己的主張權,不要讓你的父母給你主張,不能依賴父母,也許有的一家人渴望一家最盼望的人成才,給他的要求特別的多,什么都是要高的,請問父母~~你們真得是在為了面子還是為了孩子著想呢??為了一家能才的人給他太多的要求,很高的要求,有沒有問過您的孩子想不想要,要他是想要自己成才,但有的事可以讓自己主張,難道真得不相信自己孩子不會成功嗎?父母說不可并不是不可能,而是沒有真正地認識到什么是可能,沒有時間的接處一下子多了一個人,而這個人是要陪你一生的人,你的一生會遇幾個是你想象中的她呢??(尋找對象的共同點,包括職業、姓名、家鄉、學校、家庭等、尋找經歷/思想和感受/外貌、性格的共同點。)你看你遇到的人有幾個是你所想要的呢??不需要全部都達到,達到一半,自己在覺應該這是自己所想要的,不要失去后才知道珍惜,那已經晚了,只需要一分鐘就可以碰到一個人,一小時喜歡上一個人,一天愛上一個人,但需要花盡一生的時間去忘掉一個人,夢自己想夢的,去自己想去的,做自己想做的。因為生命只有依次,機會不在會來!不怕不可能就怕你放棄了,這對你的人生真的有自信嗎?你有相信自己嗎?什么都要靠別人來為你主宰你,然而!!請問你是為誰而活,為你的父母~~為你的家人~~還是自己呢~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勇敢去面對,那怕是到了極點,實在是不可能,就怕你沒有去做,心開始動搖了,覺不要讓父母在傷心了,不能讓家人為我一個人而傷心了,不能這樣做下去了,如果你是這樣想的話那錯了,特錯大錯,你真的愿意讓自己活在恨的生活里面,你有沒有想到你的她此時的感受呢?遇到了困難倆人應該互相商量,那怕一家只有一個人同意你們在一起是幸福的,那為何不去嘗試呢,不能在等一段時間在說一說,這時父母也是覺你還小,不懂事,現在還是小孩,太單純了,太幼稚了,你可以長大,長大了世面見實的多了,你還會對你的父母說~~我有我的生活,我有我的主張權,等在長在你在的你的父母在說,慢是地勾通,一家人好好的勾通,不相信你的一家人想讓你活在恨中,有愛才有恨,只要你愛了,才知道什么是恨,恨是也是來至于愛,
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倚賴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 ——歌德
生命的價值不依賴我們的所作所為,也不是我們結交的人物;而是取決于我們本身。
個人的愿望和他所得到的結果并不成正比;社會上每個人都應當適合自己周邊的生活環境。否 則,哪怕他再文明,都會被淘汰;適者生存。
如果我們能勇敢去愛,去原諒,為別人的幸福慷慨地表達我們的欣慰,理智地珍惜地珍惜環繞自己的愛,那么我們就得到別的生命不曾獲得的圓滿。
衡量一下,你所想要取得的成功與你為此所失去的是不是相值。
把自己最美好的品德和最擅長的技巧無私地傳承給需要他的人,這種人類的美德比任何東西都永恒。
記住,最好的人際關系是相互關愛,而不是相互需要。
應當記住,有的時候,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說不定是命運給你的一個美妙的賞賜。
經驗就是得不到真正想要的東西時,所得到的東西。
你笑,全世界都跟你笑;你哭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哭。
許多時候,目標與現實之間,往往具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必須學會隨時去調整,無論如何,人不應該為不切實際的誓言和愿望而活著。
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
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
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力。
人生不是止水,總會出現許多出乎意料之事。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風波驟起而泰然處之,就顯得很重要。轉危為安往往需要高超的心智,也需要好的心態。多思索少激動,多仁愛少仇恨,人生才變得更加美麗。
當你為你的選擇適合于你并勇敢地接受生活中隨之而來的一切,你就獲得了一份屬于你自己的自尊自信。這里你不必以他人的價值取向作為自己成功的標準;你不必把自尊建立在別人的認可之上;你不必將自信放在金錢的天平上稱來稱去。幸福是不分貧富的,自信是不依賴他人的。
人生的重大決定,是由心規劃的,像預先計算好的框架,等待著你的星座運行。如期待改變我們的命運,首先要改變心的軌跡。
我們可以不美麗,但我們健康;
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
我們可以不完滿,但我們努力;
我們可以不永恒,但我們真誠。
我們的人生何曾不充滿夢想,那朵朱槿花兒,就在你我的心靈深處搖擺,那無限的風光我們幾欲攪盡。然而我們總是習慣于守侯第一個春天,而對第一個季節的空獲,我們往往輕率地將第二個春天棄之門外,將夢交歸于夢。夢想之花垂青的只是那些有耐心,持著追求的人。今天,倘若給你一朵夢中的朱槿花,你應該有勇 氣向夢想買斷第二個春天。
一個人只有時刻保持幸福快樂的感覺,才會使自己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只有快樂,愉快的心情,才是創造力和人生動力的源泉;只有不斷自己創造快樂,與自己快樂相處的人,才能遠離痛苦與煩惱,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適的;最合適的,才是真正最好的。
你在一生中,可以有所作為的時候只有一次。那就是現在,然而,許多人卻在悔恨過去和擔憂未來之中浪費了大好時光。
錢可以興德,也可以敗德。如果我們都以一顆善良的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那我們就會發現 世界上存在許多比金錢高尚得多,也珍貴得多的東西。
我們為什么而活著-為快樂,什么樣的人最美——自信的人;所以我們不但快樂,而且自信。
當一個人看清自己的航行路線是多么迂回曲折的,他最好依靠自己的良心作為領航員。而知道在適當的時候自動管束自己的人,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心態平衡,也才可能擁有幸福的家。
太多的曾經我們未曾把握,太多的機會我們一再錯過。與其事竟過去之時的嘆息。。。。。。不
如用心好好珍惜所有。
不要追求外表,它會騙人;不要追求財富,它會消失;追求一個讓你微笑開顏的人吧!因為微笑會讓你灰暗的一天豁然開朗、陽光明媚!
夢自己想夢的,去自己想去的,做自己想做的。因為生命只有依次,機會不在會來!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一本書,至于寫得好寫得壞、寫得厚寫得薄、寫得精彩寫得平庸,全看你自己如何下筆,別人 沒有辦法代替。
珍惜與擁有
1.大部分人往往對已經失去的機遇捶胸頓足,卻對眼前的機遇熟視無睹。
2.擁有時不知珍惜,失去才覺珍貴。讓我們共同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3.所謂沒有時間,是因為沒有很好地利用它。
4.流星的美正因為短暫而永恒;落花的美正因為縹緲而美妙;駿馬的美正因為瀟灑而俊逸;人生的美正因為擁有而輝煌!
云彩悲哀的是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牲口悲哀的是自己養活不了自己,人悲哀的是自己戰勝不了自己。
1. 以利害之心去擇偶,只能成為一個交易、一個婚姻合作社、一個合伙公司,卻不可能得到真愛。
2. 人們都愿意贊頌忠貞不渝、白頭偕老的愛情,也正是因為這種愛情少見……愛情消亡是很正常的……當然不正常也不是壞事,就像正常的大象是灰色的,白象是不正常的,可那白象倒是珍獸。
3. 愛情的三個中心:頭中心(重視理性);心中心(重視情感);性中心(重視性愛)……最理想的婚姻:在客廳他們是摯友,在廚房是親熱溫情的一家人,在床上是狂熱的有生命力的動物……當心緒“剪不斷,理還亂”時,不妨來個“三方會談”。
4. 只有尖銳沒有寬容的話,尖銳就會變為尖刻……當你發現了別人的毛病時,要提醒自己:“未必如此”,因為我們對別人的判斷,往往只是根據表面現象,不一定準確。在別人確實犯了錯誤或表現出缺點時,你應該說:“人難免會……”
6. 模仿是最大的恭維……當你模仿一個人的姿勢時,你就會有與他相同的情緒,由此你就可以知道他的情緒了
7. 朋友的熱情交談,雖然主題內容不同,但多數時候都在表達:“我們有共同的——”
尋找自我介紹中的共同點,包括職業、姓名、家鄉、學校、家庭等
尋找經歷/思想和感受/外貌、性格的共同點
8. 在應該“演戲”的時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環境允許的時候,卸掉化妝,露出自己的真性情。就算在“演戲”的時候,心里也要時刻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不要被自己欺騙……在人際交往中,一般來說,越是大眾性、公共性的場合,越是較為禮節性的交往,越是較疏遠的、陌生人之間的交際,就越需要“演戲”,以符合社會的期望;越是私密的、個人性的活動,親密朋友之間的交往,就可以越少“演戲”……說到底,我們有時候“演戲”,并不是為了蒙蔽別人,只是角色的要求。對方明知你在“演戲”,看的就是你的演技。
9. “別人一天到晚都快快樂樂,沒有煩惱,只有我活得這么慘”、“別人抄都沒有事,怎么就我被抓到了”、“別人都瞧不起我”、“別人都那么勢利眼,而且總在背后找我的毛病”……人有兩種相反的需要,一種是找到自己和別人的共同點,另一種是找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點,證明自己的獨特性。由于有后一種需要,在想像中的“別人”,往往就是和想像中的自己的對比,是自己的反襯……“別人”是畫面上的背景……“別人”和“自己”是剛好相反的。
境由心生,“別人”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因此,只要我們改變了內心中的自我形象,“別人”也就會改變……我們的煩惱,歸根結底要自己負責
10. 老好人似乎永遠要對別人好,永遠不會拒絕別人,永遠不會對別人發怒。但一個人怎么可能永遠不生氣呢?怎么可能樂于滿足別人所有的要求呢?……實際上是他們不敢表達憤怒,不敢拒絕別人……實際上那不過是種懦弱。
11. (心理測試)“想像你在一片草地上,看到有一些蜜蜂,你想得到這個蜜蜂,你會怎么做?
你可以放開了想, 不用管實際上可能不可能”……
測試對待異性的態度。用網捕捉——過于主動。粘蠅紙——過于依賴。害怕蜜蜂刺——對男性的恐懼。想像自己變成一朵美麗的花Right!
13. 熱戀中的心理檢查:
你們希望擁有的生活方式一樣嗎?如果把婚姻比作一輛汽車,當你坐進汽車時應該先問問車上的另一個人打算把車開到哪里……如果你們的目的地全然不同,這輛車還是不上為妙。
假如對方現在的缺點加強了三倍,你能忍耐多久?婚姻能否成功不取決于你對對方的優點有多欣賞,而在于你對對方的缺點能否忍耐……在戀愛期間如果你發現對方有一分缺點,這份缺點在婚后可能就會變成三分,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對方需要的你能給予嗎?你需要的對方能給予嗎?這里更多指的是心理需要。
為了適應對方,自己需要改變或掩飾的地方有多少?一個人裝一次紳士淑女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裝模作樣不露真相。遠路無輕擔,婚后日子久了,任何為了適應或討好對方的努力都會讓你疲憊不堪;相反,如果你們在各方面都很接近,不需任何偽裝和改變就能讓對方喜歡你,那婚后就不會有這種疲勞的感覺。
13. 《蘭陵王》:蘭陵王本是部落中一個勇敢善良的少年,他相貌俊美,不幸的是他的相貌卻成了他的障礙。在戰爭中,敵人輕視他,盡管他很勇敢,但還是沒有威勢,他失敗了。苦惱的他想尋找一個新的面目,最后終于找到了,是用神木刻成的猙獰面具。他戴上了這個面具,成了敵人聞風喪膽的英雄。但是新的不幸由降臨了,面具占有了他,他成了像面具一樣殘酷無情的暴君。他無法擺脫這一面具。故事的最后,是他的母親以死以血的代價才喚醒了他,使他擺脫了這可怕的面具。
原始的傳說之所以很能打動人,是因為它所說的是人的心靈史……每個人都要面臨蘭陵王的難題:如果我們永遠像孩子一樣不戴面具,在人生的戰場上,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戴面具,我們會成功,但是卻失去自我,失去了真情實感。
14. 我們都有一些煩惱,如果我們仔細分析自己的內心,這些煩惱是不是也是一種回避其他問題的手段呢?
16. 很多習慣說不上誰對誰錯,只要沒有太大的壞處,就不試圖改變對方。
17. 相互擲刀的游戲:擲刀雙方都是彼此很熟悉的人,他們知道對方的命門在哪里……刀刀取人要害,刀刀扎人心臟。而且,這個游戲的殘酷之處更在于,后一刀總比前一刀更狠些,這是一個沒有贏家的游戲,兩個人在游戲中均是鮮血淋漓。
18. 外向任務法:把“監工”原來對內的注意力引向外界,讓它注意別人從而無暇關注你自己。
19. 馬太定律:那已經有的,要給他更多;那沒有的,把他僅有的也奪去。
20. 了便是好(格式塔):心理疾病的起因都是一種未完成。
21. 每個人其實都是一本書,不過閱讀自己要比閱讀別人更難。生活在繼續,書中的內容會不斷豐富,那么,對自己我和他人的閱讀就不會停止。生命,將會因為這種閱讀而深厚、美麗。
22. “對女人來說,情感永遠勝過理念。思想往往只是情感的外衣。”知道這一點,男人就不要和女人爭論道理,而要想一想她堅持這個看來完全錯誤的道理背后,肯定有一種情緒,猜一猜這情緒是什么,再針對情緒做調節。女人也要去體察自己內心,并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
23. 在你評判別人時,不妨問自己兩個問題:1 是他有缺點還是我用自己的標準強加于人?人與人有不同的行為標準,只要對方的行為無害于他人和社會,就應該允許存在。2 我評論別人時,心里是不是有敵意?如果有敵意,就要先檢討自己。
成人的依戀類型分為
1)、安全型的成人,他們很容易與人相處及信賴對方(既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2)、回避型的成人,他們懷疑那些說愛他的人,害怕離他們太近會受到傷害。他們也因分離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不怕被拋棄,但害怕親密);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感興趣,相信你會對同樣感興趣,
3)、焦慮—矛盾型的成人,他們對同伴的愛缺少安全感,以致過于苛求對方,他們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嚇跑了同伴(相信他人,而不相信自己,需要依靠別人的肯定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不怕親密,但害怕被拋棄);
4)、恐懼型的成人,這些人認為自己不值得愛……回避與他人的親密關系,因為他們害怕被拒絕的痛苦(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括號內為個人注解]
依戀類型會影響我們的愛情關系……但我們應該為那些不安全型依戀的人說幾句寬心話。當這些人進入一個安全的長期的成人人際關系時,他們要想改變自己的依戀類型也是可能的。
我們是單個的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要負責,要找到我們人生的意義,正是這樣一些觀念,使許多人感到恐懼,宗教使他們能逃避這種恐懼。因此,與某些人將自己與有權力的政治和社會力量聯系起來的原因一樣,焦慮和不安全感使某些人轉向宗教……但是,專制主義宗教和人道主義宗教是不同的,前者強調我們在一個強有力的宗教領袖控制之下,而人道主義宗教則為個人成長提供了機會。——弗洛姆
現代民主的興起,使人類不再被禁錮于封建制度的壁壘,我們獲得了自由感……我們愿意成為怎樣的人都行,高興做什么就做什么。然而正是這種極端的自由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問題。自由可以是可怕的東西,它強迫我們每個人去面對那些我們必須獨自承擔責任的個人決定……為避免自由帶來的焦慮,大多數人接受了社會為我們選定的角色和可預見的生活方式,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又回到了我們的祖先在封建制度下所擁有的安全的小牢籠里。我們找到了有保障的職業和常規的生活方式,這樣,我們變成了一部大機器上的螺齒。——弗洛姆
擁抱自由的關鍵是自發性——經歷并表達出我們真實的欲望。當我們知道我們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別人期望我們做什么的時候,我們表達出了內在的感情。——弗洛姆
存在主義哲學家認為,人們最終要對所發生的事情負責,這就是人本主義人格理論的基礎,它能說明我們為什么經常說“我必須”這句話,例如“我必須去上課”、“我必須去見朋友”等。其實,我們不一定非要干這些事,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不做任何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指出,在特定的時刻,行為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只有按生活本來面貌去生活,我們才能成為真正完善的人。對過去和未來的思考雖然有益,但多數人花費過多的時間反省過去、計劃未來,這其實是浪費時間,因為只有生活在此時此地,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
多數人是在有條件的積極關注環境中浙大的。小時候,我們的父母或監護人給我們愛和支持,但這些都不是無條件的。就是說,大多數父母都只是在孩子們滿足了自己的期望的時候,才會愛他們。當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意的時候,他們就收回他們的愛。孩子們逐漸懂得,只有做了父母想讓他們做的事情,才能得到父母的愛。孩子們需要的積極關注是以他們自己的行為為條件的。這種有條件的積極關注的結果就是,孩子們學會了拋棄他們自己的真實感情和愿望,而只是接受父母贊許的那一部分自我。他們拒絕自己的弱點和錯誤。最終,孩子變得越來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將來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一個心理和諧的人。作為承認,我們也還在繼續這這一過程,我們只是把那些最有可能被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贊許、愛和支持的內容納入自我概念。其實每個人身上都還有另一部分內容,它們不被贊許或有可能被反對,與接受和表達這些思想和情感的做法相反,我們會否認或扭曲它們,把它們從自我概念中剔除出去。那么我們就失去了與自己真實的情感的聯系,也不可能成為心理和諧的人……我們需要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來接受我們人格中的所有方面……一直愛孩子,接受孩子,在這種條件下,孩子就會覺得不需要去隱藏那部分可能會引起愛的撤銷的自我,他們就可以自由地體驗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錯誤和弱點都納入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自由地體驗全部生活。——羅杰斯
達到目的可以獲得有能力的感覺,但是真正的快樂是在過程中而不是取得成功之后……只有當我們努力在每時每刻發生的體驗中尋找生活的意義和樂趣的時候,真正的幸福才能夠來臨……到達目的并不是終點。奮斗過程才能帶來享受。幸福來源于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屈從于社會準則或他人的要求。
自我表露與主觀幸福感間的因果關系是雙向的。一個人之所以能夠自由地向別人表露自己的信息,是因為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對朋友、愛人的自我表露。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的關鍵,是使自己更透明。我們要愿意并且能夠向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充分地表露自己。當然,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我們通常會盡力避免別人發現我們身上的許多不被人喜歡的人格特點或者壞習慣。我們害怕會使自己陷入難堪的境地或者失去自己喜歡或崇拜的人的尊重。但是,所有這些欺瞞的結果是使我們更加擔心,永遠害怕別人發現真正的自己……人只有通過自我表露才能逐漸地真正認識自己。通過把感情轉變成文字,我們會更加認識這些情感,僅僅在頭腦中思索這些情感是達不到這種認識的……用詞匯來表達內心的感覺將使人“看見”自己的情感,并且能更有效地對待它們。——朱拉德
“當一個人的社會關系網比預期的更小或更不滿意時,孤獨就會出現”——你可以與別人只有很少的接觸,但只要你對此滿意,就不會覺得孤獨。相反,即使你已經有了很多朋友,但只要你仍然感到需要更多更深刻的友誼,你依然會覺得孤獨。
在集體主義文化中融入社會和完成自己份內的事是驕傲的源泉,而在個體主義文化中個人成就和獨立性最被看重……在個體文化中良好的自我感覺是過上好日子的關鍵,而符合社會角色是集體文化中通向幸福的法門。
人們以為自己知道自己行為的原因是什么,其實許多行為的原因人們并不知道。——斯金納
看到這些格言!!!~~~~你會有什么領悟呢??說了那么多我自己!!唉!!也不怪他的一家人不同意,要是我,我也不同意,因為現在正是學習期間~~但我也想過了,怕他會亂想,什么都有順著他,好讓他安心學習,到頭來我卻~現在的我一點也不敢和他聯系~人家可能很討厭我了~~~不想和我聯系了~~~不能打擾現在是很關鍵的時刻,我也不想讓他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