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人的一生中,得與失是一個循環往復的概念,是一個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高興、幸福、順心的事,同樣也會面對挫折和苦難。何謂得,得就是擁有;何謂失,失就是失去。人生的經驗告訴我們,擁有時,并不代表如意;失去后,也并不表示結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得失相伴而生的過程。
? ? ? ?最近單位同事50多歲突發腦梗,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供養了三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他一個人上班,供養三個孩子,的確非常困難,為了生活,為了供養孩子們上更好的學,讀更好的書,他除了單位上班,晚上還去陶瓷廠干活,經常熬夜,導致了身體吃不消了,發生了腦梗。他經常熬夜上班,雖然掙到了幾個零花錢,得到了錢,讓生活可以過得更好點,但是他失去了健康,現在還在重癥監護室,每天醫療費用好幾千,他辛辛苦苦熬夜掙點錢,不夠幾天的醫療費,如果能康復,也需要長期的靜養,如弄半癱瘓,更麻煩了,生活都不能自理,還的人照顧,唉,生活就是這樣,你一時也許得到了錢,但是也許你就會失去了健康,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在此提醒即將奔五和已經50多歲的中年人,不要為了眼前多掙幾個錢,而去熬夜,過分勞累了,得到金錢,或許將失去健康,得不償失。
? ? ? ?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數千年前古代哲人就深刻地揭示了得與失,福與禍之間的辯證關系。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得與失、福與禍,可以互為因果,相互轉化。司馬遷曾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荀子則說:“小人者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可見人生其實就是一個舍與得的過程,處理得好,就能快樂每一天,處理不好,就將無一日之樂。 對待得與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其中之兩種似乎令人回味。一者:遇得,則得意洋洋,喜形于色,甚至得意忘形;遇失,則斤斤計較,大驚失色。可謂計較得失。另者:笑對人生,淡薄得失。尤其遇失,以“塞翁失馬”,寬慰自我,或在失中尋得。可謂會“計算”得失。 現實中,患得患失,斤斤計較,為得為失受盡困擾、苦惱者更多。
? ? ? ? ? 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得失,讓我們的心情輕松和愉快,讓我們的人生活得瀟灑一些呢。 正確對待得失,就要懷揣一顆平常之心。世界上很多人看不清這樣的道理,有些人得的容易,費盡心機,失的也快,淪為囚徒。有的人過分貪求,過分想要去獲得眼前的利益。結果,過分地貪求變成了失去一切的原因。貪官、貪商,沒有一個人能逃脫法網,即使沒有被抓起來,睡覺也會出冷汗。所以人要正確認識得失,得到了也可能失去,無論你得到了什么,都不妨時常這樣提醒自己。得到時是八分快樂,失去也會有八分的痛苦,那個總數幾乎是一樣的。一個窮人用幾百塊就能得到的快樂,等他有錢后,可能要花幾萬塊,甚至幾十萬才能得到同等的快樂。當你口味越重,那些東西的口感就越差;當你錢越多,那些錢的價值就越小。對于做人來說,得到了的時候就會倍加珍惜,失去的時候也不至于無所適從。不必為失去而難過,因為世間之物本來就是去住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