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有兩個基本論點。
1、人是有需要的動物,其需要取決于它已經得到什么了什么,還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
2、人的需要都有輕重層次,某一層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另一層需要才出現。馬斯洛認為,在特定點時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滿足,那么滿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滿足其他需要更迫切。
馬斯洛將需求劃分為五級: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各層次需要的基本含義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
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饑、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接觸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后,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系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種歸屬于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并相互關系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系。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5)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干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采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馬斯洛認為,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系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在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的滿足。
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于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癡、銷魂的感覺。
附加馬斯洛個人及成就簡介:
一 生平簡介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1926年入康乃爾大學,三年后轉至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心理學,在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離任,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轉到布蘭代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征進行研究。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志的首任編輯。
主要著作有:《動機與人格》(1954)、《存在心理學探索》(1962)、<<宗教、價值觀和高峰體驗>>(1964)、《科學心理學》(1967)、《人性能達的境界》(1970)等。
二 人格自我實現論
(一)需要層次
按馬斯洛的理論,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后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或程度。
1 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須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對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個安全和可預測的環境,它相對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慮。
3 愛與歸屬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別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支持等,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參加團體等。
4 尊重需要 (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別人和自尊重兩個方面。
5 自我實現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
包括實現自身潛能。
在心理學上,需要層次論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
(二)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是馬斯洛人格理論的核心。他認為可以將其“定義為不斷實現潛能、智能和天資,定義為完成天職或稱之為天數、命運或稟性,定義為更充分的認識、承認了人的內在天性,定義為在個人內部不斷趨向統一、整合或協同動作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義,就是為了自我實現。馬斯洛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并對歷史上和當時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賓諾莎、貝多芬、歌德、愛因斯坦、林肯、杰弗遜、羅斯福等人進行個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實現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
1、對現實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適意的關系
2、對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3、行為的自然流露
4、以問題為中心
5、超然的獨立性:離辟獨居的需要
6、自主性:對文化與環境的獨立性;意志;積極的行動者
7、體驗的時時常新
8、社會感情
9、自我實現者的人際關系
10、民主的性格結構
11、區分手段與目的、善與惡
12、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3、創造力
14、對文化適應的對抗
(三)高峰體驗
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短暫時刻,只有在生活中經常產生高峰體驗,才能順利地達到自我實現。
馬斯洛在闡述高峰體驗時認為:“這種體驗是瞬間產生的,壓倒一切的敬畏情緒,也可能是轉瞬即逝的極度強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癡如醉、歡樂至極的感覺。”許多人都聲稱自己在這種體驗中仿佛窺見了終極的真理、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奧秘。人們好像是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和緊張奮斗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這些美好的瞬間來自愛情,和異性的結合,來自審美感覺,來自創造沖動和創造激情,來自意義重大的領悟和發現,來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對孩子的慈愛,來自與大自然的交融……”
這種高峰體驗可能發生于父母子女的天倫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業獲得成就或為正義而獻身的時刻,也許在飽覽自然、浪跡山水的那種“天人合一”的剎那。
三 教育心理學思想
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為前提。強調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義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實現,是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度的發展,即幫助人達到他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在馬斯洛看來,人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潛能,發揮人的潛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環境具有促使潛能得以實現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環境條件都有助于潛能的實現,只有在一種和睦的氣氛下,在一種真誠、信任和理解的關系中,潛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陽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樣蓬勃而出。為了使兒童健康成長,應當充分信任他們和信賴成長的自然過程,即不過多干擾,不揠苗助長或強迫其完成預期設計,不以專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讓他們自然成長和幫助他們成長。
馬斯洛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為人本教育的基本內容。通常人在低級需要獲得滿足后即追求高級需要的滿足。自我實現追求的內容是實現人的“內在價值”,包括真理、美、新穎、獨特、公正、嚴密、簡潔、善、效率、愛、誠實、單純、改善、秩序、文雅、成長、清潔、寧靜、和平等。如果能實現這些價值,便可以達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馬斯洛關于教育原則的思想大致可概括為五個方面:
1 自我同一性原則
教育應該使學生尋找內在的同一性,減少或消除學生內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幫助學生認識到自我與非我的統一,即個人與社會和自然的統一。
2 啟發性原則
此原則主要是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不僅要通過知識教育來培養學生的理性控制、邏輯思維等,更重要的是通過情感交流、優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體現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3 美育原則
重視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教育。
4 超越性原則
對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從而達到忘我的境界。此外,還有對文化的超越,能夠以某種超脫的和客觀的態度對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進行審查,就是要培養一種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 價值原則
教育應使學生獲得價值感,應該挖掘、激發學生的內在價值,使受教育者獲得生存的意義。
四 以人為本的管理
馬斯洛很早即關注人的因素。當美國60年代的管理大師杜拉克、麥格萊高等都將注意力集中于工業化的工作場地時,馬斯洛最早認識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他說:“工業領域也許能夠當作心理動力學研究高級人類發展研究和人類思想生態學研究的新實驗室。” 他認為,任何組織的管理問題,都可以用一種新方法來加以解決,建立起某種環境條件,使個人目標與該組織的目標結合起來。即,無論何種管理都應以人為本。
首先,他尊重個人,強調自我實現,主張以最簡單的方式,對人類勞動、生活和謀生的方式進行合適的管理,認為合適的管理是一種理想化的或革命性的技巧。
其次,他認為,推進健康管理和協同管理,要修改在大型組織里一直在起作用的那種順從性的行為,讓人們在一個公司里保持自己的個性,使工作不成為一種工作,而成為自己喜歡的娛樂。
第三,他盛贊協同,主張一個追求自身利益的人,同時也自動地幫助了別人;無私奉獻幫助他人的人,同時也得到自我需要的好處。
最后,他極力主張不要將權力賦予給“為得到權力而追求權力的人”。
馬斯洛的觀點很具有顛覆性、穿透性和準確的預見性。幾十年過去了,其有關要求自我實現的員工、培養客戶忠誠、樹立領導風范以及把不確定性作為一種創造力源泉的主張等等,描繪了我們今天數字化時代的圖景,顯得非常深刻。
五 評價
人本主義思想的局限性主要體現為:
1 理論體系不夠嚴謹,缺乏對基本觀點的明確目標和充分論證,一些概念也描述得很模糊。
2 過分強調自我實現和自我選擇,認為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然傾向,忽視社會環境和后天教育對人成長的影響和制約。
3 人格問題研究方法有其積極意義,但作為一種方法論體系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缺陷。排除整體分析和經驗描述,單純以自然科學的實驗和分析方法不足以說明人的精神生活相互聯系和因果關系。
盡管人本主義心理學有其不足之處,但它探討了人的本性和價值,試圖提供心理學的證明,不僅擴大了心理學的領域,豐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研究,并且加強了實證科學和規范科學的聯系,也促進了心理學向高級發展。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為我們開創了認識人生,改善人生的新天地,它研究的問題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提出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雖然不夠盡善盡美,但這是積極的,對社會的個體,民族乃至人類整體的生活提高都是有益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